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80后代表作家韓寒開始轉(zhuǎn)戰(zhàn)熒幕,開啟自己的電影之旅?!逗髸o期》這部電影的呈現(xiàn)類型為旅程片模式,影片如同一首關(guān)于男性的浪漫詩歌,在商業(yè)片擁擠的暑期,孤獨地站在東極島上吟唱?!逗髸o期》這部電影走溫清路線,故事內(nèi)容清晰簡潔,人物關(guān)系簡單。本文主要從剖析《后會無期》電影主題及男性視角觀世界,這兩個方面來闡釋電影的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主題意蘊 男性視角 平凡人生路 都市成長
2014年,80后代表作家韓寒開始轉(zhuǎn)戰(zhàn)熒幕,開啟自己的電影之旅?!逗髸o期》登陸各大院線,這部電影是作家韓寒的電影處女作,也是韓寒闖蕩電影圈的敲金石。盡管電影本身以及導演韓寒收到來自各方的爭議之聲,但該片最終以六億票房的好成績完美收官。
《后會無期》這部電影的呈現(xiàn)類型為旅程片模式,電影故事主要從馬浩漢、江河、胡生三個好哥們的一路旅程,窺探所謂的平凡人生路。影片如同一首關(guān)于男性的浪漫詩歌,在商業(yè)片擁擠的暑期,孤獨地站在東極島上吟唱。本文主要從剖析《后會無期》電影主題及男性視角觀世界,這兩個方面來闡釋電影的藝術(shù)特色。
一、電影主題意蘊——平凡人生路
片尾曲的一句歌詞:“我曾經(jīng)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逼椒踩松肥琼n寒導演這部電影最終的落腳點。韓寒作為80后的時代標簽,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他代表了大多數(shù)的80后,在現(xiàn)實社會中努力尋求認同的過程。80后這一代的成長與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是同步的,在都市生活的他們一方面急于追求自我價值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又苦于得不到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可。他們在成長中與現(xiàn)實的主流社會掙扎、妥協(xié)。
影片中,有不少細節(jié)映射了韓寒自己成長的內(nèi)心掙扎,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眾多年輕人成長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譬如,影片的主人公開車上路之前,燒掉了家鄉(xiāng)的房屋。
電影傳達了年輕人在踏上社會這條路期間的彷徨、迷茫、困惑,但年輕人們依舊一路向前。就如同電影當中浩漢與江河,他們丟失了玩伴,帶著懵懂的愛情留下的傷感,即便置身于荒無人煙的戈壁,也對未來充滿各自的期許。
二、男性視角觀世界
“因為‘世界上沒有一部形象詞典’。一位電影導演必須首先創(chuàng)造他所需的詞匯:選取他的拍攝對象,將其創(chuàng)造為自己的形象符號,爾后方才進入‘美的創(chuàng)造’?!眥1}韓寒作為一名新的男性導演,去客觀地反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主觀認識,并且對于男性的分析和生活情感的傳達更為深刻,其創(chuàng)作從外部世界進入到內(nèi)部世界。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創(chuàng)造了男性追逐夢想的旅程,映射了其在現(xiàn)實社會的心理活動 《后會無期》這部影片以三個男人的旅程作為故事的藍本,而這三個男人可以說代表了男人成長的三個階段。作為男性導演韓寒,無意識地表達了自己對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三種類別。
第一種——胡生型,胡生在影片中智商有點問題,可以說毫無社會性可言。這種純真表現(xiàn)了男人在孩童階段的天真。胡生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的,但卻愈加顯得與周遭環(huán)境格格不入。譬如,胡生問浩漢在點火的時候把煤氣罐拿走了沒,怕遭及周沫姐家,就是這種質(zhì)樸與浩漢的小聰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旅途剛剛開始,胡生在旅館查房事件后就消失了,暗示著童真的消失,一路上廣播里播出尋找胡生的消息,暗喻那種原始的真消失了,可這一路我們依舊還是會尋找,心里也一直惦記著。這就是人生路上碰到的第一個念念不忘,只是沒有回響。第二種——江河型,江河是個帶有文藝氣息的男青年,有人說每個度過青春邁向成年的男子都向往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江河階段的男性還沒有成為男人,對社會他有自己的幻想,盡管在整個旅程中現(xiàn)實一次又一次地讓他被動接受,比如江河堅持讓蘇米留下的時候,大哥留下一句“我們都是沒本事的人”,便帶著蘇米離去,最后的一個畫面是汽車攜塵土遠去,江河默默地佇立在塵土中,被動接受就是如同畫面一樣殘忍。江河其實只是比胡生的智商高而已,他多年的教書經(jīng)驗賦予他的是書本里的知識,還有他面對的純真孩子。他的無社會性讓他只有對與錯,沒有利與弊。第三種——浩漢型,浩漢是一個典型的老男孩形象,在外邊打拼過,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所以自然地成為了三個人的小領導。浩漢的人生理論永遠擺在他們的旅程前面,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意外卻讓人不禁感嘆,任何理論在實踐中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浩漢向江河講述自己和對他有仰慕之心的筆友劉鶯鶯之間的故事,彰顯自己的男性魅力。
