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芳
摘 要:“犛”與“旄”是《說文解字》中的兩個字,諸家對于這兩個字的解釋頗有分歧,尤其是在涉及“犛?!焙汀办概!边@兩個義項時,大家的觀點更是不同。通過對“犛”字和“旄”字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犛"和"旄"的讀音是不同的,而“犛?!焙汀办概!笔莾煞N不同的動物。
關(guān)鍵詞:犛;旄;犛牛;旄牛;說文解字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124-02
在一次讀書會的討論中,涉及到了許慎《說文解字》的“犛”和“旄”兩個字,隨后查閱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各家對這兩個字的解釋頗有分歧,尤其是在涉及“犛牛”和“旄?!钡牧x項時,大家的觀點更是不同,有的認為這是一種牛,有的則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牛。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這兩個字的關(guān)系。
一、“犛”字
《說文解字·犛部》:“犛,西南夷長髦牛也。從牛, 聲。凡犛之屬皆從犛?!雹購淖中慰?,“犛”是個從牛 聲的形聲字。從字義看,其本義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長毛牛。
對于“犛”字字義的解釋諸家有不同的說法。一些學者既用“黑色”這個特征來解釋“犛?!?,又用對“旄牛”的解釋——“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這個特征來解釋“犛?!保诌@種觀點的人有段玉裁、朱駿聲、王力和董蓮池等。如段玉裁的解釋:“西南夷長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清溪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產(chǎn)旄牛,而清溪縣南抵寧遠府,西抵打箭爐,古西南夷之地,皆產(chǎn)旄牛。如郭樸注《山海經(jīng)》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長毛者。小角,其體純黑,土俗用為菜,其尾臘之可為拂子。云長髦者,謂背、厀、胡、尾皆有長毛。下文‘犛字乃專謂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貍。《楚語》‘巴浦之犀犛,《上林賦》‘ 旄貘犛。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犛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犛牛。以犛可飾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jīng)》、《上林賦》注、《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疇?、‘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讀‘犛如‘毛,非也。據(jù)《上林賦》則旄、犛異物?!吨猩浇?jīng)》荊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屬。”②
我們可以看到,段玉裁是用“旄牛”來解釋“犛”字的。據(jù)段玉裁所說,旄牛產(chǎn)自四川,頭上有小角,渾身黑色,背、膝、胡、尾都有長毛,尾巴常被曬干作為拂塵使用。古人還為犛牛的尾巴專門造了一個“犛”字。此外,犛牛還有“髦?!?、“犛?!焙汀办概!钡葎e名。“犛?!鄙砩嫌泻荛L的毛,因而將“犛?!狈Q作“髦牛”是可信的;“犛”的本義是犛牛的尾巴,因此將“犛?!狈Q作“犛?!币彩强尚诺模坏珜τ凇办概!边@個別名,就值得商榷了。
有的人認為“犛?!迸c“旄?!辈煌?,“旄?!辈⒉皇恰盃优!钡膭e名,因此只是用“黑色”這個特征來解釋“犛牛”,持這種說法的人有桂馥、王筠和張舜徽等。如桂馥的解釋:“西南夷長髦牛也者,西南夷即徼外。髦,《既夕禮》‘馬不齊髦是也?!都崱罚骸疇樱贾信C?,李登說。又云:‘犛,牛名,黑色,出西南徼外,張揖說。《楚語》:‘巴浦之犀犛兕象。韋云:‘犛,犛牛也?!妒酚洝し舛U書》:‘殺一貍牛以為俎豆牢具。韋昭讀‘貍為‘犛。《漢書·郊祀志》作‘犛牛?!逗鬂h書·班固傳》‘頓犀犛注云;‘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雹?/p>
而對于“犛”字的讀音各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認為“犛”字讀lí,持這種說法有徐鉉、徐鍇、朱駿聲、桂馥、馬敘倫、王力和張舜徽等。如段玉裁為其注音為“里之切”。
有的則是為“犛”字注了兩個反切:里之切和莫交切,即lí和máo,如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和《玉篇》等。
有的則為“犛”字注了很多反切,如《類篇》:“莫交切,又鳴龍切,又陵之切,又郎才切,又謨袍切?!雹?/p>
許慎將“犛”字解釋為一個“從牛 聲”的形聲字,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他對聲符——“ ”字的解釋:“ ,坼也。從攴、從廠,廠之性坼,果孰有味亦坼,故謂之 。從未聲。”⑤《說文解字》將“ ”的的讀音解釋為“從未聲?!倍斡癫?、王筠等已經(jīng)證明了“從未聲”是衍文。徐鉉為此字注音為“許其切”,朱駿聲注為“里之切”。我們看一下《說文解字》里一些從“ ”的其它字的讀音:犛——里之切,斄——洛哀切,剺——里之切,嫠——里之切,厘——里之切。同一聲符的字讀音大都相同或相近,因此,“犛”字的讀音也應該如段玉裁等人所說是里之切,即讀為lí。
二、“旄”字
《說文解字·□部》:“旄,幢也。從□、從毛,毛亦聲?!雹拊S慎將“旄”字釋為會意兼形聲的字,從字形看,“□”表示旌旗隨風舞動的樣子,“毛”表示旌旗是用牛的尾巴作裝飾的;同時,“毛”也表示旄的讀音是máo。
問題就出現(xiàn)在對“旄”字字義的解釋上,大體來說,“旄”是指用牛的尾巴在旗桿上做裝飾的旗子。至于用的是“犛?!钡奈舶瓦€是“旄牛”的尾巴,清代“《說文》四大家”的看法是不同的。具體來說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段玉裁和朱駿聲,他們認為使用的是犛牛的尾巴,另一派是桂馥和王筠,他們認為使用的是旄牛的尾巴。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前人對于旌旗的這一飾物是如何解釋的。較早對此進行詳細解釋的是東漢的鄭玄⑦,《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编嵭ⅲ骸八恼哽浩熘畬僖??!?,當為‘矮,讀如冠蕤之蕤。有虞氏當言緌,夏后氏當言旗,此蓋錯誤也。緌,謂注旄牛尾于杠首,所謂大麾?!稌吩疲骸渫踝笳赛S鉞,右秉白旄以麾?!雹鄸|漢的李巡也對此進行了說明:《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者”,孔穎達引李巡注:“旄牛尾著竿首?!雹峥梢姡瑔螐淖置嫔蟻碚f,用于做旗桿裝飾物的應該主要是“旄牛尾”。
