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茹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樹立大語文觀,注重開發(fā)和利用課內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開拓學生的語言積累途徑,讓學生學會積累。
關鍵詞:閱讀;品讀;積累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27-0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擔負著積累語言的任務,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是指漢字和詞語;語言范例是指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語言知識是指同語言材料、語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關的字詞句篇、語法邏輯等知識。語言積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的積累等。在閱讀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三品"(即品詞、品句、品讀)來進行教學,經過實踐,研究,受益匪淺。現談談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三品來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1.品詞、品句中積累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一種集音、形、義為一體的方塊字,其音、形、義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其獨特的構字方式。具有表意性、圖畫性、還融入傳統美德的特點,妙趣橫生。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詞、品句中積累。在品詞、品句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入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文章中的語句化為己有 。學生在品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然后啟發(f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展開想象,互相交流,踴躍發(fā)言。讓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還能夠進行說的訓練,真可謂一舉兩得。
2.品讀中積累語言
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積累,天長地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
2.1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愛閱讀,從而提升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課內課外進行閱讀,在課內,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讀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個人自由讀,也可以是小組或是全班齊讀;可以是學生輪流領讀,也可以是比賽閱讀,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有閱讀的欲望。在課外,也要讓學生有閱讀的興趣,樂于多讀,可以讀語文課文,也可以讀課外故事短文等豐富學生的知識。早讀就是學生閱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早讀,讓學生讀出聲,用心讀。很多學生讀書,跟著別人讀,讀到哪里也不知道,這樣的讀書是不行的。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到哪里,眼睛就要看著那里,手也要指著那里,讀書要看著字,從閱讀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識字量,讓自己認識的字越來越多,我們只有讀文識字,才能掌握大量的漢字。
2.2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站起來,卻一言不發(fā),或是說話的聲音相當小,小到只有說話者才能聽得到,別人任你注意力怎樣的高度集中,不管你把耳朵貼到他的嘴邊,都聽不清楚他在說些什么。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在與學生缺乏說話表達的訓練,沒有交流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敢說樂說愛說,逐步提高學生說話交流的能力。就學習語文課文來說,學生讀過一遍之后,總會記住些什么,。在課堂上,應給學生說的機會,讓他們把讀課文之后記住的或是知道了什么說出來,一個說給一個聽。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去說,讓他們在自主交流中學習語文,發(fā)現新知識。通過學生的交流,學生也會一個學著一個說,從而提高了每一個學生的說話表達的能力。教學,并不能是老師一味的說講,不能抹殺學生探索新知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學生的探討,可以是一篇課文,也可以是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甚至是一個生字,要隨時都讓學生進行探討交流。教師要善于欣賞學生的表達,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表達,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2.3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細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深究每一句話;提高了學生品詞、品句、品讀的能力。我還讓他們建立自己的材料庫,設立優(yōu)美詞句摘抄本,不同人物刻畫本,優(yōu)美環(huán)境及特殊景物描寫本等。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摘錄情況,好的在班上進行展覽,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
可見,要使學生正確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我們在上課中就應更多地注重品詞、品句和品讀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更多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充分地感悟語言應用的得體和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