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1]葉生者,文章詞賦,冠絕當時[2],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場。會關東丁乘鶴來令是邑,見其文,奇之,召與語,大悅。值科試[3],公游揚于學使,遂領冠軍。公期望綦[4]切,闈后索文讀之,擊節(jié)稱嘆。不意時數(shù)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時,依然鎩羽[5]。生嗒喪而歸,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癡若木偶。公憐之,相期考滿入都,攜與俱北。生甚感佩,辭而歸,杜門不出。無何寢疾。公遺問不絕,而服藥百裹,殊罔所效。
公適以忤上官免,將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東歸有日,所以遲遲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則仆夕發(fā)矣。”生持書啜泣,寄語來使:“疾亟難遽瘥[6],請先發(fā)。”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數(shù)日,門者忽通葉生至。生曰:“以犬馬病,勞夫子久待,萬慮不寧。今幸可從杖履?!惫耸b戒旦[7]。抵里,命子師事生。公子名再昌,時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絕慧,居之期歲,便能落筆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癢[8],旋中亞魁[9]。公以其久客,恐誤歲試[10],勸令歸省。生慘然不樂,公不忍強,囑公子至都為之納粟[11]。公子又捷南宮[12],授部中主政,攜生赴監(jiān),與共晨夕。逾歲,生入北闈[13],竟領鄉(xiāng)薦[14]。會公子差南河典務,因謂生曰:“此去離貴鄉(xiāng)不遠。先生奮跡云霄[15],錦還為快?!鄙嘞病?/p>
見門戶蕭條,意甚悲惻。逡巡至庭中,妻攜簸具以出,見生,擲具駭走。妻遙謂曰:“君死已久,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異嚇生人?!鄙勚?,憮然惆悵。逡巡入室,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妻驚視之,大慟,抱衣悲哭。公子聞之,涕墮垂膺。即命駕哭諸其室;出橐[16]為營喪,葬以孝廉禮。又厚遺其子,為延師教讀。言于學使,逾年游泮[17]。
異史氏曰:“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天下之昂藏[18]淪落如葉生者,亦復不少,顧安得令威[19]復來而生死從之也哉?噫!”
(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葉生》,有改動)
【注釋】
[1]淮陽:縣名,在河南省東部。
[2]冠絕當時:超越同時之人。冠,第一名,首屈一指。絕,超越。
[3]科試:也稱科考。鄉(xiāng)試之前,備省學政到所轄府,州,考試生員,稱為科試。鄉(xiāng)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三年一次。通常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秋闈”??贾姓邽椤芭e人”,頭名舉人稱“解元”。舉人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貢士同年四月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并欽定前十名的次序。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lú)”。
[4]綦:通“極”。
[5]鎩(sh?。┯穑壶B羽摧落;比喻鄉(xiāng)試受挫落榜。
[6]遽瘥(chài):速愈。瘥,病愈。
[7]束裝,整頓行裝。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貪睡,早起及時出發(fā)。
[8]邑庠,縣學。
[9]亞魁:鄉(xiāng)試第二名。第一名稱鄉(xiāng)魁、鄉(xiāng)元或解元。
[10]歲試:各省提學使干三年任期內到所轄府、州考試一次生員課業(yè), 以六等定優(yōu)劣,謂之歲試。在外地的生員須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歸省。歸省,本義是回鄉(xiāng)探望父母,這里實指回鄉(xiāng)應試。
[11]納粟:明清設國子監(jiān)于京城,國子監(jiān)生員稱監(jiān)生,可直接參加鄉(xiāng)試,不必參加歲試。
[12]捷南宮:即考中進士。宋、明以來則稱禮部為南宮。
[13]北闈: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鄉(xiāng)試。明代在順大府(北京)和應天府(南京)各設國子監(jiān),兩處鄉(xiāng)試應考生員多為國子監(jiān)生,因而分別稱為北闈和南闈。清代無南闈,而順天鄉(xiāng)試初仍習稱北闈。
[14]領鄉(xiāng)薦:指考中舉人。
[15]奮跡云霄:謂一舉成名,前程遠大。此即指中舉人。
[16]出橐(tuó):解囊。橐,囊。
[17]游泮pàn:進學;成為秀才。泮,指泮宮,周代諸侯所設的學校。代指府、州、縣設各類官學。
[18]昂藏:氣概不凡的樣子。
[19]令威:借指淮陽縣令“關東丁乘鶴”?!端焉窈笥洝罚憾×畛蓾h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彼鞗_天飛去。
【閱讀指津】 蒲松齡,又名柳泉居士,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曾以數(shù)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读凝S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作品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葉生》一文,專業(yè)詞匯眾多,多涉及古代科考,詳細講述了葉生懷才不遇,突遇知己丁公而生死相從的故事。然而,作者并非僅僅敘述一個凄惻動人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更值得讀者思考。比照葉生,結合作者自己科考的辛酸往事,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作者借科考事,抒“孤憤”情。先生乃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先生,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卻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幾十年的科場不遇,生活又窮困潦倒,落魄感、屈辱感和自卑感,使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腐敗有了很深的認識。于是他將一腔孤憤寄于《聊齋志異》之中。先生慨嘆“遇合難期,遭逢不偶”,贊嘆崇高友誼;憎恨黑暗的科舉,埋沒如葉生那樣有才華的人才,而先生自己不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另一位葉生么!通過“異史氏曰”,小說卒章顯志,既高度概括了小說情節(jié),又談了自己的看法,更抒發(fā)了對科考取士以及難得如丁公那樣的知己的慨嘆。
除了透徹領悟作者的寫作主旨之外,離奇的情節(jié)、鮮活的人物,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離奇”是古代小說的共性特點,不過,六朝志怪的“離奇”更多“荒誕無稽”,情節(jié)簡略、單調;唐傳奇的“離奇”則多了人世間的元素,“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蒲松齡的《聊齋》則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打破生死的界限,詳細地敘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其廣度深度超越了之前的一切志怪、傳奇。
《聊齋》每敘一事,力避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做到了奇幻多姿,其浪漫主義藝術手法高超。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可是屢試不中,而丁乘鶴欣賞其才華,多次幫助他,但他“及放榜時,依然鎩羽”。葉生得重病快要死去,丁公卻“不忍去,徐待之”;葉生很是感動,死(“逾數(shù)日,門者忽通葉生至”已作暗示)后魂魄跟隨著丁公,而丁公并不知道,并讓他教自己成器很晚的兒子,葉生竭盡才華,終讓公子成名。當公子建議他衣錦還鄉(xiāng)時,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已經(jīng)死去。公子聽聞倍受感動,資助葉生兒子進了學宮。
“離奇”故事里遭遇最為悲慘、性格最為鮮明的莫過于主人公——葉生。他終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沒有斷絕;他知恩圖報,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離不棄,死后化作魂靈去報恩,終讓丁公的公子實現(xiàn)科考夢想。不過,與其說是公子考中,倒不如說是公子替他實現(xiàn)了生前夙愿。事不可信,但寧愿如作者一般“深信焉”。讀之,可悲可嘆,令人潸然。
閱讀本文,要深刻理解主旨,品賞人物形象、離奇情節(jié)等;要重點積累科考文化常識;重點掌握以下實詞,如“鎩羽”“遺”“亟”“期”“淹”“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