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佳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國內高等院校中廣泛開展,英語教學成為決定合作辦學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現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主要從實行分級教學、優(yōu)化課程設置、具體教材選用、教師團隊分工、加強教師培訓、改善考核制度、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新思路。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英語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217-02
近年來,隨著中外高等院校學術交流的愈加頻繁與深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國內高校中廣泛開展。一般的合作方式為選取個別專業(yè),引進國外高校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合作辦學專業(yè)的教學水平。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一般采取“2+2”(兩年國內大學學習,兩年國外大學學習),或“4+0”(四年本科學習全部在國內進行,其中一部分課程由外籍教師來華講授)的形式。學生在通過中外兩所高校的課程考試并取得足夠學分的情況下,可被授予兩所高校的相應學位證書。
在合作辦學的教學實際中,英語教學成為決定合作辦學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英語教學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合作辦學中外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可以說,能否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從而充分體現合作辦學的意義和成果,英語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自2013年起開始擔任吉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辦學班的英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吉林農業(yè)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與意大利卡麥利諾大學合作,針對生物技術專業(yè)的本科生,采取“4+0”形式,專業(yè)核心課程由意方派教師用英語進行授課。筆者為合作辦學的學生教授大學基礎英語課程,從2013級的2個教學班到2015級的3個教學班。
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際,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特點及教學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分析,提出更為合理、更具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構建方式,與國內外高等院校教師共同探討。
一、教學現狀
(一)生源現狀
由于我校中外合作辦學班在招生時采取降分錄取方式,學生基礎普遍較差,英語學科尤甚。在2013級首屆中外合作教學班招收的59名學生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在高考英語中取得及格分數,在入學英語分級考試中,只有7名同學可以達到進入我校英語A級教學班學習的程度,在剩余的學生中,大約三分之一應該進入C級教學班學習。在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中,大多數學生讀寫能力相對強一些,而在聽說方面基礎很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省在高考英語中對聽說方面欠缺考查造成的。而中外合作班的學生幾乎所有專業(yè)課均由意大利外籍教師講授,這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盡快提高低起點學生的英語水平并使其適應中外合作班的學習,成為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的重大挑戰(zhàn)。
(二)當前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基礎英語課時數量明顯偏少。學生本身基礎很差,但是大學基礎英語課程只安排三個學期,每星期4個課時,而正常非合作辦學的學生大學基礎英語課程開設時間為四個學期。對于要接受全英文講授專業(yè)課的中外合作辦學班學生來說,這樣的課時安排顯然是不夠的。
2.所選用的教材對學生專業(yè)的針對性不強。目前,中外合作教學班的學生多為生物技術專業(yè),意大利外籍教師所講授的課程也都是生物技術方面的專業(yè)課。而我們在基礎英語課程的教材選取上,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針對性。現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班和普通本科教學班共用一套基礎英語教材。這樣的教材選擇對學生今后全英文專業(yè)課的學習并無太大幫助。
3.英語基礎課程、外教英語聽說課程、專業(yè)英語課程在時間安排、課程內容銜接、教師溝通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在意大利外教已經開始講授專業(yè)課時,才在同一學期開設專業(yè)英語詞匯課程,而之前開設的外教英語聽說課程沒有涉及任何生物化學專業(yè)知識,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二、課程體系構建建議
(一)分級教學
2015級中外合作辦學班總共招收了3個教學班,95名學生。由于采取隨機分班的方式,導致每個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這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筆者建議,可以在入學時組織分級考試,根據學生英語水平進行篩選,按水平分為A、B級分班教學,這樣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在課程內容、講授方式等方面有所側重,更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優(yōu)化課程設置
首先,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對開設的基礎英語課程課時數應多于其他本科教學班學生。相比較于目前的三個學期,應至少保證學生四學期基礎英語課程的開設,如果能夠開設五個學期,可以給學生打下更加牢固的英語基礎,以適應合作辦學的需求。每星期的課時數量也相應由現有的4課時增加為6課時。
其次,中外合作辦學的班級,應該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本科班級的英語課程設置,應該單獨制定培養(yǎng)目標、方案和教學要求,并著重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有充分考慮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優(yōu)化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才能收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在考慮課程設置時,應兼顧語言文化知識/生物化學專業(yè)學術英語技能訓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結合實際,筆者建議,中外合作辦學班應總共開設6門英文課程: 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聽力、學術英語口語、學術英語寫作、外教聽說以及專業(yè)英語詞匯。一二學期主要為學術英語的聽說讀寫,并多開設一些文化類選修課程;三四學期強化聽說訓練,引入外教聽說,并進行專業(yè)英語詞匯的學習;第五學期以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為主。
(三)優(yōu)化教材選用
