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佰材
【關鍵詞】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78—01
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學生不僅要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要學會積極探索、自主創(chuàng)新以及團結協(xié)作。在對教師的要求上也提出要將培育探究、自主以及團結協(xié)作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而語文綜合性學習就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新課程目標。
一、綜合性學習涵蓋內(nèi)容
(一)以文化內(nèi)涵為出發(fā)點:初中語文包含的綜合性學習內(nèi)容涉及的方面較廣,一般包括價值觀、親近自然、科學觀培養(yǎng)、心理健康、介紹祖國以及和平意識培養(yǎng)等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涉及面極廣,不僅關注歷史也關注現(xiàn)在,在進行活動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共性和個性,因此具有極強的綜合培育性特征。
(二)以活動主題實操性作為出發(fā)點:現(xiàn)今初中語文課本的綜合性學習編纂具有系統(tǒng)性的特征,能夠自成體系。不同年級不同單元后都附有不同的綜合性學習課程,盡管有些綜合性學習規(guī)模相對較小,但是該類小規(guī)模的綜合培訓課程主要是用于提升口語以及寫作能力,而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綜合性學習課程主要是以培育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主要目標。從實操性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規(guī)模的綜合性學習課程都具有極強的可操控性。
二、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文學性的特點
綜合性學習盡管是以活動形式出現(xiàn),但是作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仍舊具有文學性的特征。綜合性學習對于文章的修辭、邏輯以及文化特征極為重視,力求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綜合學習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從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知識以及學習態(tài)度上,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出這一點,因而課本在對綜合性學習課程進行設計時,主要是對該課程進行綜合性設計,確保課程能夠開發(fā)學生的綜合潛能。
三、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教授為輔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教只能作為輔助,在綜合性學習教學時,教師更應當注重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活動課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活動設計,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實現(xiàn)自我管理,活動后進行自我總結等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引導要具有靈活性以及藝術性的特點。
(二)進行課程準備
活動結果自然是活動課成功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但是要獲得良好的活動結果,就必須要在活動課前進行充足的活動準備。首先教師應當要設定一個活動主題,要求學生能夠在課前進行資料的查閱,要搜集足夠的信息,并且體現(xiàn)在課堂之中。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應當只拘泥于一種形式,活動課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到課外去體會自然、感受自然,當然,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安全。
(三)確保學生切實參與其中
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時,應當要確保學生切實參與其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夠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目標。要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到綜合性學習之中,首先要把握學生的愛好特征,要讓學生產(chǎn)生趣味感,從而積極參與其中。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從廣泛特征出發(fā),要讓學生都能夠從中尋找到自身感興趣的部分,同時教師也可以適時進行分組,要不同學生承擔不同職責,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切實參與到綜合性學習之中。
(四)要確保綜合性學習趣味性與實用性共存
綜合性學習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在進行內(nèi)容的設計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在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課程時,還應當要注重課堂的趣味性。要讓給學生能夠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取到知識,綜合性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應當是共存的,只考慮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合理的,應當要將二者進行充分地結合,讓綜合性學習兼具趣味與使用的特征。
(五)要積極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以便整改
在進行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關注課堂的教授情況,對于學生的意見和反饋關注相對較少。綜合性學習作為綜合性語文學習課程,對于學生的關注度是極高的,因而教師應當在開展綜合性學習課程后對學生進行詢問,收集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的反饋意見中獲取到學生的訴求,從而及時更改下次課程,提升課程質(zhì)量。同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也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到學生對于課程設定的想法,可以了解學生對于課程的期許以及興趣所在。隨著課程的升級,學生的興趣也隨之提升。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