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摘要】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價,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v覽整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學與問》《學會合作》共五篇簡單議論文,屬于說理性文章,分布在小學中高年段。這些文章行文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日趨嚴密,具有極強的學習借鑒價值,也為學生進入中學的議論文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基于議論文文體的特點和小學生的實際學情,我們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更加智慧的挖掘出議論文這類文體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價值呢?議論文要教給學生些什么?議論文又該怎么教?下文就近期的學習收獲淺談這三個問題。
一、有什么就教什么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第一篇簡單議論文是第七冊的《說勤奮》,作為第一篇與學生見面的議論文,應該說編者做了精心的選擇。文章課題僅僅三個字,卻簡單明了的揭示了議論文的特點。“說勤奮”,學生即可理解為說有關勤奮的故事。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楚:提出論點,擺出論據(jù)(兩個故事),得出論證。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是如何理清順序,學習作者如何突出“勤奮”來。為了證明觀點,作者精心準備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主要講了司馬光如何勤奮學習以致獲得成功。故事按照層次劃分可分為三部分: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小時候他十分勤奮讀書;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制作了一枚警枕時刻勉勵自己;最后,他用了19年時間完成了巨著《資治通鑒》。故事篇幅不長,但是這短短161個字組成的故事充分表現(xiàn)出了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語言精簡,條理鮮明。學生一讀就能感受到勤奮正是司馬光“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隨后文章的第二個故事則講述了生物學家童第周如何通過勤奮走向成功。教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故事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此時就應當引導學生去找出兩個故事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學生很快會得到一“古”一“今”;一個是“史學家”一個是“生物學家”;一個“天資聰穎”一個“基礎很差”等結(jié)果。這時候,迎流而上,提出問題,那么作者將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從哪里可以感受得到?引導學生細細揣摩兩個故事中的細節(jié),明確議論文論據(jù)的選擇和處理是為了更有利的證明論點。充分抓住兩個故事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感受到議論方法的多樣,又如,與司馬光的故事相比童第周的故事結(jié)束后還緊跟著這樣一段話: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里作者就采用了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讓提出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應巧妙地抓住作者的這一處精心設計來幫助學生明確,論據(jù)的提出不能是信口而來,必須要有理有據(jù)。課后,我們還要指導學生說故事,感受說理文敘事嚴謹?shù)奶攸c,具體指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式進行語言實踐,還要指導學生說理,感知說理文的基本特點:說清道理,精選事例。
《說勤奮》一課后,學生對簡單議論文應該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這時不妨打鐵趁熱,幫助學生明確歸納出一般說理性文章的基本寫作思路,提出觀點——事例證明——得出結(jié)論。那么,再遇到同類文體時,學生對這類文體的感知就更加清晰了。
二、缺什么就教什么
就《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對于作者在幾個事例上是怎樣進行選擇和設計的這一部分教學,若只是由教師將其中的利弊講給學生聽,學生很容易“僅僅從文字表面滑過去”,難以有真切的感受,此時設計一次合作交流就很適合,在師生討論互動之間問題也自然解決了。以下是一位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精彩設計:
師:開頭提出觀點,最后總結(jié)觀點。這樣說服別人就可以了嗎?別人會相信嗎?
生:不相信。
生:要舉出人物的例子。
師:那為什么不舉你的例子,也不舉我的例子呢?
生:因為舉名人的例子能夠讓我們更加相信。
師:是的,例子要舉,舉例才能讓我們相信,而舉名人的例子,更能讓我們—
生:信!
師:(出示三個例子,最后的省略號,提醒學生注意)為什么不能換成句號,而是省略號?
生:因為說理性文章講究簡明扼要,所以不可能把全班成功的事例一一列舉。
師:那為什么用了三個正面的人物例子,卻還要再舉一個雨水的反面的例子?
生:人物的例子已經(jīng)舉了很多了,而且正反事例,更能讓人信服。
師:再看課文的開頭和這里—(用太極洞奇觀的形成的例子和雨水的例子作比)
生:這兩個事例也是一正一反。
師:是了,這就是作者說理的智慧—擺事實、講道理,即言之有理。不光如此,還要說得嚴密,這也是一種說理的智慧。
從這個設計上來看,這位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雖然很短,但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互動交流中,這位老師明明白白的教給學生說理性文章的智慧,那就是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并且所舉事例一定要是典型,語言的表達還要嚴密。而學生也能了解到發(fā)現(xiàn)本文作為議論文在選材上的一些特點。
三、整合來教勾連著教
有了前兩篇簡單議論文做堅實基礎,在高年級后半段的三篇議論文《談禮貌》《學與問》《學會合作》的教學上,教師自身要對小學語文所有文章文體歸類整合,站在一個高度上來教,才可能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更高的層次上,而勾連歸整這一類文體來教不失是一個適用且實用的方法。
通過對幾篇簡單議論文的勾連歸整,學生可以更全面的、更深刻的掌握議論文這一類文體的特點和寫作方法,從觀點的導入,到事例舉例的設計,從議論文表達的結(jié)構(gòu)范式,到語言表達的形式,應該說,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這五篇簡單議論文的編寫一點都不“簡單”,當我們教師感受到了編者的用心,那么更要引導學生去清楚地了解和感受這些“簡單”議論文中的“深度闡釋”。
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智慧基本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智慧。因此,我們教師只有不斷磨礪自己的智慧,擦亮自己對語文的眼光,抓住學生學情的視角,才能給學生留下一生受用的美好東西。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