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教學系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真實的寫作又是寫作教學的重中之重。盡管真實的寫作很難,可還是有路徑能走;這條路徑的岔道太多,每位研究者都試圖解釋自己認準的寫作之途之合理性。不過,基于真實寫作實踐的探索,所呈現(xiàn)出來的作文教學樣態(tài),是對當下寫作的真實的一種反思與重建。
【關鍵詞】真實的寫作;反思;重建;寫作的真實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8-0036-02
【作者簡介】鈕勤章,江蘇省教育學會民辦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南京,210019)秘書長,高級教師,首屆全國學術先鋒人物,江蘇省333人才培養(yǎng)對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真實的寫作,是基于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寫作,或者說是現(xiàn)實在心靈世界的真實而獨特的感受、是思辨后的文字表達,其最顯性的特點是真情實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可在現(xiàn)實的寫作實踐中,卻是“很難很受傷”。主要癥狀在以下幾個方面:課文分析與寫作教學的脫節(jié),基于“讀”來分析作家們傾注在課文里的思想,而忽視了與“寫”的聯(lián)姻,往往造成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而無法延展到“用”的高度;學生的生活面狹窄,生活素材欠缺量的積累導致文章質(zhì)的提升的虛空;真實的寫作,需要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而實際中的作文課堂教學往往刻板而單一;真實寫作的源頭活水來自于真實的生活,可生活中并不缺少寫作資源,而是語文教師缺乏開發(fā)的意識與能力。這幾點,或為我們寫作教學中典型的問題,基于“真實的寫作”的需求,教師要在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中一個個地攻克,重建“寫作的真實”。
一、真實的寫作,與讀相伴,吸納豐厚的養(yǎng)料
對于讀與寫,葉圣陶先生是這么理解的:“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yǎng)料一樣。閱讀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要做一個社會主義時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營養(yǎng)料比任何時代都重要。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比~圣陶先生說得很明白了,讀是解碼,寫是編碼,最終都是通過人們的大腦來輸入與輸出。而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葉圣陶先生強調(diào)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他認為“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了,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p>
其實,讀的最終意義,就是為了說與寫。學生通過閱讀來獲取大量的信息,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表達。古代有一種人叫“掉書袋”,指的是那種讀了很多書、學識淵博,可是卻不會運用這些知識的人。這種“掉書袋”的人是與我們現(xiàn)代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相背離的。那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閱讀得來的信息呢?我以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后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文章寫了什么?這是了解文章內(nèi)容;第二個問題,怎么寫的?這是思考文章的結構;第三個問題,若自己去寫,怎么寫?這是閱讀再創(chuàng)作。學生每天閱讀之后堅持思考這三個問題,并竭力給出答案,不到一個月,寫作必有收獲。
二、真實的寫作,是由真情實感支撐起來的
我覺得真實的寫作之“真實”有兩種理解,首先是真情。所謂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當下中學生作文最缺的就是真情。文章以情動人,這是不二法則,即便是一些思辨性強的論說文,離開了情的潤澤,也不會成為交口稱頌的好文章。我們學過的課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代的《過秦論》《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都是典范的說理文,均飽蘸激情或深情,這樣的激情或者深情,跨越時空,綿延至今。如何真正意義地表現(xiàn)真情呢?請看下面片段。
我永遠記得這老房子,記得她的每一個細節(jié)。燈繩還是那樣別致:客廳的燈繩上掛了個袖珍酒瓶,大屋的燈繩上有個小藥瓶,這樣屋里再黑也能摸到,心里頭踏實。小玻璃柜里還擺著巴掌大的大象和孔雀,那是已離去的姥爺當年用撿回來的貝殼粘出來的。……玻璃夾板里有我從小到大的照片,狼狽的、生氣的、大笑的,全是我成長的足跡。它們都靜靜地躺在那里,伴著書柜里泛黃的舊書頁,散發(fā)出親切的味道。
