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榕
【摘要】《周南·關雎》作為《詩經(jīng)》首篇,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不絕,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后人認真學習和借鑒。本文借鑒詩經(jīng)總體的藝術特征,從品讀出發(fā),對《關雎》的表現(xiàn)方式、語言的音樂美、意境構(gòu)筑和情感深化進行分析,感受其語言的特色和魅力。
【關鍵詞】關雎 表現(xiàn)方式 音樂美 意境
《周南?關雎》是《詩經(jīng)》的首篇,作為國風中的名篇,《關雎》能成為中華民族千古傳唱的愛情名詩,除了其傳達的情感真摯,也與其鮮明的藝術特征密切相關。《詩經(jīng)》在遣詞造句、章法結(jié)構(gòu)、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都為后世詩歌奠定了基礎,《關雎》自然也脫離不了這些方面的特點。以下,從語言風格、音樂美、意境構(gòu)筑三方面對《關雎》的藝術特色進行梳理分析。
一、語言質(zhì)樸直白
真摯的情感最是動人,而自然而然的表達往往最能直擊人心,帶來情感上的共鳴。與后來文人詩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同,早期社會中的人們沒有受到倫理道德的壓抑和束縛,他們的思想是樸素簡單的,因而所用的語言也是簡單、直接的?!蛾P雎》作為古代先民愛情表達方式的代表之作,描寫了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女子,為她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強烈的愛慕之情,現(xiàn)實中求之不得,在臆想中對女子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從描寫女子采集荇菜到表達喜愛之情,通篇采用了質(zhì)樸直白的語言,用語典雅而不乖張,圍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發(fā)男子對采集女子的喜愛之情,如兒童般純潔天真,毫無褻瀆之感。孔子贊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二、語言的音樂美
《詩經(jīng)》中絕大多數(shù)的詩篇都可配樂而唱,這就要求語言要有韻律,適于歌唱?!蛾P雎》從以下三方面表現(xiàn)了語言的音樂美。
(一)平仄用韻
《詩經(jīng)》的主體是二節(jié)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節(jié)奏韻律感,其用韻方式對我國格律詩的定格有重要的影響。
《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顧炎武認為:“首句次句連用韻,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韻者,《關雎》之首章是也?!?《關雎》作為一首押韻詩,第一句:鳩、洲、逑,屬幽部;第二句:流、求,屬幽部;第三句:得、服、側(cè),屬職部;第四句:采、友,屬之部;第五句:芼,宵部,樂,藥部,宵藥合韻。
古體詩相較近體詩在用韻方面比較自由。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不能押仄聲韻,要求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所有的韻腳必須來自平水韻的同一個標目,否則就是出韻,而古體詩既可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還可以換韻?!蛾P雎》比起音節(jié)上變化的美感更注重情感的流露,在用韻時不拘于泥,靈活變化,根據(jù)事物描寫和情感抒發(fā)的需要自由用詞,而正是這種得到情感浸染的語言才使詩歌靈動飛揚,自然飽滿。
本詩句內(nèi)平仄交錯,上句尾字和下句首字平仄相對。平聲字發(fā)音過程音高變化平緩或不變,發(fā)音時間較長;仄聲字音高變化較劇烈,發(fā)音時間較短。這種高低起伏長短不同的平仄變化使得詩歌句內(nèi)和韻腳既整齊和諧又參差錯落,誦讀起來韻律和諧、聲情并茂。
(二)雙聲疊韻、形容詞的運用
雙聲疊韻是詩經(jīng)中常用的用于摹聲摹形的用詞方式,用于增強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的生動性。在《關雎》中,雙聲詞有如:“參差”描寫荇菜的長短不齊、“輾轉(zhuǎn)”描摹君子相思痛苦難耐之狀;疊韻詞有如:“窈窕”形象刻畫女子形體的動態(tài)美;雙聲疊韻詞“關關”則摹擬雎鳩的叫聲,形象逼真。
清人李重華說:“疊韻如兩玉相扣,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連,取其婉轉(zhuǎn)。”2而褚斌杰在《詩經(jīng)》與楚辭中也指出雙聲疊韻最初就是取自動作音響的諧音。3《關雎》中雙聲疊韻詞將詩中意象的特征形象生動的描繪了出來,語音的疊復也使得唱誦時朗朗上口。
(三)重章復唱的章法形式與關鍵動詞的變換
《詩經(jīng)》中的詩多是口頭唱誦,重章復唱是口語文學中常見的樣式?!蛾P雎》中第二、四、五句句式相同,只是將其中的動詞“流、采、芼”改換,從而將采摘荇菜的動作畫面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同時,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中對“窈窕淑女”的反復描寫和君子臆想的加深有利于渲染情境,一步步深化君子情感的抒發(fā),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重章疊句便于詩歌記憶和傳誦,這也是《關雎》千百年來廣為人知和傳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意境構(gòu)筑
《關雎》選擇了水為背景。據(jù)文獻統(tǒng)計,《詩經(jīng)》“國風”中寫到水意象的詩作共有四十多篇,有關婚戀的就有三十多篇,可以說水糅合了愛恨情仇,是承載情感的載體和背景。比如《邶風?谷風》、《衛(wèi)風?氓》兩首詩棄婦詩講訴新婚前后歡愉的場面是發(fā)生在淇水漯河之畔的;《秦風?蒹葭》中所思念的伊人存在于水霧之境,為河所阻等等。而《關雎》,“在河之洲”中,“關關雎鳩”從聽覺上引入情境,“參差荇菜”在水中飄搖和“窈窕淑女”左右采摘的描寫則從視覺上描繪場景,將人帶入君子“好逑”的情境中。
第一章以起興手法開篇,由雎鳩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窈窕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lián)想;第二章描寫女子時而向左,時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動作,君子對女子日思夜想;第三章寫君子對女子求之不得而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相思之苦;第四、五章是描寫這位君子在想象和這位淑女相會的情景,彈奏琴瑟來親近她,敲擊鐘鼓來使她快樂。雎鳩鳴叫、荇菜飄搖、淑女采摘都是實景,而君子的聯(lián)想、幻想則是虛景。在描寫實景中穿插男子充滿期待的想象,虛實結(jié)合,達到情境和諧的效果。
綜上所述,《關雎》以其真摯的情感內(nèi)涵及和諧的藝術形式奠定了它在中國詩歌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藝術美不是單方面的,表現(xiàn)方式、平仄用韻、雙聲疊韻和重章疊句的運用、意境構(gòu)筑和情感深化都是重要的構(gòu)成因素。
【參考文獻】
[1] 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中華書局1999年版。
[2] 洪湛候《詩經(jīng)學史》,中華書局2002年版。
[3]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清詩話》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陳鐵鑌《詩經(jīng)解說》,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
[5] 褚斌杰《詩經(jīng)與楚辭》,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版。
[6] 胡秦葆《試論〈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水意象》,《文學理論與批評》2006年第3期。
胡秦葆《試論〈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水意象》,文學理論與批評,2006年第3期。
顧炎武《日知錄?古詩用韻之法》。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清詩話》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5頁。
褚斌杰《詩經(jīng)與楚辭》,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