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每個家庭需要管理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并且現(xiàn)在理財方法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保險也走進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強制險,它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人們的工資中扣除,來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我國相關法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求社會保險為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那它對家庭金融又帶來了什么影響?接下來筆者以自己的研究,向大家做出幾點探討。
關鍵詞:社會保險;家庭金融;保障
一、社會保險的特點及發(fā)展
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yǎng)老社會保險、醫(yī)療社會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幾種保險項目,它主要為是因喪失勞動能力或者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者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提供收入保障的一種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此制度是政府舉辦,并且強制員工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在滿足一定條件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為保證物質(zhì)及勞動力的再生產(chǎn)和社會的穩(wěn)定的再分配制度。
社會保險的特點:
社會保險的主體是特定的。社會保險的標是指定的人員,指定的人繳費,指定的人獲得保障,并且其保險對象只限于員工。
社會保險屬于強制性保險。社會保險不由員工自己決定是否上繳,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上繳為社會保險金。
社會保險的目的是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chǎn)。保險基金來源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繳費及財政的支持。
社會保險的發(fā)展:
1952年,我國發(fā)布了《勞動保護條例》,其保障目標是企業(yè)職工,保險項目包括醫(yī)療、疾病、失業(yè)、退休、死亡等,標志著我國的社會保險體系的開始。自50年代到1966年,社會保障制度分為基金,管理和監(jiān)督三部分,在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并且人口老齡化較輕的情況下,各司其職,運行良好。1966年后,社會保險制度轉(zhuǎn)變成企業(yè)保險制度。在1984年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不斷改革。經(jīng)過20年的努力,我國建立起了以城鎮(zhèn)職工為保障對象的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賬戶制度相結合的養(yǎng)老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制度體系。
二、社會保險對家庭金融的影響
1.社會保險對家庭儲蓄的保險
社會保險對家庭儲蓄的影響是通過影響儲蓄動機來影響儲蓄行為。一般來講,人們繳納社會保險(養(yǎng)老金的繳納與退休金的支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家庭的儲蓄行為,使儲蓄量減少。但另一方面,社會保險會提高人們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會鼓勵人們退休,然而這樣則會與上面的說法恰恰相反,這樣的話,人會增加儲蓄,保證日后的生活質(zhì)量。
關于社會保險到底是否影響到家庭儲蓄,目前人們眾說紛紜,認為不影響的一方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人們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會仍舊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繼續(xù)儲蓄,從不會影響儲蓄;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們并沒有在儲蓄方面為退休后進行規(guī)劃,所以也不存在影響家庭儲蓄的現(xiàn)象。另外一方則認為,通過社會保險的保障作用,會增加家庭面對的不確定事件的抵抗能力,從而減少了預防性儲蓄。
通過對我國社會保險對家庭儲蓄的影響研究表明,我認為社會保險對家庭儲蓄存在“擠出效應”,也就是說,社會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儲蓄的比例。另外,考慮到退休后退休金對生活的保障,人們也會減少儲蓄的數(shù)目。
2.社會保險對家庭消費的影響
同社會保險對家庭儲蓄的影響類似,社會保險對家庭消費情況的影響也符合相反的情況。社會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非醫(yī)療消費的比例。
家庭收入主要有消費、儲蓄、投資等去向,在這其中消費是一個家庭必須做出的開支。通過研究調(diào)查表明,參加社會保險的家庭同相等水平的未參社會保險的家庭的非醫(yī)療消費的消費情況有明顯的差別,參保的家庭消費情況高于未參保的家庭。但是,在醫(yī)療消費方面,卻沒有明顯的差別。因為人們的社會保險會保障人們的生活,減輕面對不確定事件的處理難度,所以會拿出更多的錢用來消費。我們還可以根據(jù)上文的社會保險對家庭投資的影響來解釋,因為消費——儲蓄的關系。當收入一定時,人們減少儲蓄,則會增加消費的數(shù)額。
3.社會保險對家庭投資組合的影響
家庭投資主要有風險投資和無風險投資,投資者如何決策取決于投資者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和對風險的抵抗能力。因為家庭投資的結果對一個家庭來講事關重大,因為當對待風險無承擔能力的時候,人們是無法面對風險損失,會使得整個家庭陷入困境。所以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選擇偏于風險低,收益低的投資組合。但是,人們往往又不甘于低收益的投資,又不敢冒險,經(jīng)常陷入兩難的境界。
在投資決策中涉及投資背景,也就是說,人們投資的過程中不僅僅受到投資組合的風險影響,還有一些背景因素會影響到對投資風險的抵抗能力。人的工作收入保障,員工的健康風險等。如果這個人投資失敗,就需要承擔一定的損失,那么他的健康風險則會影響他的勞動收入,這就是背景風險。
社會保險對家庭的投資組合主要是通過社會保險作為緩沖或補償而減小背景風險,從而影響家庭投資組合決策,使家庭的投資組合能夠承擔更多的風險。
小結
社會保險作為一種保障人們生活的社會制度,對家庭的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險同時也作為一種經(jīng)濟制度,對家庭的金融也存在一定的影響。社會保險通過“替代效應”,減少家庭儲蓄的數(shù)目;一般情況下,收入一定時,消費與儲蓄成反比,故因為社會保險的存在會增加家庭消費。對于家庭投資組合來講,社會保險會減小風險背景,使家庭的投資組合能夠承擔更多的組合。我國推行社會保險制度,目的是讓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基礎保障,也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通過社會保險,可以說減輕了家庭金融的壓力,讓家庭的金融得到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俊紅.社保應普惠于民[J].城市建設,2010.
[2]邱林.職業(yè)選擇中收入與閑暇的實證關系研究.東南大學,2013.
[3]吳彥琴.社會保險在社會和人們生活中的地位[J].企業(yè)導報,2010(12)
[4]牛遠.當前國內(nèi)社會保險制度淺析[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