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暉 關珍貞 王霞
摘要:目的:克隆β-甘露聚糖酶基因并構建其原核表達載體。方法:提取地衣芽孢桿菌ATCC 14580基因組,PCR法擴增該菌基因組中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與表達載體pET-28a連接并轉化到E.coli BL21中,構建原核表達載體,并對陽性重組菌進行PCR和酶切鑒定。結果:成功克隆β-甘露聚糖酶基因并構建其原核表達載體,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全長1008bp,編碼336個氨基酸,蛋白質分子量約為38KDa。SDS-PAGE檢測顯示重組酶分子量約為38KDa。結論:成功構建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原核表達載體為基因的重組表達奠定基礎。
關鍵詞:地衣芽孢桿菌;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克隆;原核表達載體
項目基金: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校級微生物重點學科培育項目(編號:吉農(nóng)院合字〔2013〕第X006 號);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編號:吉農(nóng)院合字〔2009〕第112號)
中圖分類號: Q94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1.023
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EC.3.2.1.78)是一類半纖維素水解酶,能夠催化甘露多糖(如半乳甘露聚糖、甘露聚糖等)的β-1,4甘露糖苷鍵隨機水解,生成一系列低分子量的寡糖[1]。作為一種新型的酶制劑,β-甘露聚糖酶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飼料、紡織、印染、洗滌、農(nóng)業(yè)、造紙、石油開采及環(huán)境治理等諸多領域[2]。
對β-甘露聚糖酶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產(chǎn)酶菌株的選育、提純、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等方面,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們開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β-甘露聚糖酶,并迅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已有多種微生物來源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被分離、克隆,甚至實現(xiàn)異源表達[3,4],但是關于地衣芽孢桿菌ATCC 14580 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異源表達則尚無報導。本研究克隆了產(chǎn)地衣芽孢桿菌ATCC 14580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并構建其原核表達載體,為研究β-甘露聚糖酶的分子遺傳學基礎,開辟β-甘露聚糖酶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新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菌種與載體 地衣芽孢桿菌ATCC14580購自上海北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E.coli BL21為實驗室保存,pMD18-T質粒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pET-28a質粒購自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主要試劑 Bam HⅠ、HindⅢ、T4 DNA 連接酶、Taq DNA聚合酶、dNTPs、DNA marker,均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IPTG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培養(yǎng)基為常規(guī)LB培養(yǎng)基。
1.2方法
1.2.1 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參照精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南的方法提取地衣芽孢桿菌ATCC 14580的基因組[5]。根據(jù)已報道的地衣芽孢桿菌ATCC 14580全基因組序列以及其它芽孢桿菌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序列,利用LaserGene軟件尋找地衣芽孢桿菌ATCCC14580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序列,并設計引物,引物中分別加入Bam HⅠ和HindⅢ(下劃線部分)的酶切位點,引物序列分別:5'-GGATCCACACCGTT
TCTCCGGTG -AAC-3',5'-AAGCTTCCACGA CAGGCGT。
以地衣芽孢桿菌ATCC14580基因組為模板,擴增β-甘露聚糖酶基因。PCR反應體系為:94℃預熱5分鐘;94℃,45 秒,50℃,45秒,72℃,1分鐘,30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10分鐘?;厥誔CR產(chǎn)物并與pMD18-T載體連接,重組DNA轉化至E.coli DH5α中,進行藍白斑篩選,提取白色菌落質粒,送上海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測序,同時進行PCR驗證[6]。
1.2.2 β-man基因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 用BamHⅠ、HindⅢ分別雙酶切pET-28a質粒和經(jīng)驗證正確的克隆基因,回收酶切后的大片段,用T4 DNA liganase連接,重組DNA命名為pET-28a-man,轉化到E.coli BL21中,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養(yǎng)基中初篩陽性重組菌,提取質粒進行PCR和酶切鑒定。
2 結果分析
2.1 β-man基因的克隆
PCR產(chǎn)物電泳結果如圖1所示,擴增產(chǎn)物約為1008bp的基因片段,條帶單一,特異性強,與預期1008bp大小一致。
2.2重組克隆質粒pMD18-T-man鑒定
測序結果表明該基因全長1008bp,DNA MAN 軟件分析出該基因編碼336個氨基酸,分子量約為38KDa。以初篩陽性重組菌質粒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并電泳檢測,結果如圖2所示,PCR產(chǎn)物為大約1008bp的DNA片段,與預期大小一致,表明pMD18-T-man構建成功。
2.3 原核表達載體pET-28a-man鑒定
提取抗性初篩存活的E.coli BL21質粒,并以其為模板進行PCR鑒定,結果如圖3所示,獲得了大小約1008bp DNA片段,說明構建的重組載體中含有β-man基因。BamHⅠ和HindⅢ雙酶切重組質粒并電泳檢測,分別獲得了一大一小兩個DNA片段,大片段為5343bp的pET28a部分片段,小片段為克隆的β-man基因,說明原核表達載體pET-28a-man構建成功。
3 討論
β-甘露聚糖酶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目前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都有發(fā)現(xiàn),其中微生物是該酶的主要來源,也是工業(yè)化生產(chǎn)β-甘露聚糖酶的主要來源[7]。研究發(fā)現(xiàn),β-甘露聚糖酶在原始菌株中一般分泌量比較低,提純困難,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克隆β-甘露聚糖酶基因,并使之在大腸桿菌、酵母等細胞中高效穩(wěn)定表達是該酶生產(chǎn)的有效途徑[8]。本研究首次將地衣芽孢桿菌ATCC14580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與原核表達載體pET-28a連接,并轉入E.coli BL21中,成功構建了該基因的原核表達載體。后續(xù)將研究該基因在重組菌中的原核表達和酶學性質,并對其發(fā)酵條件進行優(yōu)化,以期獲得高產(chǎn)量、高品質β-甘露聚糖酶。
參考文獻
[1]Schombug D, Salzmann M. Enzyme handbook(04) [M].Berlin:Springer Verlay Berlin Heideberg, 1991,1-5.
[2]李劍芳,鄔敏辰,夏文水.微生物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進展[J].江蘇食品與發(fā)酵,2004,118(03):4-9.
[3]Ma Y H, Xue Y F, Dou Y T,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 cloning of a novel β-mannanase from alkaliphilic Bacillus sp.
N16-5[J]. Extremophiles,2004,8(06): 447-454.
[4]劉小丹,楊培龍,劉永超,等.一種來源于Paenibacillus sp.A1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酶學性質研究[J].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報,2009,11(05):60-65.
[5] F M·奧斯伯, R·布倫特, R E·金斯頓, 等. 精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8.
[6]何冬蘭,張瑩,彭寶玉.重組谷氨酞胺轉胺酶基因的原核表達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4):32-36.
[7] Hasan F, Ali Shah A, Javed S, et al. Enzymes used in detergents: Lipase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9(31): 4836-4844.
[8]龔月生,劉錦妮,王晶.耐熱盡半乳糖普酶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及酶學性質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10):59-65.
作者簡介:張云暉,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
通訊作者:王霞,碩士,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