常規(guī)的大學英語教材并不能完全適用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根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和需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該使用自己單獨的教材,這樣才能根據不同專業(yè)進行因材施教。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聽力、學術英語口語、學術英語寫作可采用托福TPO(Toefl Practice Online)網上模擬試題以及雅思劍橋模擬試題4至10冊中與生物、化學科目相關的材料進行講授。外教聽說課可由外籍教師自由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材料,主要致力于讓學生了解外國大學生活、學習的情況,可以參考托福雅思聽力、口語材料中關于校園生活學習的部分。
這樣的課程體系設置在選擇教學材料上有著很強的先進性。托福、雅思官方模擬試題為美國ETS和英國劍橋考試機構的外籍專業(yè)人士編寫,其內容多模擬國外大學課堂專業(yè)課程的講授方式。這樣的優(yōu)勢不但使得學生們對生物、化學的專業(yè)知識、英語詞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可以讓他們盡快地融入意大利外籍教師的課堂。通過托福雅思材料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參加語言考試,申請去國外大學進行研究生深造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教師團隊分工
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聽力、學術英語口語、學術英語寫作課程需要兩名英語專業(yè)教師進行講授,一名教師負責聽說兩門課程,另一名教師負責讀寫兩門課程。在外籍教師的聘用上,盡量挑選曾經工作于國外大學,擔任過教職員工的專業(yè)人士。另外,也需要安排生物、化學專業(yè)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學科支持并開設專業(yè)英語詞匯課程。同時充分發(fā)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側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傳授給學生最地道的英文思維方式和交流方式。
實施英語班主任制度。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英文教師為合作辦學專業(yè)擔任英語班主任工作,與本專業(yè)安排的班主任一起,加強溝通,掌握本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針對每名學生提出英語學習建議,安排外教對學生的一對一強化輔導等。[1]
(五)加強教師培訓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英語教師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備較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先進的教學視野,以及對國外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深入理解。因此,除了在組建教師團隊時重視引進國際性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外,還應引進國外合作院校先進的師資培訓體系,加強對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升。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yè)教師每年都會安排去合作院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學習,而其中并不包括英語教師。筆者認為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應選派優(yōu)秀的中青年英語教師定期去合作院校進行交流、學習、培訓。通過參觀、交流,感受合作院校的教育理念,并且可以溝通討論雙方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不斷改進、提升整體辦學效果。通過學習、培訓,進行語言、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提升。如果可以,在培訓完成后應該對參加培訓教師進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2]經過學習和培訓,使中方的英語教師將語言知識的學習、溝通能力的提升與西方文化的熏陶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與水平。
(六)改善考核制度
一般的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考核都執(zhí)行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合作辦學的學生而言,也應貫徹此種方式,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又應有所側重。建議加大過程評估所占的比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讓學生更多完成平時課堂中設定的任務,參與互動,以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同時,教師也要接受學生的評價,看其教學方法是否被廣大學生所接受,是否對學習效率提升有顯著的幫助,以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3]
(七)加強文化交流
既然是中外合作辦學,而且還有大量外籍教師授課,那么使學生更多的了解合作辦學的外方院校和國家的風土人情,將更有利于學生與外籍教師的交流。可以給學生放映一些合作辦學院校和國家的紀錄片、電影等,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有更直觀的感受與體驗。還應營造有利于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氛圍,比如開辦英文講座,組織英語演講比賽、戲劇比賽等,還可以組織經濟條件允許的學生到外方合作院校進行假期游學,這樣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前面提到的在一二學期時多開設一些英語文化類的選修課,也是加強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三、結論
結合筆者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吉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中意合作辦學項目的英語教學現狀,筆者提出了自己對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設想與建議。考慮到生源實際,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和需求,從分級教學、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師團隊分工、教師培訓、考核制度和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課程體系構建的新思路,希望能夠與國內外高校的英語老師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工作人員共同討論。
【參考文獻】
[1]于險波.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02).
[2]許靜雪.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以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02).
[3]王雪艷.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及策略探討[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11).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