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中日兩國文學史,都曾出現(xiàn)過不少隱士,他們在結(jié)廬隱居的同時不懈地進行著文學創(chuàng)作。中國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鴨長明分別是中日隱士文學的杰出代表,本文試從兩者所處時代背景和自身經(jīng)歷來分析其各自隱遁的異同,以及他們的文學作品對后世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隱士;陶淵明;鴨長明;對比
作者簡介:高睿(1982-),女,陜西華陰人,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7--01
一、中國隱士陶淵明
隱士,顧名思義,隱逸之士。中國早在上古先秦時代就出現(xiàn)了隱士。老莊、孔子、東方朔、竹林七賢、陶淵明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隱士。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東晉時代的陶淵明,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在《詩品》中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辭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早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卻因“質(zhì)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歸隱生活。他的詩文清新自然,《飲酒》《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淖髌贰?/p>
二、日本“隱者”鴨長明
在日語中,“隱者”即隱士,指在佛教思想“無常觀”的影響下,脫離俗世,隱遁山野,修行佛道,從自然山水中尋求情趣生活的人。日本早在平安初期就出現(xiàn)過隱士,而日本“隱者文學”(又名“草庵文學”)真正被確立為文學形態(tài)是在中世(1192—160年,日本政治史上指日本鐮倉室町時代,包括南北朝時代)。鴨長明是這一時期隱士文學的突出代表,被稱為“日本中世隱士文學鼻祖”。
鴨長明是鐮倉初期日本著名的和歌詩人和隨筆作家。他生于神官世家,曾受后鳥羽上皇賞識,擔任宮廷負責選定、創(chuàng)作和歌的官職,后遭他人排擠,于50歲時舍棄官祿、遁世出家,在日野外山結(jié)廬“方丈庵”,開始隱居生活。代表著作有《方丈記》《無名抄》《發(fā)心集》。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方丈記》便是記錄他在方丈庵隱居時的隨筆。
三、兩者歸隱的相同點
陶淵明與鴨長明的歸隱都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末年,時局動蕩,社會動亂,人民飽受災(zāi)難。當時門閥制度盛行,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quán)位的壟斷,少壯時代的陶淵明也有一番建功立業(yè),兼濟天下的偉大抱負,雖然也曾出仕為官,不過是一些芝麻小官,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安降志辱身和官場人物周旋委蛇。最終,他下定決心避世歸隱。
鴨長明所處的中世時期,日本國內(nèi)政權(quán)更替、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民生凋敝。當時的人們都感受到了世事的無常,轉(zhuǎn)而向佛教尋求內(nèi)心的解脫,另一部分人則為了躲避戰(zhàn)亂,選擇歸隱。一些文學家遠離塵世,在寂寞山間結(jié)廬閑居,他們常常僧人裝扮,一邊過著隱居生活一邊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對現(xiàn)世持否定悲觀的態(tài)度,是思慕古代貴族社會的感傷詩人。鴨長明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除了政治原因,仕途失意也是鴨長明歸隱的重要原因之一。鴨長明的和歌創(chuàng)作水平與厚實的漢文學修養(yǎng)和造詣,深得上皇賞識,被推薦出任下鴨神社神官,然而卻因遭族人激烈反對而未能如愿,最終使他心灰意冷,決定遁世出家。
四、兩者歸隱的不同點
陶淵明的歸隱與道家老莊思想對他的影響有關(guān)。陶淵明青少年時期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時,同時也受到道家思想的濡染?!百|(zhì)性自然”“性剛才拙”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詩文中所表現(xiàn)出的淡薄任真,以求精神之適意的主張,顯然具有道家老莊思想的鮮明特色。
而鴨長明的遁世則主要受到日本佛教“無常觀”思想的影響。首先鴨長明自身生于神官世家,父親曾任京都下鴨神社的神官,佛教思想的影響毋庸多說。他的代表作《方丈記》,開篇便以流水,泡沫來比擬世間萬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滅忙,都在瞬息變幻間,體現(xiàn)出了日本人精神領(lǐng)域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無常觀”思想。
二者歸隱后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以及對后世的影響也存在著不同。雖然他們在歌文中都有對自己隱居生活的描述,而陶淵明的隱居并非完全的出世,他仍關(guān)心人民疾苦,對勞動人民的貧寒生活以及仕途黑暗虛偽在他的田園詩中多有反映。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體,為中國文學增添了一種新的題材,對后世文人的生活、思想及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鴨長明歸隱后所作的《方丈記》主要回憶自己的生平際遇、敘述天地巨變、感嘆人世無常。此書中貫穿始終的無常思想,不僅引起了日本人民長久的共鳴,而且對日本的文學、歷史、思想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結(jié)語:
陶淵明和鴨長明是中日兩國隱逸文學的杰出代表,他們的作品都對后世的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兩者的歸隱原因、隱居形式以及文學作品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對比。二人的歸隱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割裂不開的聯(lián)系。然而陶淵明的歸隱主要是社會政治、仕途不順、個人性格等因素所致。鴨長明的隱遁中,佛教的無常觀起著相當大的支配作用。從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來看,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除了有對政治黑暗的抨擊,也有對勞動人民的體恤以及對自然美景的謳歌,而鴨長明的作品中處處體現(xiàn)著佛教的因果宿命論,整部書充斥著一種厭世悲觀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吉田兼好,鴨長明著;王新禧譯.徒然草方丈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2]陸晚霞.日本遁世文學的研究—中世知識人的思想與文章表現(xiàn).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劉德潤.小倉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賞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