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苦難折射下的人性反思與出路尋覓

      2016-04-29 00:00:00林靜怡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6年2期

      摘 要:李銳是中國當代文壇上頗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關注苦難,關注人類的生存困境。其小說《無風之樹》以拐叔的一生為基點,從他生前的言行舉止中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民族性格,敦厚、善良、堅韌,但又懦弱、順從;從他死后矮人坪里其他瘤拐們的表現(xiàn)中,充分揭示了在苦難折磨下人性的扭曲與退化。小說對苦難折射下的人性進行了反思,并在最后對人的未來進行了價值叩問,對困境出路進行了建構——逃離本身就是一種出路。

      關鍵詞:苦難 人性 困境 出路

      苦難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描寫苦難的作家很多。史鐵生以真摯的生命哲思來探討生存苦難,張煒以率真悲憫的理想精神書寫民間困苦,張賢亮以矛盾與思辨書寫在靈與肉之間掙扎的知識分子,路遙則以溫情的筆墨和深沉的力度講述游走于城鄉(xiāng)間農(nóng)村青年的苦難。李銳筆下的苦難與這些作家都不同,他的苦難像黃土高坡的土地一般厚重。

      《無風之樹》中描寫的矮人坪處于原始自然的封閉狀態(tài),物質上極度貧窮,精神上麻木貧瘠,身體上殘疾不健,生理上需求不足,再加上外界政治侵入,滋生了生活在此間人們的苦難。特別是政治,使這里的苦難變得復雜化。矮人坪的農(nóng)民不懂政治也不知階級,他們以農(nóng)民特有的方式抵抗著、接受著所有的苦難。這里的苦難有天生的,也有侵入的,最后都融入血液里,翻騰不息。在這種特殊的苦難狀態(tài)下,作者通過拐叔這一人物引發(fā)了一系列對人性的思索。

      一、苦難下積淀的民族性格

      拐叔,是矮人坪的一戶居民,住在馬房里,是個瘤拐,同時也是個光棍,與幾頭驢相依為命。拐叔作為普通農(nóng)民的代表,在他身上凝聚著傳統(tǒng)的民族性格。

      他勤勞、敦厚、堅韌、善良,可以說是矮人坪里少見的好人。在抗戰(zhàn)時期,當日本鬼子侵入村莊,大家都只顧著自己逃命時,他幫著天柱媽抱天柱;在天柱打傻媳婦的時候,他幫著勸阻;暖玉孩子死后,他怕暖玉想不開,在暖玉窗前蹲了三天;在苦根兒逼問他與暖玉關系的時候,護著暖玉,堅持著不能欺負女人的底線。就連他的死在作者筆下都充滿了人性化的溫情與慈悲,拐叔在臨死前特地給驢換了新套頭和新繩子,而且一直擔心上吊的時候會嚇著別人。拐叔自己受到的苦難其實也很多,首先是吃得差、住得差,娶不起老婆,其次是代替逃跑的兄長成為政治斗爭批斗的對象,時不時地被批斗一次,沉重的苦難無時無刻不打壓著他,但是苦難、受苦在他眼里是一件人生來必然要承受的事,所以他淡然地看待一個個苦難,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也是對苦難的一種超越,充分展現(xiàn)了生命的韌性。

      拐叔作為傳統(tǒng)農(nóng)民,對土地也有著濃郁的愛。他雖然因為代管兄長的地而受到各種批判,但并不影響他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拐叔生前就常說死后想埋于十五畝,最后回歸土地是他尋求的救贖和歸宿。從拐叔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農(nóng)民的縮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人特別是農(nóng)民的影響極深,“中國是什么?中國是一個成熟得太久的秋天”,“在這個太久的秋天里,每一個人都毫無例外地注定了是這片秋色中的一部分,也是這蒼老、疲憊的一部分……”{1}中國文化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滲透,傳統(tǒng)文化里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農(nóng)民身上顯露無遺,那些缺點更是積重難返,成為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拐叔身上除了看到勤勞、敦厚、堅韌、善良以外,還不可避免地看到了認命、懦弱、順從等缺點。

      作者在塑造拐叔這方面性格時,喜歡從心理活動與對話內容的反差中凸顯對比。拐叔心里對劉主任其實很不滿,“你當我愿意跟你說話吶……你們到底算人不算人啊你們?你們連圈里的牛都不如!”{2}而正當他做著這樣的心理活動時,行動和語言上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對領導的謙卑不已,甚至在劉主任臨走前還送了幾個雞蛋讓其下酒。從言行與內心的完全反差中,表現(xiàn)出了拐叔的懦弱。另外,在拐叔的內心深處依然保持著對長官領導的絕對服從,“人家公家讓清理呢,咱老百姓還能不聽人家公家的?”{3}從這里鮮明地體現(xiàn)出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拐叔的悲劇有社會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這種深入骨髓的奴性帶來的。

      二、苦難下人性的扭曲與退化

      米蘭·昆德拉說,“無論情愿與否,每一部小說都要回答這個問題:人的存在是怎么回事?”{4}這是小說的意義所在。矮人坪里,人以社會存在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卻只顧著追尋自然存在的意義,這一切都是外在的苦難激化的。

      在矮人坪,和拐叔關系最好的是二黑,二黑是拐叔養(yǎng)的一頭驢。在作者筆下,這頭驢呈現(xiàn)出的溫情遠遠超過人。拐叔說他希望轉世可以當一頭驢,那樣才“有吃,有喝,有人心疼”{5}。也就是說,在矮人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當一個人的各種需求都滿足不了時,很容易陷入悲觀絕望中。拐叔死于自殺,他生前充滿苦難,死后也是孤苦凄慘。送葬時,“大道上走著一群瘤拐。沒有打幡的。沒有穿孝的。沒有哭喪的。啥都沒有。就有一輛馬車,一口棺材,一群瘤拐”{6}。

