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宣翻譯,顧名思義,是要完成那些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任務,作為翻譯工作者,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廣義的外宣和狹義的外宣,并結合外宣翻譯的有關理論探討了“外宣“一詞的英譯,然后根據黃友義提出的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對比分析翻譯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外宣翻譯 政治性 信息等值性 文化性 三貼近原則
一、外宣翻譯的特征
1.政治敏感性。在外宣翻譯中,有些內容并不能機械地直譯,而是應該根據 外國受眾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用適當的策略,變通地達到交際、宣傳的目的,塑造我國友好、負責人的大國形象。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此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比绻g做“In China, Communist Party is the party in power. Besides, there ar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由于一些西方媒體長期不負責任的報道,外國受眾很容易將“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當作一對反義詞來看待“,共產黨”就被扭曲為缺乏民主精神的專政黨。但事實上,在 中國,“民主黨派”具有特定的歷史含義,如果將“democratic par?ties”改為“other political parties”就會避免外國受眾對我國政治黨派的錯誤印象。
2.信息等值性。在外宣翻譯中,由于中英文兩種語言之間遣詞造句的特點 和規(guī)律不同,外宣材料中很多內容都是中國所特有的,如若逐字逐句進行英譯,反而會降低信息傳播的效果。例如,“圓滿結 束”不必譯成“conclude with complete success”,可直接譯為 “conclude”或“end”;“不幸遇難”不必譯為“be unfortunately killed”,可直接譯為“be killed”,因為“killed”已經有“不幸”之意,若加上“unfortunately”則顯得多余,給受眾的感覺是還有“幸運的”遇難;
3.文化性。由于中文和英文讀者的社 會歷史背景和語言習慣具有一定差別,外國人對于中國的國情、文化等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于某些信息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例如,“希望工程”可直譯為“Hope Project”,但對此政策毫無了解的外國人面對這種譯文就會不知所云,我們可以為其補充一定的背景知識,譯為“Hope Project,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由此,這一信息內容就一目了然了。再者,外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念與中國人不盡相同,外國人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而我們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一些我們認為是“正面典型”的報道,可能 會與外國受眾的價值觀發(fā)生沖突。
二、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
黃友義提出的“三貼近原則”指的是 “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本文將從政治文體和旅游文體正反兩個方面探討沒有實現有效翻譯的翻譯案例。
1.政治文體外宣翻譯。
例:中國政府決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對 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譯文: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s R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分析:有些學者認為直接 譯成 “resume the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就可以了,加上 “exercise”后反而有了累贅之嫌。實際上,此處 “行使”兩字恰恰是最 重要的核心。眾所周知,香港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 爭后便割讓給英國。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不承認割讓香港的合法性,但香港在回歸前一直是由英國實際霸占,直到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國才真正恢復了對它 行使主權。故而“行使”二字在此處是不應該刪去的。政府的這種改寫行為恰好體現了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縱。政府(贊助人)操控并影響外宣文本的翻譯,同時擔負著協(xié)調目標 讀者接受能力的使命。因此翻譯應該貼近中國的國情,貼近最近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2.旅游文本外宣翻譯。漢語旅游文本屬典型的“呼喚型”功能文本,包括旅游景點介紹、旅游宣傳廣告、旅游告示標牌、古跡楹聯(lián)解說等內容。英漢互譯時應注意原文與譯文間信息內容和文體功能的對等,而不是語言形式上的對等,即應采用歸化手段,由原文“體裁規(guī)約”轉到譯文“體裁規(guī)約”,必要時可對原文進行調整和改寫。下面通過兩個例子來分析。
三、結語
在我國外宣政治文本的翻譯中,要盡可能地從語言與文化兩個層面進行并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翻譯更為客觀和科學,使翻譯達到最佳效果。黃友義提出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可以為翻譯工作者在進行外宣翻譯實踐中的考量標準。
參考文獻:
[1]盧小軍.國家形象與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2]胡芳毅.操縱理論視角下的外宣翻譯——政治文本翻譯的改寫[J].中國科技翻譯,2014,27(02).
作者簡介:楊曉(1986.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本科(研究生在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研究生處,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