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穎麗++方莉
摘 要: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她的宗教情結和南方視角讓她的作品充滿著獨特的倫理內涵。本文以其短篇小說《好人難尋》為研究對象,從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兩個個方面探究奧康納如何運用精湛的敘事技巧展現(xiàn)文本豐富的倫理意蘊及作者的倫理思考。
關鍵詞:敘事結構;敘事視角;倫理
作者簡介:但穎麗(1988-),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方莉(198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共青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2
一、引言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文學的重要代言人。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南方的文化為依托,展現(xiàn)死亡、毀滅等宗教命題以揭露社會體制的弊端,因而他又被譽為南方文學的繼承人,南方地區(qū)性天主教女小說家。奧康納用獨具匠心的敘事策略結合文本的內容來表達自己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逗萌穗y尋》是她最經典的短篇小說之一。她站在宗教的立場上,以冷峻尖銳的語言,審視著戰(zhàn)后人們道德信仰的動搖和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tài),嘲諷人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失去自我,失去精神追求的可悲現(xiàn)實。本文則將在研究文本特有的情節(jié)結構和敘事視角的同時去探尋文本的倫理內涵和作者的宗教倫理觀念。
二、敘事結構及其倫理意蘊
《好人難尋》的敘事結構來源于圣經文學。加拿大著名文化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認為整部圣經都包含著這種敘事結構:在原本平靜幸福的狀態(tài)下遭遇背叛,隨之而來的是災難和被奴役,幡然醒悟過后,終得解救,回復最初時的狀態(tài)。弗萊把這種敘事曲線形象地表示為英文字母 U,也即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低谷之后必然有某種事件使結局變?yōu)閳A滿結局。倒U形則是對U形敘事模式的另類模仿。敘事主體在起始階段是處于混沌的墮落狀態(tài),隨著敘事的推進,災難降臨,敘事主體經歷竭力的抗爭和外界的助力渡過劫難,得到解救,找回真理,重獲“新生”。
奧康納的許多作品就是采用U形敘事結構,但也有更多的作品采用的是倒U形,《好人難尋》就是如此。倒U形敘事結構使整個故事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而作家的宗教倫理觀念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中得到了很好地表達。天主教信奉“原罪”,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有各自的“罪”,奧康納認為人的本性是墮落的,宗教能夠給人類以救贖。老祖母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她的“罪與贖”故事是整個文本的核心。故事的一開場,老祖母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她為出游精心打扮,戴插白紫羅蘭的海軍藍水手帽,連衣裙領口袖口都滾著蟬翼紗花邊,領口別著紫羅蘭還暗藏香袋,這樣的裝扮更顯出她的虛榮。她以自我為中心,想方設法讓家人都順從自己。她懷念種植園時代,告訴孩子們那個追求自己的紳士是個好人,因為他在可口可樂股票一上市賺了不少錢。奧康納筆下的老祖母這個人物便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被物欲沖昏頭腦,精神空虛的人們的典型代表,他們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腐敗墮落的人性只有靠宗教來拯救。當一家人在路途中遭遇到車禍,碰到“格格不入”,災難降臨,在與“格格不入”的交流中,她一直把“耶穌”掛在嘴邊,祈求上帝的解救。然而,她的自私、貪圖享樂,麻木的生活狀態(tài),早已讓她成為上帝的“背叛者”。這樣的“罪”只有用死亡來解救,肉體死亡,靈魂卻可以得到救贖。奧康納讓“格格不入”作為老祖母贖罪的外在助力。在“格格不入”開槍前,老祖母“頓時清醒了一下”。當“她的兩條腿像孩子一樣盤在身下,面孔朝向無云的天空微笑”時,才終于明白死亡是她唯一的贖罪的機會。奧康納用這種極端的悲劇結局告訴我們,暴力是手段,死亡是救贖,死亡過后是重獲“本真”。