一路上江河和浩漢其實是兩個矛盾體,這是一個階段和另一個階段過渡過程中的掙扎。江河的職業(yè)是老師,一個穩(wěn)定又帶有點古板的職業(yè)。而浩漢一直在嘲笑江河總是被發(fā)配,沒有自由。每當江河娓娓道來自己對這個世界純真的看法時,浩漢就會習慣性地否定。浩漢這個人是自負的,他嘴里一直掛念的是自己的事業(yè),他的事業(yè)就如同燃燒的舉火一樣只是在燃燒,卻沒有實際意義。所以在電影結(jié)尾江河與浩漢倆人在小房子里,江河說道:“天無絕人之路?!焙茲h卻感嘆道:“但我現(xiàn)在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一事無成,還在那里傻樂?!焙茲h最終走向成熟,敢于去殘忍地面對自己。
2.男性視角里的霧里看花的女性形象,點綴了男性追逐夢想的道路 英國浪漫主義小說家司各特指出:成功的小說家都是詩人,哪怕他一行詩都沒有寫過。想像這個特點他是絕對不可少的,作為導演亦是如此。但是,想像又不同于幻想。幻想在于激發(fā)和誘導我們天性的暫時部分,想像是在于激發(fā)和支持我們天性的永久部分。
韓寒在影片中設計的蘇米與劉鶯鶯的形象,可以說是霧里看花。蘇米是否是妓女一直是個謎,但脫俗的外表、優(yōu)雅的舉止讓江河著迷。韓寒塑造的蘇米形象敢愛敢恨、身份神秘,完成了他對女性的訴求。
而劉鶯鶯在未出場的時候,浩然言語里已經(jīng)塑造了劉鶯鶯——一個癡情的傻姑娘。浩漢自稱為男人,自己對兩性的認識就如同臺詞中說到的一樣:“你必須有這樣的朋友,最好是個女的,只要你想要,她隨時都是你的,就像我,你看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絕不猶豫,不受任何人指示,不被任何人牽掛……”從這段臺詞可以看出浩漢將女性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內(nèi)心有強大的男權(quán)觀。這兩個迷同樣一直藏在江河與浩然的內(nèi)心,導演用蘇米和劉鶯鶯的形象去點綴男性追逐夢想的道路。
3.零散化的細節(jié)呈現(xiàn)真實,穿插在男性追逐夢想的旅程中 “現(xiàn)實”本身就是電影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對于新生代的年輕導演韓寒,影響人群有兩個特點:人數(shù)廣,年輕化。所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關(guān)于未婚先孕、北漂女性、國外生孩、戶口落戶問題、拆遷問題、城市化問題等等,都成為整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年輕的一代被各種新聞標題,社會化的標簽所綁架,大家都呈現(xiàn)出一種社會焦慮狀態(tài),更多的是沒有安全感。
影片的故事并沒有在常規(guī)的中國都市中展開,而是設定在擁抱大自然的旅程中。但是社會問題零散地呈現(xiàn)在故事的邊邊角角,如果說賈樟柯導演是用莊重的凝視感去觀察中國的社會問題,那么作為80后的作家韓寒更多的是自我嘲諷。“其實誰也沒有權(quán)利代表大多數(shù)人,你只有權(quán)利代表你自己,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這是解脫文化禁錮的第一步,是一種學識,更是一種生活習慣?!眥2}
周沫侃侃而談自己對小地方與大城市之間的差別,流露出的是一個姑娘家闖蕩的不易與艱辛。她是上萬名北漂或者寄存在都市中年輕人的代表,這些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流動狀態(tài)。
孤獨是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我們的社交媒體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面對孤獨的無奈。比起這種感受,不會獨處讓我們更加恐懼。而這種狀態(tài)是我們在參加社會競技,追逐夢想過程中被動進入的循環(huán),都市留給每個人的顏色是不同的。
三、結(jié)語
韓寒的這部作品就是這個過程的書寫——我們在痛并快樂地觀看這種殤情。他沒有將青春放逐,也不會因為成長之痛對人生路持有悲觀情節(jié),只是如同借酒澆愁,通過電影了結(jié)自己內(nèi)心的青春情結(jié)。所以在電影最后韓寒借浩漢的口說道:“真沒想到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告別,但跟人告別的時候吧,還是得用力一點,因為你多說一句,說不定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已進入而立之年的韓寒,定感受過成長之痛,我們轉(zhuǎn)身回望,不免就會惋惜躺在那里的人、物、事,感嘆那無期的相會,但是社會客觀的前進使得這種情結(jié)成為一種附庸的情緒。
{1} 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 徐文松:《邊緣女性——身體與身份的自由與分裂》,《四川戲劇》201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美]艾倫,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