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連法
摘 要:課堂觀察作為教師聽評課的一種新形式,它已然成為教師的修習內(nèi)容,顯然它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種手段,因而引起廣大教育教研工作者和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從來聽評課都讓人既熟悉又迷茫,而《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一書則讓教師心中的盲區(qū)得到了指引。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zhì)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其中,針對教師教學這一緯度,它就關(guān)注了教師怎么教的問題,而教師的課堂提問在這則顯得十分有深意。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機智
眾所周知,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從來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基于語文學科的特性,語文課堂提問顯得更別具特色,且在語文教學中也突顯得十分重要。恰當?shù)恼n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認知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提升。但需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學習。
課堂提問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非常普遍的教學方式,往往得不到教師的充分重視。但隨著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個體關(guān)注度的提升,對學生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性的重視,課堂提問轉(zhuǎn)而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成為對教師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深度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于學生的思維與回答,乃至教師的應對和理答,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進行課堂觀察中,教師應圍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分別從授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理答三方面對授課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深刻觀察和分析。那么,怎樣的課堂提問才是有效的呢?
一、有效的語文學習課堂提問不宜含糊
所謂的含糊,這里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存在于教師的語言能力、知識素養(yǎng)、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勢必由此而受到影響。其次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偏差所致,而使得提問低效或無效。對教材的把握不當,使得看似有效的提問成了課堂的主角;或者過于分散問題,使課堂提問瑣碎,沒能抓住課文靈魂的核心問題。比如,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時,教師要對有關(guān)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句子進行批畫時,連續(xù)而重復地提出以下三個問題: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第一壯麗景觀”?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課堂提問,總是顯得含糊,一時間勢必對學生造成干擾和分散了學生的思維,而失去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語文學習課堂提問不宜過多
何謂過多,每一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總要用課堂提問去串聯(lián),這樣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如答案就在書上的課堂提問、教師自問自答的課堂提問以及學生脫口而出的課堂提問等都沒必要作為問題來提問學生。比如,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第一節(jié)時,教師經(jīng)常會將這樣兩個問題拋給學生: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其實教師完全可以不作為課堂提問的,而應該直接地引導學生針對“世界屋脊”進行課堂提問,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三、有效的語文學習課堂提問需要機智
所謂的機智,就是面對學生的回答與自己的預設偏差時,教師應當機智應對,并適當加以點撥,而不是在一個課堂提問上糾纏住,更不能為了解決這一尷尬局面而不斷地去增加課堂提問的數(shù)量,這勢必將對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造成破壞。甚至使得原本有效的課堂提問因教師的不當教學也隨之無效。對此,作為教師本人要充分考慮和了解自身的特點,挖掘自身優(yōu)點,并進行專門的學習與培訓,在學習專業(yè)理論的基礎(chǔ)上,加強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和探索,而時下“課堂觀察”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無疑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上得到更多的啟示和引導。
課堂提問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有智慧的課堂教學,它要求身為語文老師的我們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tài),時時創(chuàng)新才能成就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已不再只是教育者,更應該是研究者,為了給學生一個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讓我們行動起來,潛心于課堂觀察,借力于專業(yè),也走向?qū)I(yè),從而讓我們的語文學習課堂提問更機智、更有效。
參考文獻:
[1]王莉芳.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理答行為的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5.
[2]楊嬌林.掀起你的蓋頭來:以課堂觀察的角度看語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研版,2013.
[3]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郭炫伶.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淺析“課堂觀察”[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