摘 要:家長學校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問題入手,分析了農村家長學校還存在著“辦學定位偏差、教學課時不足、教學內容零碎、教學方式傳統、教學對象局限、教學管理松散”等缺憾,旨在通過缺憾分析,尋求解決問題對策,進一步推進家長學校工作。
關鍵詞:家長學校 教學工作 問題分析
家長學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一條有效途徑,對密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促使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推動家庭和社區(qū)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辦好家長學校,是黨和國家對于教育做出的宏偉戰(zhàn)略,是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素質教育必須全面推進的重要工作。自2004年教育部和全國婦聯聯合頒發(fā)《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全國各地家長學校有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尤其是城市的家長學校有了健康的良性的發(fā)展,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的多數家長學校情況不容樂觀。本文擬對筆者所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進行調查分析,旨在通過缺憾分析,尋求解決問題對策,進一步推進家長學校工作。[1]
一、辦學定位偏差,缺位經常性發(fā)生
一是角色定位不準。在教育部和全國婦聯聯合頒發(fā)的《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家長學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長及其扶養(yǎng)人為主要對象,是為提高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組織的成人教育機構。很明顯家長學校的目的是幫助家長及其撫養(yǎng)人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家庭教育水平。對此有許多學校缺乏正確認識。有的學校組織家長活動的目的和立足點是為了學校自身工作,真正把家長作為教育對象進行指導和培訓還做得很不夠,作為家長學校的角色定位有偏差。[2]
二是相關概念不清。主要表現在把“家長學?!钡韧凇凹倚:献鳌?、家長教師會、家長教師配合、教育介入、家長參與等。前者是以家長作為教育對象,主要是對家長在養(yǎng)育子女方面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水平。后者主要強調的是聯合家庭與學校這兩個對學生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機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兩者在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上都是不同的,而實際上許多農村家長學校的教師、班主任、甚至校長對此都沒有正確認識。
三是落實任務不力?!兑庖姟贩浅C鞔_地提出了家長學校的五項任務,向廣大家長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觀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向家長介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和營養(yǎng)保健常識,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聯合所在學校、幼兒園、社區(qū)等教育單位或機構,為家長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與服務;幫助家長加強自身修養(yǎng),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此任務許多學校不夠明確,也沒有很好地去全面落實和完成。
二、教學課時不足,缺口普遍性存在
以浙江為例,要求家長學校根據《浙江省家長學校教學指導綱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必須按照《浙江省家長學校工作規(guī)程》,保證家長學校的教學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家長學校以分班授課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可開展咨詢、經驗交流等其它形式的教育活動。提倡靈活多樣、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家長學校教學課時, 0-3歲階段不少于15課時,3—6歲階段不少于15課時,小學階段不少于30課時,初中階段不少于15課時,高中階段不少于10課時。根據筆者調查了解得知,有的學校只是偶爾開展家長教學,有的只是對起始年級和畢業(yè)年級家長開展教學,有的只是對部分家長代表開展教學,甚至有的在示范性家長學校評選中也是摻了水分的。大部分家長學校沒有達到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有的學校把家長所有來?;顒訒r間加起來也達不到規(guī)定要求的時間,實際授課數與要求課時數比缺口普遍存在,教學課時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3]
三、教學內容零碎,缺乏系統性設計
一是規(guī)定教學內容落實不全。各地都制訂了家長學校教學指導綱要,對家長學校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規(guī)定,如浙江省的家長學校教學指導綱要,對小學家長學校的內容規(guī)定為“小學品德與行為發(fā)展、小學生的學習品質發(fā)展、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小學生的審美發(fā)展、小學生的生活能力發(fā)展、入初中的準備”等六個方面15條具體內容。多數學校對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沒有全面落實。
