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鄧媛(1988-),女,漢族,重慶人,助教,文學碩士,西南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摘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與滲透也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灌輸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中心,突出主體的主導性;而滲透則以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為中心,突出客體潛在的主觀能動性。兩種教育模式雖然相互區(qū)別、對立,但目的是同一的,并且只有將兩種方法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灌輸與滲透的對立與統(tǒng)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又要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對立統(tǒng)一;灌輸;滲透
中圖分類號:G4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100-03
一、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觀點,被列寧稱作辯證法的核心、實質。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開篇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1]所謂對立統(tǒng)一,即事物間既存在差異同時又存在聯(lián)系,正是矛盾雙方的統(tǒng)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
對立統(tǒng)一思想由來已久,并非馬克思首位提出,古希臘哲學家、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此早有論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正如不同音調組合出音樂的和諧一樣,世間萬物的和諧也是由相互排斥的東西結合而成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萬事萬物有一個合適的度,處于兩個極端的中間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他將這一理念推演至其政治哲學之中,認為中間政體即共和政體是最好的國家形式。而中國古代思想家同樣看到對立事物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便是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一種較為樸素的歸納。例如《老子》中講到,“萬物負陰而搶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才合成世間萬物。又如,“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難依于易,大作于細”,“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無一不是在強調事物間相生相克,相互區(qū)別甚至排斥、制約而又相互聯(lián)系、協(xié)調甚至相互依靠、促進的復雜關系。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動因,也為我們提供了分析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實踐中,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把握,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同時也有利于教育實踐者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與統(tǒng)一
理論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論述先后經歷了“單主體說”、“雙主體說”、“相對主體說”、“主體際說”等等。無論哪一種論述,實質上都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區(qū)別而又相互聯(lián)系,即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與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二分不能簡單等同于哲學意義上主客體的二分。哲學意義上的“主體—客體”一般是指“人—物”間的對立,主體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而客體是物,不具有主觀能動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需要對兩個主客體概念加以區(qū)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在廣義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施動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受動者的區(qū)別與對立,即二者在性質上的差別。這里主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具有的主體性,包括主導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前瞻性等。其中主導性是主體性的核心,是人在實踐活動或認識活動中成為主體的充分必要條件,只有在實踐活動或認識活動中具有主導性的人才能成為主體[2]。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則強調客體性,包括對象性、被動性、被支配性、受控性等。哲學上所講的客體(物)的客體性主要包括對象性和“物性”,其中對象性是客體的本質屬性。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具有對象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受教育者是客體。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表現為潛在的能動性,因此調動受教育者的潛在能動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一定條件下統(tǒng)一的關鍵。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統(tǒng)一表現為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都是人,具有人所有的共性,在這一意義上,二者具有同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相互依存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正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思想政治水平未能達到社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社會要求的代言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雙方各取所需,相互依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種轉化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對于同一個人而言,在不同時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身份互換,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畢業(yè)成為教師之后,從事思想政治專業(yè)課程講授,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又如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存在,但在參加各類輔導員職業(yè)培訓時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存在。另一種形式是存在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外化出的教育內容完全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所吸收、內化,最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思想、政治、品德等各方面的統(tǒng)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對立與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對立與統(tǒng)一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存在的這種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教育活動的時候需采取既要聯(lián)系客體又要區(qū)分主客體身份,既要從客體實際出發(fā)又要堅持主導地位的雙管齊下的方法。因此,宏觀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應是灌輸與滲透并行的兩種對立而統(tǒng)一的方法。首先,灌輸與滲透是兩種相對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灌輸,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主要通過正面的、直接的、系統(tǒng)的教育,對大學生施加影響,使之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而滲透,則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中心地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教育者通過構建一定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熏陶,從而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價值取向。灌輸主要依靠真理的說服力,依靠理性力量,而滲透則有賴于感染力,傾向于情感力量。其次,灌輸與滲透又是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才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兩種教育方法的目的是相同的,于是在這一意義上兩者達到統(tǒng)一。不可否認,僅依靠灌輸或者僅依靠滲透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若僅強調灌輸,只注重教育者想要達到的目的,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教條,而忽視被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和實際成長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則被架空,所有理論成果只會淪為一紙空談;若僅強調滲透,放任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未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自由選擇,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必然使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化為烏有。
