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彬
[摘要]結合實踐,總結山區(qū)學校有效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三部曲”,即“營造氛圍,鼓勵求索創(chuàng)新”“興趣選題,用好山區(qū)資源”“技法培訓,科學循序推進”。
[關鍵詞]營造氛圍興趣選題技法培訓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40092
清流一中是一所地處山區(qū)的省二級達標高中。長期以來,學校根據(jù)自身的地域特點,積極挖掘身邊的“優(yōu)勢”資源,就地取材,從“探究身邊的人和事”入手,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在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中起到了引領輻射作用。
一、營造氛圍,鼓勵求索創(chuàng)新
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是指那些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的科學創(chuàng)造或科學研究活動。這些活動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活動要進行閱讀、觀察、比較、思考、設計、制作、試驗等,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科技興趣、科技技能,形成科技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我校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為主的方式,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系列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課堂教學是科技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生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學科特點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科技教育元素,引導科技教育從教學的微觀層面走向宏觀層面。如文科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閱讀科普書報、撰寫科普小論文,在課堂中以淺顯易懂的事例向學生宣傳科學家的事跡、科學發(fā)明的事例,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事業(yè)的精神并延伸到課外。
二、興趣選題,用好山區(qū)資源
輔導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最關鍵在于選擇研究課題。選題的渠道有很多,可以從課本學習、日常生活、社會實踐、專家報告等活動中發(fā)現(xiàn)。山區(qū)學校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資源。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因地制宜、仔細觀察、深入琢磨,走“鄉(xiāng)土氣息、地方特色”或實用型小發(fā)明的路線,學生會覺得實用、有趣,而且也容易得到當?shù)卣腿罕姷闹С帧?/p>
我縣屬于海西最大的鮮切花基地,有鮮切花10000畝,鮮切花種植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由于鮮切花觀賞期有限,如何延長鮮切花的觀賞期是花卉產業(yè)的重要課題。我們組織興趣小組的學生探討了這一話題,隨后就有多個小組來參與“研究”。其中黃真琪、邱小樂兩位學生通過試用幾種常見植物酒精浸出液來配制一種保鮮液,為插花愛好者提供一個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切花保鮮方法。由于課題實驗方案設計科學規(guī)范、結論可信,他們在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三、技法培訓,科學循序推進
課題研究方向確定后,我們要對課題成員進行必要的技法培訓,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性、新穎性、可行性。我們以研究性學習課程包為教材,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與技能的通識培訓。例如,如何掌握利用索引、文摘、百科全書等工具書,如何使用視聽媒體,如何進行訪談,一個完整的調查步驟應該怎樣設計,一個規(guī)范的調查報告基本格式是怎樣的, 如何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等。以幫助學生做好調查前的準備工作,為突發(fā)問題做好解決方法的準備。也可以讓學生觀看研究性學習案例的影像資料,感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并交流學習心得,為活動方案的實施做好準備,讓課題研究科學循序推進。
指導教師還要督促課題組成員根據(jù)實際情況討論制定具體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計劃。研究計劃中要有比較詳細的研究目標,設計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時要求小組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相互幫助,取長補短。還要確立活動的時間、地點、活動步驟、經費預算、估計會遇到的困難和解決預案,以及預期成果與評價方案等。課題成員要按照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開展活動并做好相關的記錄,寫好各個階段的小結。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課題成員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和修改,但要注重原始材料的收集(包含實驗數(shù)據(jù)、圖片等)。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是一個漫長又費時、費力的過程,這就要求學校要有一批科研能力較強的科技輔導員,同時是愿意付出的科技輔導員。同時,現(xiàn)在許多課題是跨學科領域的,這需要不同專業(yè)教師的相互協(xié)作、特長互補、群體激智,加強校本研訓,方法與時俱進,共攀科學高峰。
多年來,清流一中科技教育堅持活動“三部曲”,盡可能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適時地尋找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關注自然、關注生活,探究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參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使他們初步領會和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提高觀察、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旭遠.新課程新理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彭玲,皮春梅,陳俊.中學生科學探究活動設計探討[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責任編輯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