三、不同敘事視角下的倫理視野
申丹在“熱奈特”三分法的基礎上 總結出了四種類型的視角和聚焦模式:1)零視角或無限制型視角(即傳統(tǒng)的全知敘述);2)內視角;3)第一人稱外視角;4)第三人稱外視角。本文認為,奧康納在小說中廣泛運用全知視角,并結合第三人稱有限視角進行敘述,兩種視角下看到的是更為全面細致的倫理風景。
(一)全知視角下的倫理視野
全知視角下,敘述者站在上帝的高度,居高臨下的掌控著故事中的一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空間,所有人物的命運。這樣的視角下,敘述著知道讀者不知道的一切,敘述者既可以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各種細節(jié),也可以宏觀上把握各個人物的想法,整個故事的走向。因此,作者的倫理觀念能夠得到準確的傳達。
奧康納在《好人難尋》中運用這樣的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著貝利一家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家庭倫理關系。老太太的獨生子柏利,兒媳婦,幾個孫子、孫女對于她都毫不尊重。老太太想去田納西,對于她的意見,他們要么埋頭不理,要么冷嘲熱諷。小小年紀的朱恩·斯塔的口頭禪是“給一百萬,也不……”,兩個小孩對于田納西的評價就是“窮山惡水”“爛地方”。他們只貪圖物質上的享受,信奉金錢。而主人公,表面上看她是個基督徒,總是把耶穌掛在嘴邊,但實際行為已經暴露出她虛假信徒的真面目。這一家長幼無序,精神虛無的生活狀態(tài)在全知視角下暴露無遺。同時,奧康納也巧妙地運用這種視角向讀者真實地再現(xiàn)美國南方的自然和社會風光,貝利一家人在途中的所見所聞讓讀者感受到場景的真實性,他們在敘述者再現(xiàn)的場景中,去觀察、去感受。此時,讀者對于敘述者是絕對信任的。而事實上,這種視角敘事的好處在于,讀者不會受到不同倫理觀念的困擾,在倫理判斷上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也就更容易接收奧康納要傳達的倫理觀念。
(二)第三人稱有限視角下的倫理視野
第三人稱的有限視角是指,敘述者放棄自己的眼光而采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的眼光來敘述。這樣, 敘述聲音與敘述眼光是分別存在于故事外的敘述者與故事內的聚焦人物這兩個不同實體之中。如果說全知視角下,敘述者可以俯視一切,那么第三人稱有限視角就是從某個人物的眼光聚焦周圍的一切。
《好人難尋》是通過祖母這個中心人物聚焦,在眾多人物中,奧康納重點關注的是她,她的言行和內心活動才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文本中有很多描述可以證明。比如,故事開頭,奧康納聚焦于她,讀者便看到了她如何想盡辦法勸兒子去田納西游玩,兒子的無視讓她只好去找“孩子媽”,從老太太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孩子媽”——“一個穿便褲的年輕女人…”。第二天一早,老太太安置黑色旅行袋,藏貓時,從她的敘述聲音出發(fā),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心理活動。 旅途中,老太太還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少女時代,講述自己的家鄉(xiāng),旅途中的見聞?!案窀癫蝗搿背霈F(xiàn)之后,奧康納又著重描寫老太太對他的印象“她好像一直都認識他,但就是想不起他是誰…”。就連后文全家人被殺害的過程,奧康納也只用了較少的篇幅去描寫兒子柏利他們一家人的死亡,相反著重描寫老太太和“格格不入”的交流,直至她被殺害。聚焦于老太太,但又是用第三人稱敘述,讀者既能夠接觸她的內心,又不用處于老太太的位置上思考問題。讀者就很容易被奧康納的倫理判斷影響,接受她對于老太太這樣一個自私讓人有可憐又討厭的角色,更加客觀地理解她的“罪”,關注她的被救贖之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敘事倫理的角度切入,有助于讀者們更好地領略文本獨特的敘事結構、巧妙的敘事視角下的倫理風景,理解奧康納作為一個南方女作家持有的宗教倫理觀,要成為“好人”,需要宗教的救贖。
參考文獻:
[1]Frye,Northrop.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2]弗蘭納里·奧康納.好人難尋[M].當代美國短篇小說集[A].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5.
[3]申丹, 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