二是實際教學內容隨意零碎。目前大部分家長學校沒有統一選用一套比較正規(guī)的教材開展教學,教學內容都是自行確定,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性內容,如傳授家教知識方法、安全知識、政策法規(guī),家長經驗交流等;二是常規(guī)性內容,如學校教學情況、作息時間、子女在校表現情況通報,學校對家長的要求等;三是活動性內容,如家長開放日、六一快活周、親子活動等。三方面內容中往往知識性內容最少,而且各種內容的安排也是比較隨意,沒有系統整體設計,并且針對性也不強,基本上是校校大同小異,年年千篇一律。[4]
四、教學方式傳統,缺少創(chuàng)新性探索
一是常用的教學形式傳統。調查表明,家長學校常用的教學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集中報告式,如全?;蚰昙壖议L集中報告會、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二是家長會議式,如以學生班級為單位組織的家長會、年級家長代表會或家長委員會會議;三是書面教育式,如學校統一印發(fā)的報刊、資料、家長公開信和倡議書等;四是各種活動式,如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等;五是通訊告知式(嚴格來說這不是一種教學方式),如學校通過給家長發(fā)短信或打電話告知有關事項。而在這些常用的方式中,集中報告式占最少,其次是家長會和親子活動,用得最多的是書面教育式和通訊告
知式。
二是運用互聯網教學比較少。筆者點擊瀏覽了30所中小學網站,只有10所學校的網站中有家長學校的內容,欄目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學堂、家長課堂、家教園地、家校合作、家校互動、家校之橋”等,其中直接在網站首頁設欄目的只有兩所學校,大部分學校都是在“德育園地”欄目下再設“家校合作、家?;印钡茸訖谀?。進一步瀏覽欄目具體內容發(fā)現,真正有對家長教育指導內容的只有8個學校,2015年有新內容的只有3所學校。當然通過開通家長學校公眾微信號方式開展家長教育的還沒有,可見運用互聯網開展家長教育還存在嚴重不足和滯后。[5]
五、教學對象局限,缺欠全員性參與
一是從某一個時段(學期或學年)來看,不是所有年級段的學生家長都能夠接受培訓和指導。大部分學校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現象,即比較重視起始年級和畢業(yè)年級,起始年級和畢業(yè)年級的學生家長接受培訓指導的機會多一些,中間年級家長接受培訓的機會會少一些甚至沒有,各年級段的學生家長接受培訓機會不均等。
二是從某一個年級(或班級)來看,不是所有學生的家長都能夠接受培訓和指導。部分學校也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現象,即比較重視優(yōu)秀學生和后進學生家長的培訓和指導,他們接受培訓和指導的機會比較多,而表現一般的學生家長接受培訓的機會會少一些,特別是規(guī)模比較大學校,這種現象會比較多,考慮規(guī)模因素會經常召集部分家長而非全部家長開展活動。
三是從某一個家庭來看,不是所有的父母或撫養(yǎng)人都能夠接受培訓和指導。大部分學校在開展培訓活動時,允許每個學生來一個家長參加培訓,允許兩個或多個家長都參加的比較少。 另外還有許多家庭,來參加培訓的父母是基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照顧孩子的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而他們卻從不參加培訓。
六、教學管理松散,缺失必要性評價
一是對教師教學沒有評價。大部分的家長學校沒有像中小學教學管理那樣規(guī)范,沒有建立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評價制度,教師具體講什么自己發(fā)揮余地大,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教學效果等基本沒有評價。
二是對家長學習沒有評價。家長學校教學指導綱要要求,家長學校對家長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考查內容包括家庭教育知識、家庭教育的實際效果等幾個方面,考查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事實上幾乎沒有學校按照要求對家長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三是對辦學質量沒有評價。綱要規(guī)定各級婦聯和主管部門應定期督查家長學校、考核家長學校、評估教學質量,并把家長學校工作成績列入評比文明學校(園所)、文明單位的條件。而實際上除了對申報示范性家長學校進行一定的考核評估以外,對所有家長學校進行常規(guī)性的考核評價還比較少,有些地區(qū)甚至從來沒有。
綜上所述,農村家長學校工作中的“缺位、缺口、缺乏、缺少、缺欠、缺失”成了辦學的缺憾,缺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分析存在的缺憾,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家長學校工作。筆者堅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農村家長學校的缺憾一定能夠彌補,工作一定能夠不斷完善,也一定能夠為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教育部.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M].婦字[2004]41號.
[2]浙江省婦聯、教育廳.浙江省家長學校教學指導綱要[M].2001.
[3]浙江省婦聯、教育廳、關工委、衛(wèi)生廳.浙江省家長學校工作規(guī)程[M].2002.
[4]肖婷.我國社區(qū)家長學校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江西省萍鄉(xiāng)市麥園社區(qū)家長學校為例[J].成人教育,2011.
[5]周冬.有關家長學校問題研究文獻綜述[J].遼寧教育研究院教育科研動態(tài),總第136期2010.
作者簡介:
厲顯畈(1963—),浙江磐安人,磐安縣社區(qū)學院,教育管理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