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古至今,親緣關系一直是綿延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一根重要紐帶。面對大家庭,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眾多親人,彼此之間應該如何相互稱呼,于是我們的眾多訓詁書籍中便大量出現(xiàn)了關于親屬稱謂的詞匯。作為我國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訓詁學著作,同時也是第一部完整的詞典,《爾雅》歷代都是學者探求文化傳統(tǒng)的源頭。但由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以及詞義系統(tǒng)自身的變化,現(xiàn)代漢語中許多詞的意義已經與《爾雅》所釋之意相去甚遠。本文通過分析《爾雅·釋親》中的稱謂詞匯與現(xiàn)代的不同,探求詞義變化規(guī)律。
關鍵詞:親屬稱謂;古今對比;詞義替代;詞義擴大;詞義縮小;文化傳承
《禮記·大傳》云:“圣人南面而聽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親?!薄秱}頡》曰:“親,愛也,近也。然則親者,恩愛呷近,不疏遠之稱也?!薄稌吩唬骸翱嗣骺〉?,以親九族。以九族之親,其名謂非一,此篇釋之。故曰釋親?!盵1]由古至今,親緣關系一直是連接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一根重要紐帶。從周朝的宗法制度到歷代宗族祠堂門第傳統(tǒng)再到今天的大家庭觀念,可以說家庭觀念貫穿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脈絡,是我們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根基,更是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的一個閃光標識。生活在大家庭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眾多親屬之間應該如何相互稱呼,于是我們的眾多訓詁書籍中便大量出現(xiàn)了關于親屬稱謂的詞匯。
作為我國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訓詁學著作,同時也是第一部完整的詞典,《爾雅》歷代都是學者探求文化傳統(tǒng)的源頭。但由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以及詞義系統(tǒng)自身的變化,現(xiàn)代漢語中許多詞的意義已經與《爾雅》所釋之意相去甚遠?!稜栄拧番F(xiàn)存 19 篇,詞義演變在《釋親篇》中尤為明顯?!夺層H篇》按照稱謂性質,又分宗族、母黨、妻黨、婚姻四節(jié)。本文將對《釋親篇》四章節(jié)中的稱謂古今變化進行具體歸納分析:
一、稱謂的消亡與替代
《釋親篇》中詞匯演進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許多稱謂在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或為其他的詞語代替。比如說:我們在現(xiàn)代漢語中稱呼父親的父親為爺爺或祖父、父親的母親為奶奶或祖母,而在《爾雅·釋親·宗族》中則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盵2]“王父”、“王母”顯然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是消失的詞匯了,與此同時它們?yōu)椤白娓浮?、“祖母”兩詞替代。同樣的情況還有“從父”這個概念?!稜栄拧め層H·宗族》曰:“兄之子弟之子相謂從父晜弟”,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親兄弟的孩子之間互相稱謂應該是堂兄弟?!稜栄拧め層H·宗族》曰:“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現(xiàn)代漢語中則稱自己父親的叔伯為堂叔。因而我們也可以說“從父”這個詞被“堂”這個詞所替代。《爾雅·釋親·婚姻》有:“兩婿相謂為亞”中的“亞”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中也已經被“連襟”一詞所替代。
除了這些被替代的稱謂,也有一部分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基本不再使用了。比如說《爾雅·釋親·宗族》曰:“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這里的孫輩一共出現(xiàn)七代,但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中通行的一般只到第四代玄孫?!皶倢O、仍孫以及云孫”三詞都很少出現(xiàn)。除此之外,伴隨著一夫一妻制,《爾雅·釋親·妻黨》中出現(xiàn)的諸如“庶母、娣婦、姒婦”等詞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二、稱謂詞義的擴大
《釋親篇》將身份進行了細化,幾乎每一個身份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由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親屬稱謂有所簡化簡化,《爾雅·釋親》中對親屬稱謂的精細劃分也已逐漸消失。而這也隨之帶來了一些稱謂的合并以及詞義的擴大。
姪(侄)
在《爾雅·釋親·母黨》中:“女子謂晜弟之子為姪”。也就是說在古代,只有女子稱呼自己兄弟的孩子為姪。然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姪(侄)這個詞的詞義卻有了很大的擴大,甚至超越了血緣的限定。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姪(侄)有了以下兩層意義:
