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 當前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里,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被視作是關鍵。高中語文新課程將探究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強調探究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高中語文;培養(yǎng);高中學生;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64-02
隨著教育的飛速發(fā)展,各種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成為了當前教育的重點?!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的習慣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對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探究的時候所開展的學習,主要由教師把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自行開展探究學習。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一般分為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必須要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文情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發(fā)現問題。例如,我在講《阿房宮賦》時,學生對現在已不存在的阿房宮印象比較模糊,在導入這一課時,我會創(chuàng)設模擬"阿房宮"的情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我將對某一典型情景重點突出,并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提問。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應該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并主動提出,并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構建一個民主的課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奠定了基礎。
2.激發(fā)學生,有效地把握教材文本知識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先讓學生以文本知識作為視角,有效地把握文本知識,因為這是探究的關鍵所在。倘若難以學習和理解文本知識,那么探究就失去了有效性。而讓學生以文本為視角,就是啟發(fā)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善于把握住文本當中能夠進行比較的事物,不斷地探究和質疑。例如,教師在講解《荷塘月色》這一篇課文的時候,能夠要求學生對"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以及"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當中的"到底惦著"與"忽然想起"進行比較,探究作者如此描繪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學生在認真地探究和教師的啟發(fā)之后,跟朱自清先生的為人相聯(lián)系,能夠發(fā)現作者向往的并非美妙的事物,而是生活的美好。因此,作者"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個時期,那里自由快樂、生活淳樸,擁有人美、荷香、水碧、天明……,沒有"那里走"的彷徨以及"血腥大屠殺"。作者通過"到底"這個詞語體現了自身愿望的歸宿,所以"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到底惦著""江南"。學生通過探究,能夠明確作者思想情感的深沉,從而把握課文主旨。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質疑精神,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才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關注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為每個人在情感、心理、知識上的收獲都不一樣,所以造成一定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個性差異,個體的差異決定學生學習個性的多樣性。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得到提高,所以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再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如,學生學習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時,我想讓學生想想自己想從事的職業(yè)和自己合適的職業(y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讀完課文后提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尤其是鼓勵語文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經過篩選后把認為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下來,再讓學生進行一遍深層的閱讀,試著自己去探究課文,自主解決問題,最后我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總結。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得到課本上知識的收獲外,還得到充分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通過對詩歌意蘊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觀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優(yōu)化,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自主探究學習不但是一種學習的方式,而且也是一種教學理念。自主探究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質疑和發(fā)現問題之后,借助分析、調查、探討等,最終獲得結論,進而提高學習的趣味性。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累積知識、建構知識網絡,從而有利于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增強。而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與聯(lián)想,積極地實現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中講到"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闡述的就是"意蘊"。針對詩歌而言,是指含蓄之意,即在言外不盡之意,具備深層次的涵義。而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能夠給學生營造適宜探究的教學情境,以使學生借助自身的閱讀、想象、聯(lián)想等對詩歌的深層次涵義進行把握。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究和質疑的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尊重生活與熱愛生活情感的培養(yǎng),也促使學生實施更進一步的批判性思維。懂得進一步地把握問題,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這正是高中語文學習思維品質的體現。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激勵學生不斷地探究和質疑,且對學生的提問予以肯定,從而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小林,周鵬.高中語文探究能力培養(yǎng)之我見[J].教師,2009(29).
[2] 劉霞.芻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之策略[J].新課程學習,2005(5).
[3] 吳勇,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研究,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