高等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擔著青年學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責任?,F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黨團組織建設等方法展開,基本體現了灌輸與滲透雙管齊下的模式。
(一)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
思想政治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主要通過集體講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國高等學校的思政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思政課教育情境中,授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處于中心地位,因此課堂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屬于灌輸模式。學生根據教師的講授內容,系統(tǒng)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學習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了解基本國情,培育科學發(fā)展觀,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思政課的教育效果一般是通過閉卷或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評估。然而,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通過一到兩周的突擊記憶,便能順利通過考核,至于學生對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實際內化了多少,并不能完全通過考試量化。同時,即使學生完全掌握了教學內容,也無法確認學生是否在實際生活中將所學知識外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行為。因此,盡管思政課程能夠從宏觀上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以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引領學生,但僅僅依靠課堂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難以量化,難以對學生形成客觀的思想政治狀況評價。
課外實踐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外實踐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和校園活動兩種形式。在課外實踐中,學生按照社會、學校要求,結合自身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在實踐過程中切身體會、內化社會、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調整、規(guī)范自身思想、行為,將課堂所學真正外化于現實活動之中。在課外實踐的教育情境中,學生處于教育情境的中心地位,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自主感知、吸收思想道德規(guī)范,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課外實踐屬于滲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黨團組織與學生組織
高校黨團組織是以黨員教師為中心,緊密團結優(yōu)秀黨員、團員學生的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黨團組織內部,教師處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地位,通過黨團課培訓、組織生活會等方式對優(yōu)秀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先進性教育;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培養(yǎng)、鍛煉、發(fā)掘、吸收先進分子,壯大組織隊伍。因此,在黨團組織內部的教育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灌輸式的。然而在高校黨團組織外部,通過黨團組織自身內部建設樹立先進學生典型,通過發(fā)揮先進典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帶頭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廣大學生群體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向模范看齊,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黨團組織外部,黨團組織的自身建設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又是滲透式的。
高校學生組織是指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社團、學生班級等大學生群眾組織。學生在學生組織中,通過開展、參與種類繁多的校園活動、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等,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因此,學生在學生組織中處于教育情境的中心地位,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在教育活動中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充分調動學生自身在教育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滲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學生管理與服務
高校教師如輔導員、班主任在進行學生管理的時候是處于教育情境的中心地位的,在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管理的同時,以正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引導學生,以規(guī)范的校規(guī)校紀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因此學生管理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輸式的。然而,在學生服務中,如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學生的實際成長情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重點,如何在服務學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環(huán)境,如何讓學生在接受幫助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關切。當然,具體學生的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因此在高校學生服務活動中,學生處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中心地位,通過幫助、服務學生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實現滲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灌輸與滲透,無論在哪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中都不是絕對割裂的,這也是對立統(tǒng)一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黨團組織建設與學生組織建設相結合、學生管理與服務相結合,才能更為有效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每一種教育手段自身也并非絕對的灌輸或絕對的滲透,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結合相對立的手段實現自身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隨著現代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講授、灌輸方法雖仍然占據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但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接受習慣,思政課堂教學也通過借助課件、視頻等電子設備,加以課堂討論、學生展示等形式,結合青年學生關注的與思想道德相關的時事、網絡話題,使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地領悟教育內容,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又如,在學生服務中,在解決學生現實的心理或經濟問題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但與此同時不能放任學生思想自行蔓延擴展,形成不良心理因素或養(yǎng)成拜金、享樂的生活作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教育主導者的身份把握在服務學生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2]何良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