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以其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特點,迅速的被大學生接受和使用?;ヂ摼W環(huán)境下,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手機、APP客戶端等互聯網,憑借其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虛擬性與開放性、多媒體與超文本等優(yōu)勢,成為了大學生信息交互的重要平臺,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進而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新路徑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yǎng)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性人才的重擔,地方本科院校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當地的安全穩(wěn)定以及教育、科技、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在對互聯時代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進一步研究,結合地方本科院?!吧椤?、“校情”“教情”的特點,另外筆者對在校大學生常使用的互聯網內容、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載體的調查過程中,發(fā)現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機制對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地方本科院校的廣大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參與和應用比較多,但是媒介素養(yǎng)深度不夠調查結果顯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日均使用新媒體的時間平均在5個小時左右,有的學生甚至達到十幾個小時。虛幻的網絡帶來了一些現實問題,例如,過渡沉溺于網絡的虛擬空間,浪費了本該讀書學習的時間,也浪費了本該用于生活學習的金錢;對虛擬空間的依賴造成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生疏,甚至吃飯都在新媒體客戶端訂餐,諸如此類行為很多,某種程度上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孤單和恐懼感。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一些專科學校合并升級而成,生源素質不是很高,學生受媒介負效應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德育團隊成員自身新媒體素養(yǎng)偏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使用新媒體的能力不強也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學生易受媒介負效應影響的一個原因。
基于以上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地方本科高校必須積極準備、順勢而動,結合互聯網特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與方法,這樣才能實現互聯網與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和傳統(tǒng)教育資源互補的優(yōu)勢,努力實現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ヂ摼W環(huán)境下,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都可以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并且潛移默化地發(fā)揮教育作用。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各種傳媒手段,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環(huán)境下加強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使各種媒體之間相互協(xié)調,充分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和綜合效應,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網絡。同時,在多種媒體形式中融入、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大學生在常態(tài)化的學習和生活工作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品位。如利用微博、微信、飛信、QQ群等,就大學生關心的熱點或者難點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發(fā)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正確的疏導和引領;同時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的陣地優(yōu)勢,如利用校園櫥窗、校園廣播電臺、校報等傳統(tǒng)媒體開展師生典型人物的學習與宣傳,營造好氛圍,唱響主旋律;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宣傳活動,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地氣”和與時俱進。
二、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互聯網上開辟新的宣傳陣地。增強地方本科院校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在互聯網上建立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ヂ摼W環(huán)境下,QQ、飛信、微博、微信、人人網、手機APP客戶端、社交網絡等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視這些互聯網工具,必須把它們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陣地。廣大的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互聯網平臺,以滲透式、引導式、互動式和體驗式的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有機統(tǒng)一,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這些平臺上,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作為主體平等的進行知識交流、心靈溝通、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關心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情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
三、利用互聯網的媒介特點,實現“線上”和“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結合?;诰W絡技術的“線上”宣傳具有網絡的本質屬性,那就是網絡的虛擬性。所謂虛擬性是指在網絡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虛擬的環(huán)境,給人以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具體表現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網絡行為主體身份的虛擬性、網絡行為的虛擬性。有網友在自己的微信中這樣闡述:網絡是真實的,真實的不是人名,不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靈感和靈魂。這恰恰說明了虛擬的空間給了表達真實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網絡環(huán)境中暢所欲言、表達訴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因勢利導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實現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的想法。這種方式就是網絡的虛擬性和現實性的良好結合。因此,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虛擬性的特點,依托新的媒體技術,建立微信圈、QQ群等,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開展在線交流和討論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將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結合起來,將網絡人格和現實人格統(tǒng)一起來,利用網絡的虛擬性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訴求,利用現實性來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行為,促進理論的消化和吸收,使學習更加深入,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虛擬性和現實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四、增強互聯網環(huán)境下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感、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成長的一代大學生,互聯網迅速地成為他們生活、學習、工作、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信仰、道德認同、以及學習的方式。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枯燥、抽象、生硬,并且案例長期不變。已有的教學方式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老化的內容導致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麻木。網絡特有的信息集成性、雙向交流性和可選擇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極具個性特色的環(huán)境,也激活了大學生早已麻木的神經。因此,利用互聯網,結合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解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問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樹立大學生高尚的信仰。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互聯網引起了人們交往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的變革,也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fā)展,但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給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提高還需要在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同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互聯網、適應互聯網、借力互聯網,使之成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互聯網時代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040512
【參考文獻】
[1] 丁謹靚. 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2014(11).
[2] 柏 華.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教育與職業(yè), 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