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瑩
摘要:新課改已成為教學改革趨向的今天,小學語文課教學正在探索如何走出"少、慢、差、費"的困境,改變現狀,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是一個極待解決的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在當前重新燃起,是對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填鴨式"教學的反思和評判。啟發(fā)式教學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遵循著"質疑一啟發(fā)一解惑"的原則,是以受教育者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回歸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引領學生自覺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成為落實三維目標和學生學習、生活與發(fā)展的場所。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小學語文;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54-011.啟發(fā)式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啟"字從戶,從口,即開啟意思;"發(fā)"字亦含開啟之意。"啟發(fā)"即可理解為:開導指點,使產生聯想并有所領悟,它來源于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其原意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這就要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造成學生一種"憤"、"悱"狀態(tài),才去啟發(fā)他。因此,啟發(fā)式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規(guī)律,采用各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教師立足于使學生在渴望求知的狀態(tài)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挖掘其內在潛能,啟發(fā)其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吸收,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2.語文啟發(fā)式教學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我國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是孔子 ,他所提煉的教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程度是意味而深遠的。戰(zhàn)國時期,出現在一部關于教育學專論的《學記》在涉及到啟發(fā)式教學時,曾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點。"這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牽著學生走,而要善于通過誘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其中的奧秘,而不是把答案排在學生面前任其消化。而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發(fā)展至今,教育實踐中啟發(fā)式教學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作為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種指導性的教學思想,使得啟發(fā)式教學得到了進一步深化。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武漢大學的演講會上,用大公雞吃米的事例做過一個別開生面的演講,幫助人們形象認識這一教學原則,告訴人們啟發(fā)式教學是老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領會知識,陶冶品德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創(chuàng)新和實踐,要繼承與創(chuàng)新地運用好啟發(fā)式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3.啟發(fā)式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如何堅持啟發(fā)式教學 , 提高課堂的提問藝術呢? 下面結合語文教學 , 闡述堅持啟發(fā)式教學 ,提高課堂提問藝術的途徑和方法。
3.1創(chuàng)設情境是前提。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自愿地探求知識,將勤學好問與善于思考結合起來。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假如一個先生想用知識去啟導一個葬身在無知之中的學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種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識。"具體表現在教師用真情流露的感情、妙趣橫生的語言、恰到好處的環(huán)境布置來渲染氣氛,形成一種意境,使所講內容栩栩如生,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來增強他們的情緒記憶,從而受到教育。
例如:在《天游峰的掃路人》的教學中,如果單純的用語言來講述天游峰多么險峻多么難爬,學生是不能真正地理解。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幅天游峰的實景圖讓學生看看這美景后,他們有什么感受,然后再出示一個強壯的年輕人與一位精瘦的老人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個情景注意力立馬被吸引過來了,接著我讓學生對他們的特征進行比較,然后問學生:"這兩個人物你們覺得誰更有力氣?"他們都說:"年輕人。"接著我一步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著。"這位老人給你們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年輕人爬上天游峰時會大汗淋漓,而文中的掃路人是一個70歲的老人卻如此地輕松自如呢?""同是看風景為什么游客會覺得累,而老人只想把風景看一遍又一遍?"……學生紛紛回答 ,氣氛熱烈。這堂課啟發(fā)的非常到位,學生通過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很自然的體會到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在悠閑、熱愛勞動、豁達開朗、勤勞、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與體驗。
3.2自主探究是主旨。俗話說"過程決定結果",也就是說好的結果要有好的開端和好的過程。" 質疑一啟發(fā)一解惑"是人的思維規(guī)律 , 也是課堂基本活動程序。但在 "填鴨式"教育模式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顧及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思想狀況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教學,造成教與學嚴重脫節(jié),雙邊互動變?yōu)榻處煹膯芜?演說",所以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壓抑。學生的個性風采欠缺,思維不能健康發(fā)展,導致思想依附、靈魂萎縮,學生成為分數和書本的奴隸。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因此,在課堂上我盡可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由發(fā)表意見,對學生有見地的發(fā)言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充分體驗"思索——收獲"的幸福 ,在求知的道路上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學習興趣必然會更加高漲 , 思維更加活躍。
3.3寓教于樂是關鍵。泰戈爾認為:"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而不是單單的傳授知識。"因而快樂,不僅僅是作為教育教學的形式存在,而且是作為核心價值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要潛心研究,精心備課,對整個教學過程要進行精心設計,尤其要在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都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主動參與學習上下功夫。這樣才能讓快樂教育浸潤每一個師生的心靈,讓愛和歡樂伴隨學生的一生,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溫馨的家。
3.4教學手段是輔助。先進的方法能賦予啟發(fā)式以豐富的內涵,如果能夠借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化教學、幻燈片、錄音等進行輔助啟發(fā)教學,平時教學中遇到用語言只會越描越糊涂的問題讓一張張圖文并茂、形聲結合的圖片取而代之,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展現在學生面前,使讓學生在直觀中獲取知識。例如在教《詹天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的感知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這個創(chuàng)舉,我通過幻燈片的演示,把用兩人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面推的行車過程,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媒體,色、形、聲結合,更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明確: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置于主動者位置,變向學生奉送真理為引導學生發(fā)現真理,一旦我們這樣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出現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將大大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是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但想通過類似于"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只能生產出一個"復制品",而無法打造出一個新的"創(chuàng)造品"。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工作。"啟發(fā)式教學藝術博大精深,只要我們遵循教育規(guī)律,與時俱進,不斷反思,科學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做到不僅有"啟"之名,更有"發(fā)"之實,就一定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參考文獻:
[1]李 靜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增強教育實效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2007
[2]胡雷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提高學習質量 中國民族教育 2007·10
[3]遲春芳 淺論語文課堂中的啟發(fā)式教學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