其實,出現(xiàn)這種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旄”還可以指旄牛,而對于“犛?!焙汀办概!钡年P(guān)系大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犛”和“旄”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犛”和“旄”的關(guān)系,從這兩個字的本義來看,二者是不同的:“犛”的本義是犛牛,而“旄”的本義是用旄牛的尾巴作裝飾的旗子。問題是“犛?!焙汀办概!钡降资遣皇峭环N牛,對于這個問題,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以段玉裁為代表,他在對“犛”字進行解釋時一方面認為“旄牛”是“犛?!钡囊粋€別名,另一方面說根據(jù)《上林賦》所說,“犛?!焙汀办概!笔莾煞N動物。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他在《說文解字注》中對“旄”的解釋里作了說明:“以犛牛尾注旗桿,故謂此旗為旄。因而謂犛牛尾曰旄,謂犛牛曰旄牛。名之相因者也?!雹庥纱丝磥?,段玉裁認為盡管“旄?!迸c“犛?!辈煌捎谌藗冇脿优5奈舶脱b飾旗桿,因此也可以將“犛牛”稱作“旄?!??!办概!奔瓤梢允恰盃优!钡膭e名,也可以指另一種動物。
第二種說法以王筠和桂馥為代表,與段玉裁不同,王筠和桂馥認為這兩種牛是不同的,他們都引用了大量的例證進行說明,如王筠的解釋:“《封禪書》‘貍牛,《郊祀志》作‘犛牛,《史記·索隱》作‘貓牛,《莊子·消搖游》作‘斄牛,與旄牛為二物。《漢書·司馬相如傳》:‘其獸則庸、旄、貘、犛,張揖云:‘旄牛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釋畜》‘犣牛,郭注:‘旄牛也?!段髂弦膫鳌罚骸概V厍Ы铩V浯笥跔优?。犛牛色黑,旄牛則雜白黑二色也?!眥11}對此,張舜徽也表示贊同。
王筠的解釋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犛?!庇小柏偱!?、“貓?!焙汀皵僚!边@幾個別名;“旄牛”也可以稱為“犣?!?。對于“犛牛”和這些別名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從讀音上也可以得到印證:“犛”、“貍”、“斄”同屬于來母之部,三者的讀音相近,故可通用。而“犛”字古人認為還可以讀為茅,{12}“茅”屬明母幽部,“貓”屬明母宵部,“茅”與“貓”聲紐相同,韻母同屬陰聲韻,為旁轉(zhuǎn)關(guān)系,由此看來當“犛”讀為“茅”時,“犛”與“貓”的讀音是相近的,因此古人將“犛?!币卜Q作“貓牛”。從王筠的解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犛牛”與“旄牛”的顏色、大小和體重都不同,這兩種牛是不同的動物。
至此,“犛”和“旄”的關(guān)系就明了了:“犛”為里之切,讀為lí,本義為犛牛,犛牛產(chǎn)自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角,渾身黑色,它在古代還有“犛?!?、“貍?!?、“貓牛”、“斄牛”和“髦?!钡戎T多別名。而“旄”為莫袍切,讀為máo,本義為用旄牛的尾巴在旗桿上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指旄牛,它也可以叫做“犣?!?,這種牛身上有黑白兩種顏色,四肢都長有長毛,體重比犛牛大。由此可見,“犛”和“旄”字不僅讀音不同,意義也不一樣。諸家對于“犛?!焙汀办概!笨赡艽嬖诨煊玫那闆r,但我們應該理清楚這二者的關(guān)系,不可囫圇吞棗,將其混淆。
注 釋:
①{5}{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24,63,137.
②{1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3,311.
③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7.
④司馬光,等.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4.42.
⑦最早對此進行解釋的當屬毛亨,《詩·小雅·出車》:“建彼旄矣”,毛傳:“旄,干旄”。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98.
⑧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44.
⑨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86.
{11}王筠.說文解字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88.45.
{12}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獸則 旄 牦”,《索隱》:“張揖云:‘旄,旄牛,狀如牛而四節(jié)生毛。……牦音貍,又音茅,或以為貓牛?!北本褐腥A書局,1982.3025.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司馬光,等.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影印,1983.
〔4〕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
〔7〕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8〕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9〕宗福邦.故訓匯纂[G].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0〕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武漢:崇文書局,2010.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