      寫拐叔的葬禮時,作者還塑造了一個獨特的意象:“羊肉面”,這一意象在《無風之樹》中出現(xiàn)了18次。“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xiàn)與再現(xiàn)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系統(tǒng)的一部分。”{7}就好比張愛玲,她喜歡用“月亮”這一意象,月亮是她蒼涼世界的象征;李清照的詞中“花”“酒”出現(xiàn)頻繁,是她跌宕人生與愁緒世界的象征;而“羊肉面”本是富足的代表,但在矮人坪里只出現(xiàn)在人死之后,暗含諷刺意味,是苦難背負下農(nóng)民人性涼薄、麻木、自私的象征。拐叔的死和“羊肉面”有著密切關系,可以說是因果序列。正是基于拐叔死亡這一事實,大家才在送葬中吃到了羊肉面。閱讀小說后甚至會覺得,矮人坪的人對羊肉面的關注甚于對拐叔之死的關注。對于拐叔之死,大多數(shù)人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冷漠無視,只有在吃羊肉面時才想起拐叔。糊米說:“就是香!不是拐叔,咱們還吃不上這么一頓羊肉面?!本o接著撈飯就回道:“那你也上吊吧。我們就吃你的羊肉面!”{8}在他們眼里,親人朋友的死亡就等同于一碗羊肉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把生理需求看作是最底層的需求,但在矮人坪卻儼然是最高也是全部的需求,他們完全回歸到動物的本能狀態(tài)。作家張賢亮也說過,“我們通常認為某些不可思議的或可怕的行為是‘失去理智’的結果,卻沒注意到真正不可思議、真正害怕的行為并不常常是由于‘失去理智’而是由于‘失去情感’……使人失去正常情感的并不是勞動改造,而是饑餓”{9}。饑餓放大了人性的自私麻木,苦難的生存狀態(tài)退化了人性。

      三、出路的尋覓

      《無風之樹》的一個可貴之處在于其結尾對人的未來進行了價值叩問。上一代要么死了,要么人性萎縮,那下一代應該何去何從。

      在矮人坪,人性中的冷漠因子已經(jīng)以根深蒂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里,這從兩個小孩身上可以體現(xiàn)出來。二狗說,“要是咱爸死了,咱們是不是也得吃羊肉面呀,???”{10}這句話從一個小孩口里說出來顯得特別殘忍,而哥哥大狗也同樣的親情淡薄,一直嫌棄著自己的傻母親。同時,倆人在對待拐叔的態(tài)度上也是冷漠麻木。拐叔與他們家關系很親近,可對于拐叔的死,兄弟倆漠不關心,反而覬覦著父親天柱送給拐叔的一盒餅干。這兩個小孩如果繼續(xù)在這種生存狀態(tài)下成長,結果就會和上一代人一樣,是永遠長不大的人性缺失的瘤拐,而整部小說也會一直彌漫著恐怖乃至無望的氣氛。作者對矮人坪的態(tài)度是恨其不爭,但這恨也是因愛和悲憫而生的,所以結局給矮人坪留下了一絲希望。

      總覽小說,可以看出李銳對于人性所持有的觀點,即人性本善。作者筆下的拐叔就是這樣,不管自己的處境多么艱難都不影響他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善是一直保留在心中的一個秤。人性本來都是善的,但是隨著極致苦難環(huán)境的熏陶,一部分人被慢慢扭曲,被苦難征服,從而產(chǎn)生了一個個自私的念頭與惡意,善意被慢慢消磨殆盡??嚯y與饑餓就是產(chǎn)生惡意的花朵,矮人坪則是孕育這花朵的溫室。李銳在小說的最后賦予拐叔的驢——二黑以拯救的使命,讓它拉著兩個小孩逃出了矮人坪這一苦難的生存困境、掙脫出了人性的枷鎖。最后,整個矮人坪在兩個小孩的出走和傻女人的嗚咽聲中埋沒終結。

      現(xiàn)代存在主義大師雅斯貝爾斯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人永遠不能窮盡自身,人的本質不是不變的,而是一個過程;他不僅是一個現(xiàn)在的生命,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他還有意志自由,能夠主宰自己的行動,這使他有可能按自己的愿望塑造自身”{11}。大狗和二狗還是小孩,他們是矮人坪未來的希望,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他們可以有無限的可能去重新發(fā)展自己。雖然不知道未來具體指向何處,但首先要做的就是逃脫當下的束縛,逃離本身就是一種出路,一種尋找未來的出路。

      {1} 李銳:《厚土·自序》,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

      {2}{3}{5}{6}{8}{10} 李銳、張煒:《無風之樹·九月寓言》,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第20頁,第45頁,第104頁,第100頁,第101頁。

      {4} [捷]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孟湄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頁。

      {7} [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頁。

      {9} 張賢亮:《我的菩提樹》,貴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頁。

      {11}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存在與超越——雅斯貝爾斯文集》,余靈靈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頁。

      木兰县| 三原县| 宁波市| 定远县| 济宁市| 屏山县| 长子县| 凉城县| 进贤县| 翁源县| 陇西县| 巴里| 景宁| 高雄市| 赣榆县| 陵川县| 长顺县| 那曲县| 吐鲁番市| 黄浦区| 广汉市| 同心县| 新河县| 镇宁| 通州区| 古浪县| 越西县| 曲水县| 樟树市| 镇巴县| 扎赉特旗| 农安县| 布尔津县| 温泉县| 万山特区| 吉林省| 哈密市| 安多县| 沈丘县| 包头市|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