這個片段讀來不會有矯揉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寫的是身邊的事情、實在的事情、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選取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老房子,那里留存著作者的生命,回憶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物件,都流淌著作者的真情。有了真情,自然會感化人,感化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其次是實感。所謂實感,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感受以及真切體驗。這是考驗學生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沒有生活的積累,肚子里沒有材料,寫的時候就只能胡編亂造,談何真情實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善于觀察并感受生活,提煉生活中看似瑣碎卻值得表達的那份真實的感受。且看下面片段。
從此,父親日日都得帶著那根扁擔,去磚窯廠挑磚,每每夜間回來也總是這幅情景。再后來,我稍稍長大,父親和他的那根扁擔終于可以在家里歇上一段時間了。直到我上小學,父親的扁擔再一次隨父親“出征”了,父親和它成了我的專屬“交通工具”。那時,看看四周,別人家的孩子被父母抱著、背著,我卻被父親的扁擔挑著,有著說不出的興奮。每當看見別的孩子羨慕地望著我和父親,我總是高傲地抬起頭回敬一個蔑視的眼神,心里的小九九甭提有多爽。
這段文字,敘述自然紆徐,感情有聲有色,讀來卻感人至深!何由?作者把日常生活的經(jīng)歷,內(nèi)心的感悟,化解為感動的素材,滿滿地貯存在大腦;作文時借助一根扁擔,展現(xiàn)父愛的偉大。這份偉大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生活的細節(jié),把真切的感受傳達給讀者。
三、真實的寫作,需要新穎別致的作文課堂
傳統(tǒng)的作文課堂刻板而單一,很難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真實的寫作需要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使其積極主動地展開寫作。我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就極力采取新穎的教學形式。比如課堂上設計“打擂臺”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爭擂主”“當裁判”的過程中,喜歡上寫作。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步,設擂臺。由教師設計好作文題,向班級學生公示。
第二步,打擂臺。學生在同一時間內(nèi)完成作文,之后教師公示作文評價標準,主要從語言、內(nèi)容、結構、思想四個維度來制定簡潔的評價標準;并且依據(jù)實際需要,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組員合議作文,人人輪流朗讀,對照標準進行評價與推選,每組推薦一名學生,由該學生當堂朗讀。展示之后,由語文課代表主持,通過全班學生的評議,共同確定打擂臺的兩位終極擂主。兩位終極擂主再次分別朗讀自己的文章。
第三步,學生評。由語文課代表記錄,先由各小組自由點評合議,教師巡視指導,達成本小組的共性評價,逐一發(fā)言。教師匯總評價。
第四步,教師評。教師對這一活動進行整體點評。
最后一步,宣結果。教師綜評之后,進行舉手表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是幕后的導演、服務者,自始至終指導但不干涉擂臺的比賽。
四、真實的寫作,考量著語文教師開掘?qū)懽髻Y源的深度與廣度
目前,作文教學的瓶頸之一,可能就是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冷漠”。其實,生活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最為寶貴的且永遠開發(fā)不盡的資源,但生活中有許多值得體味的閃光點,如果不留意,就會稍縱即逝。作為教師,我們要指導學生關注生活,引導他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激發(fā)一個個“觸情點”撞擊心懷。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錯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組建“記者團”,每名成員要寫采訪筆錄與隨感,然后利用語文課前的3分鐘,每堂課交流一次,以此來了解我們身邊的、社會上的當天發(fā)生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奇人奇事等,看來的、聽來的,都可以拿來交流,對于優(yōu)秀的“報道”則可以刊登到黑板報、班級自編的小報,或者送交學校電臺,供學校選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與一些報刊社聯(lián)合組織學生記者團,及時推薦優(yōu)質(zhì)稿件進行發(fā)表。通過這種方法語文課堂有了生活的元素,久而久之,不僅僅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也是一種督促,促使他們思考生活與積淀生活中美好的情感,自覺地養(yǎng)成一雙銳眼,及時準確地抓住這些閃光點,儲存起來,慢慢發(fā)酵為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要上升到課程建設的高度,讓開掘課程資源成為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新課改物態(tài)化的呈現(xiàn),基本都回歸到課程的建設,基于語文的新課改更多呈現(xiàn)出課程的建設與使用的變化。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語文的課程改革成敗與否最終得看語文教師對于課程的建設與使用的水平,教材的專業(yè)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yè)性;新課程時代,人人都應該具備建設個性化課程的本領。作文課也應該上升到課程的高度來建設,語文教師要善于開挖資源,創(chuàng)新作文課程,上出一堂堂凸顯學生主體價值的、新穎別致的語文課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席慕蓉.無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