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尊重孩子的基礎
孩子大約三四歲,很愛吃糖。媽媽害怕他吃糖太多會有齲齒,也擔心會發(fā)胖,就嚴格控制數(shù)量,規(guī)定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塊。孩子經(jīng)常是一醒來就迫不及待地要媽媽拿糖給他,而且經(jīng)常在吃完當天限額的兩塊后,覺得不夠,纏磨著媽媽想得到更多。家長堅持原則,一塊都不多給,并把糖筒放到高處,不讓孩子夠著。
可是有一天,家長發(fā)現(xiàn)了問題。糖筒里的糖在急速減少,再仔細觀察一下,發(fā)現(xiàn)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個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這個發(fā)現(xiàn)讓家長大吃一驚。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學會自我控制??蛇@樣看來,孩子不但沒少吃糖,還多吃了;自控力不僅沒有發(fā)展出來,還多了一個弄虛作假的壞毛病。
這位家長沒有馬上去批評孩子,而是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管理,認識到自己必須得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談了一次話。她沒有揭穿孩子偷糖這個事,而是先很真誠地給孩子道歉,又對孩子說,糖筒你自己管著,不過媽媽還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壞處已經(jīng)給你講過,所以你還是每天吃兩塊,好嗎?孩子說,好。于是媽媽信任地把糖筒交給孩子,孩子既興奮又吃驚,這可是媽媽以前摸都不讓他摸的東西??!
媽媽打開糖筒看看說,糖不太多了,我們一起數(shù)一下還有多少塊,還能吃幾天。和孩子一起數(shù)完,還有20塊糖。媽媽說,這些糖還夠你吃10天,吃完媽媽再買新的回來。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給孩子。過了幾天,媽媽悄悄去數(shù)糖筒里的糖,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一塊都沒有多吃。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家長只是改變了一下方法,就達到好幾種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數(shù)量,第二發(fā)展了孩子的自控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謊和弄虛作假的行為。
表面看來,不過是一句話、一個方法的改變。背后卻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 家長由監(jiān)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家長把管理糖筒的權力從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生活小事件,卻是一項教育大事件,它告訴孩子:你不必是家長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而這種權力的下放,必然會喚起孩子內(nèi)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就像一勺糖放進一杯純凈的清水中必然會使水變甜一樣—— 家長前后兩種做法,有本質(zhì)差異,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區(qū)別,那么孩子在這件事上就會前后判若兩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達對一個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現(xiàn)。
自由是給予孩子尊重的路標
在教育上,“自由”這個詞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丟失的,也是這個詞!盧梭曾為此嘆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所不所枷鎖之中?!庇捎谖覀兌嗄陙頍嶂杂谥v紀律、講嚴格,所以“自由”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詞。尤其在教育上,人們錯把控制當成教育,卻不知每一種控制,都是一條或粗或細的繩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纏繞,導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調(diào)。被捆綁的孩子,他們最終變得心理失序、懦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刻板狹隘……
很多人擔心,給孩子自由,會不會養(yǎng)成他不聽話、不守規(guī)則的壞毛?。窟@個擔心沒有必要。事實是,如果家長平時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個別真正危險的東西或不可為的事情,你告訴孩子不要去動,孩子會很聽話的。凡不聽話的孩子,是因為他平時聽了太多的“不許”,他對這個詞已產(chǎn)生“心理抗體”了。
蒙臺梭利認為,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恥的錯誤。這會產(chǎn)生一種后果,即兒童的膽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失去自由,不能成人?!比绻恢币詠恚⒆印巴昝烙媱潯倍加杉议L所定,并在家長的督促下執(zhí)行計劃,那么他就不可能生長出真正的計劃能力和執(zhí)行力,他內(nèi)心生長最多的是服從和逆反,以及無力感。所以,如果家長只在計劃的完美與否上打轉(zhuǎn)轉(zhuǎn),不給孩子自由決斷的機會,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意識,那么完美計劃將永遠是一紙空文。
事實上,“自由”就在每一個和孩子相處的細節(jié)中,這個宏大的命題,需要我們從點滴去實現(xiàn)。
(尹建莉 教育學碩士,著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