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林語堂說:“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的觀念,并用一種藝術(shù)的眼光看待人生?!北疚木椭袊姼璧镊攘φ務剛€人看法。
關(guān)鍵詞:中國詩歌 宗教 魅力
多次看到外國人過圣誕節(jié)時溫暖溫馨的畫面。這使我把它和中國的宗教對比起來——它似乎只與生死病痛相關(guān),是漢民痛苦生活可有可無的華麗補丁。直到許久之后看到林語堂先生說:“詩歌在中國已經(jīng)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辈呕腥活D悟。
細細琢味起來的確很妙。從小時候“床前明月光”時時吟唱古詩,即使當時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韻味,但一平一仄中音律的婉轉(zhuǎn)精妙卻也真正引領兒童幾分向善之心了,而后來,長大幾分,青眉豆蔻之間的愛慕之意蕩漾起來。又怎不為青年時代特有的憂愁吟上幾句“琴簫合唱起鳳鶯,月宮嫦娥寂寞寒”,以求知音;又怎不頌一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眮硗侣冻鲎约簻貪櫟膼垡饽??再大些,意氣風發(fā),逐夢成功,自有登絕頂之浩蕩胸懷,“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江花”自是最應景不過了。老一點,已懂人世滄桑,多者看東坡現(xiàn)世求穩(wěn),少者愛陶潛無世俗韻高潔。詩歌在千變?nèi)f化中成了國人精神的抒發(fā)與寄托,成為漢民精神洪流中的芳花桃林。
詩歌,讓一花一菩提有了深沉的韻味,讓一送一歸來成了人生的檀香。它讓人們看生活,說生活,愛生活——以種藝術(shù)的眼光看待生活
然而,詩這個獨特的文體又在人們對世俗生活的剖析中將自然融合在一起,淵明一句“采菊東籬下”讓菊這種并不艷美并自唐以來便不為主流的花朵成為一種避世儉樸生活的象征。
就是這樣物非物事非事、心寄自然,藝術(shù)人生的充滿神論色彩的文體,在不失真實中交給我們以生活,賦予我們與寄托?!耙舱沁@樣一種不離現(xiàn)實,內(nèi)富廣闊的文化,才造就了國人這種充滿韌性的民族精神,也正是這一多元卻又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造就了中國五千年來終歸統(tǒng)一的大局面?!?/p>
春來尋梅,夏至采蓮,秋風煮酒,冬雨絕湯。中華民族擁有這樣一個瑰麗的宗教,如今你度于現(xiàn)世的和你攻于同事心計的是否虔誠聆聽,古來圣佛們雋語呢?
(作者介紹:劉美琪,重慶市南開中學高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