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紫瑛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兒歌;比
較;故事;犯錯;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092—01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作為語文教師,應積極尋求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識字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識記十幾個字,寫6~8個生字。但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如果教師以生硬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會使識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在教學中,筆者通常會采用“編兒歌識字法”、“比較識字法”、“故事識字法”、“動作識字法”、“猜謎語識字法”和“犯錯識字法”等方法來調(diào)動學生的識字興趣。
1. 編兒歌識字法。在教學“雨”字時,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編成一首小兒歌:屋檐下的小雨滴被風吹斜了,落在窗戶上,一滴,兩滴,三四滴。通過兒歌,學生輕松掌握了“雨”字有四點的寫法。
2. 比較識字法。對于形近、音近的字,可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區(qū)分、辨別,抓住異同點,巧記、活記。如,在學習“兔”和“晚”兩個字時,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哪個字有點,哪個字沒點。學生很容易看出“兔”字有點,并聯(lián)想到兔子有眼睛以及兔子甩動的尾巴,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漢字的記憶。
3. 故事識字法。如,教授生字“請、晴、情、清、睛”時,可以這樣設計:給小“青”找朋友,先出示“青”,順勢編故事:有一天,小“青”在家里很寂寞,想出去找朋友,她走啊走啊,在路上碰到了“三點水”,于是他倆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清”......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就能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
4. 犯錯識字法。如,在教學“狐”字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抓和狐,并告訴學生:“抓”字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因為用手,所以右邊是個“爪”;狐貍是種動物,所以是反犬旁,狐貍有爪子,所以右邊是個“爪”。這時,學生發(fā)現(xiàn)了錯,爭先恐后說明“狐貍”的“狐”右邊是個“瓜”。筆者假意恍然大悟,讓學生幫忙想出區(qū)別兩個字的辦法。此時,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且主動探究識字的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么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成為一種樂趣。
二、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1. 利用校園文化引導學生識字。校園里的告示牌,櫥窗里的宣傳語,過道上的書法作品,辦公室、功能室的牌匾,教室里的展示欄、黑板報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識字的素材。教師應帶領學生一邊參觀一邊識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去注意這些,很快就會認識很多字了。
2. 借助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識字。為了增大學生的識字量,筆者組織學生收集各種物品上的漢字進行展示。在課堂上,指導他們將收集到的物品名稱進行分類展示,比比誰認識的字多。課后,讓學生將收集到的漢字貼在一起,做成一本本“我的漢字王國”,交換翻閱。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能有效地增強學生識字的成就感。
3. 利用廣告牌、車站牌、廣告語等識字。生活在信息社會的學生,隨時隨地都在跟文字打交道。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跟父母逛街和出去旅游的時候,問問父母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商店的名稱是什么等。這些廣告詞和商店名稱也許一次記不牢,但與那些字見面的頻率高了,識記的次數(shù)多了,便會在不知不覺中記住這些字。
總之,小學低年級的識字量多、難度大,要想讓學生愛學、會學,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努力開發(fā),拓展各種渠道,開展各項活動,拓展學生識字的空間,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識字,讓他們勤于識字、樂于識字。
(本文系甘肅省2014年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趣味化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648)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