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花 林建華
內(nèi)容摘要:大學階段是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青年中最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大學生群體,能否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分析了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介紹了在高校學生黨建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幾種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黨建 融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黨員作為高校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領者和示范者,其理想信念、理論素養(yǎng)、道德情操、精神風貌、行為表現(xiàn)等必將走在廣大學生的前列,為大家所認同和學習,因此,在高校學生黨建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必要。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p>
一.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基本任務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組織對學生進行入黨啟蒙、組織發(fā)展和組織管理等系列工作,其主體是當代大學生,重點是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根本任務是結(jié)合大學生的思想、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黨史黨情教育、宗旨意識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全面影響、教育、管理和服務大學生黨員,目的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為黨的隊伍充實力量,培養(yǎng)和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校堅守思想陣地的現(xiàn)實需要。
高校是全社會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由于地位特殊,其思想陣地歷來是各種力量比較關注的地方。隨著信息時代發(fā)展,西方國家的各類思潮相繼涌入我國,一些國家趁機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蓄意影響我國大學生思想觀念,侵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陣地和愛國主義陣地,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造成巨大挑戰(zhàn)。江澤民同志指出,年輕一代的頭腦,如果不用馬克思主義來占領,就必然會被資產(chǎn)階級腐朽的思想所占領。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作為社會思想、價值觀念的重要策源地,其對民族復興、對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著重大的戰(zhàn)略性意義。高校師生的價值觀向來是社會價值觀念發(fā)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不僅反映社會價值觀的現(xiàn)實狀況,也引領并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走向。《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提出:“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敝挥谐浞掷蒙鐣髁x核心價值觀進行指導,正確把握和認識各類思潮,方能有效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安全。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培育的內(nèi)在需求。
當今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活躍、最積極和最有活力的群體,他們接受新事物快,但在心理發(fā)展上仍未完全成熟,自身理論修養(yǎng)和政治經(jīng)驗不足,往往容易受某些錯誤思潮和觀點的迷惑,甚至被某種思潮或力量所左右。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物質(zhì)與精神失衡、理想同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以及經(jīng)濟觀念的影響和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大學生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時往往感到困惑,價值觀念的判斷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仍存在理想迷茫、好高騖遠,誠信危機、責任缺失,政治觀念淡化,以自我為中心,社會服務意識薄弱,缺乏艱苦奮斗品質(zhì),集體榮譽感淡漠等諸多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說,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實現(xiàn)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币雽崿F(xiàn)內(nèi)在需求與自身價值,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保證其思想的先進性、行為的有效性、觀念的積極性,促進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內(nèi)化和外在踐行。
三.在高校學生黨建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索
大學生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對象,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是青年大學生當中的優(yōu)秀份子,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nèi)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
1.抓好黨的組織生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gòu)建思想堡壘。
黨的組織生活形式主要有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和黨課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黨的組織生活,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學生黨支部的力量,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如集中學習、分組討論、演講、舞臺劇、觀看紅色電影等;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黨校教育平臺作用,抓好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擬發(fā)展前的入黨培訓、擬轉(zhuǎn)正前的預備黨員培訓,聘請專家名師,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關系”、“關于十八大四中全會”、“ 中國周邊安全局勢分析”、“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等專題講座,深度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看待分析社會熱點和時事政治,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建起一道抵御不良思想的堅固防線。
2.開展社會實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大學生黨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鞏固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實踐能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黨員要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立足社會、企業(yè)和自身所需,結(jié)合所學專業(yè)、未來就業(yè)方向和自身興趣,積極參加義務支教和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恩教育系列主題活動、“青春在沃”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在深入基層服務社會的同時,培養(yǎng)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品質(zhì),提升社會責任感;在儲備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涵養(yǎng)道德情操,樹立黨員形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升華理論素養(yǎng)的同時,錘煉黨性,牢固宗旨意識,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
3.做好黨員培養(yǎng)管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diào)“從思想政治、能力素質(zhì)、道德品行、現(xiàn)實表現(xiàn)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學生黨員具體標準”,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理想信念和基本價值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高校學生黨建中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前移,做到早教育、早發(fā)現(xiàn)、早培養(yǎng),在新生入黨教育、團員推優(yōu)、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培養(yǎng)發(fā)展預備黨員、預備黨員考察轉(zhuǎn)正等環(huán)節(jié),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并把其作為衡量入黨積極分子能否得到發(fā)展的重要參考,以此引導大學生不斷學習內(nèi)化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進行榜樣教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將身邊生動具體的形象作為榜樣,容易具體地領會道德標準、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感染,引起共鳴。發(fā)揮學生黨員榜樣教育作用,選樹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影響學生黨員和廣大學生,一方面可以體現(xiàn)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增強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將正能量傳遞和影響到周圍的每一名同學。大學生黨員榜樣教育要采用多種形式、從不同維度進行,如開展黨員“亮旗”活動,將黨員的專業(yè)素質(zhì)、德育素質(zhì)、綜合素質(zhì)成績和排名,以及校內(nèi)外獲獎情況等張貼在校內(nèi)宣傳欄上,展現(xiàn)黨員的先進性,發(fā)揮學生黨員在學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評選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將事跡材料通過各種宣傳媒介進行傳播,讓學生黨員在學習榜樣的同時,努力使自己成為普通同學學習的典型,進一步擴大榜樣教育的作用范圍;開展黨員寢室掛牌活動,使學生黨員在寢室衛(wèi)生、寢室文明和寢室文化建設中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洽與同學的感情,做日常生活中的典范;成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開展微笑服務日、黨員進新生寢室等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思想上的問題和困難,擴大黨員的影響力,潛移默化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姬廣軍,趙山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生黨建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5(6)
[2]張桂華,姚冠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探微[J].江蘇高教.2015(2)
[3]王龍.新形勢下黨建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機制探析[J].經(jīng)營管理者.2014(5)
[4張慶玫.以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建設[J].理論界.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