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慧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我國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深入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精髓,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是不斷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前進和保證《語文課程標準》推廣,實驗成功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思考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11-01 《語文課程標準》從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目標以及課程實施建議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它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是語文教學適應時代發(fā)展和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那么《語文課程標準》在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實施策略上有那些變化呢?我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1.教師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對教師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fā)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墩Z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是說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轉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者,不僅是課程的開發(fā)者也是促進學生開發(fā)課程的引導者,不僅是教學策略的實施者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樣的定位就是把學生看成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2.教學方式的轉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墩n標》中提出語文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僵化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fā)展主體,是"教學之本"。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
3.培養(yǎng)師生自主互動精神
新課程的教學注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發(fā)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這充分說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為主,否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勢必助長學生的依賴心理?;ブ献鲗W習能力的提升,使之形成集體的智慧,要求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為前提,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討論,才能達到自主互助學習的要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才能達到或做學習的最佳效果。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體驗給予了抹殺,甚至忽略了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yōu)結合,它真正關注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心靈的需要,從而使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一代新人。
4.培養(yǎng)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標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在實踐中,語文教師確實是把自己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權威中轉變?yōu)榕c學生擁有平等席位的對話者,他們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了傳統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一方面是家長和社會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非常重要,要有學習熱情。小學語文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它倡導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忠于自己的個人感受,進行自主探求,與他人合作探究,從而達到教育培養(yǎng)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潛能、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的目的。都需要學生的興趣性,把興趣變成主動的,熱情的學習方式。這就是新課程改革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確實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實現。新課程改革開展以來,課堂教學的效益得到了明顯提高。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沒有提高,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是否建立了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是否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5.語文教學要注重讀、寫互動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要的授課內容,掌握它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朗讀,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表情,讀出抑揚頓挫的情調,而且還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使之服務于閱讀教學。在讀的基礎上,要轉化為書面語言,就要動筆。語文教學既要有對讀書的指導,也要有對寫作的指導,既要有讀的練習,又要有寫的練習,全過程體現讀寫結合,互動互促。我在教《匆匆》這篇課文時,當讀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讓學生反復朗讀后進行仿寫,寫后再讀。通過讀寫結合,學生不僅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還領悟到作者的表達方法。當讀到"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讀熟后進行仿寫,通過仿寫,他們明白了時間來去匆匆,故要珍惜時間,利用好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6.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學生是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育者,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就是服務。因此,對目前并不少見的角色錯位的教學,突出教師"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學,甚至是以作秀來吸引眼球、用噱頭博得掌聲的教學,要有分辨能力,不僅不要效仿,而且要敢于說"不"。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學生是幼苗,需要知識甘霖的滋潤;學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學智慧的點燃。"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點燃學生心頭的智慧之火,使他們愛語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導讀,導思,導練,使他們愛學語文,并逐漸會學語文、學會做人。這就要培植每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要千方百計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看到自己的進步、能力和潛力,期待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是學好語文不竭的動力。
7.引導學生開展“課題小研究”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學習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雖然說。小學生的這種"研究"本身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的嚴密性,但通過這種研究,學生在對已有科學研究成果的"再發(fā)現"的過程中,學到了教科書以外的知識,并能夠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還可以學會一些實際動手操作的方法。小學語文負載有豐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蘊含有豐富的創(chuàng)新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生的"課題小研究"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