(一)稱親兄弟的子女為侄(即一般意義上的侄子、侄兒、侄女)。新義之“侄”與“叔”對應。一直到唐宋,在書面文中,侄多用為古義,姑<女至>之義。侄的新義沒出現(xiàn)前是用兄子或弟子來表示。在這層新義出現(xiàn)后,侄這個詞則既可以用于女子也可以用于男子稱呼兄弟的孩子。
(二)用作社交稱謂的侄,用來稱呼摯友故舊之子。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常聽到年長者對友人的后輩贊許道:“賢侄,如何如何……”
三、稱謂詞義的縮小
與上文相對,在演進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詞義的縮小,有一些詞在《爾雅》中可以表示多重身份,但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中往往只能表達其中的一層或幾層意義,這種詞義縮小現(xiàn)象在稱謂詞匯演進中也占有極大的比重:
舅[3]
說到詞義縮小,“舅”這個詞可謂是一個典型范例,在《爾雅·釋親》中“舅”有三層含義
(一)《爾雅·釋親·婚姻》:“婦稱夫之父曰舅”。妻子稱自己丈夫的父親為舅。
(二)《爾雅·釋親·妻黨》:“妻之父為外舅”。丈夫稱自己妻子的父親為外舅。
(“昏禮,壻迎親,見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保ā抖Y記·坊記》)
鄭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保?/p>
(三)《爾雅·釋親·妻黨》:“母之晜弟為舅,母之從父晜弟為從舅”。母親的兄弟叫做舅。
(許慎《說文解字·男部》:“舅,母之兄弟為舅
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唐·杜甫 《近聞》、)
不難看出,在現(xiàn)代漢語中留存下來的只有它的第三層意義——母親的兄弟。與此同時,在此基礎上還引申出來了妻子的兄弟叫“小舅子”的這層意義??偟膩碚f,伴隨著詞義演進,舅的詞義縮小了。
甥
“甥”,生也,他姓。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中甥的通常意是指姊妹的孩子,通用于男子和女子。這一點在許多訓詁文獻古籍中也是有證可循的:
“甥,謂我舅者,我謂之甥?!报D―《說文》[4]
“舅謂姊妹之子曰甥。甥亦生也。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也?!报D―《釋名》
恰恰是這樣一個詞義單純的稱謂在《爾雅》中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蘊——《爾雅·釋親·母黨》:“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妻之晜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鄙钟蓪僖庾兂闪艘粋€通用意。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當中,只取了其中的一層含義——姊妹的孩子。
總的來說,詞義縮小在《釋親篇》中是十分普遍的,上述的幾個典型的例子也向我們映證了伴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漢語的發(fā)展和逐漸規(guī)范,詞語混用的情況在逐漸減少,我們的稱謂也是在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和明確化的。
四、結語
回過頭來,讓我們縱覽《爾雅·釋親》,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蘊藏其中的幾個特點:首先,宗族觀念強,現(xiàn)代出五服就不為親,因而出五服的親屬也就不再限定稱謂,但在《釋親》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包括“仍孫、云孫、高祖王父”等這些遠隔多代卻仍被細分的稱謂,同一個姓的宗族之間聯(lián)系是較為密切的;其次,禮儀觀念深,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中對已逝去的長輩往往沒有什么特定的稱謂,但在《釋親》中卻有諸如:“姑舅在則曰君舅、君姑,沒則曰先舅、先姑?!边@樣的規(guī)定,另外長幼有序在相互稱謂中也可以感受到;第三,傳統(tǒng)文化濃。通過通覽《釋親》篇,我們不難看出其中以男性為主導的文化傾向,包括一夫多妻制的影響以及早期的婚姻關系等等。
從語言文字到禮儀習俗,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距離《爾雅》所描繪的傳統(tǒng)似乎都漸行漸遠。但透過古籍的字里行間我們仿佛可以想象到古人以禮相待的情景、看到宗廟祠堂的人來人往、花開花落。誠然,我們的時代需要變遷、需要發(fā)展,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不忘傳承,就像本文我們分析古今稱謂的演變,感受文化的變遷,去除其中封建的糟粕,保留住傳統(tǒng)的精華,從而使得我們的文化脫胎于傳統(tǒng)更能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郭璞(注作者),邢昺(疏作者).爾雅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7532554325,9787532554324.
[2]周祖謨.爾雅校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1,01.二十世紀學術要籍重刊9787222042193.
[3]宋國勇,宋雨涵.《爾雅·釋親》中“母黨”類詞語的詞義演變[J].文學教育,2012(08).
[4][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