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心懷好意,卻有人尖酸刻薄;你泰然處事,卻有人無故挑釁,遇到這樣的事情,必然讓人很不舒服。但面對如此情況,處于尷尬境地,進退兩難的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應對?我們也許能從陽明先生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王守仁,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在《王陽明年譜》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某之居此,蓋瘴疬蟲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蓋在于我無動于心?!?/p>
對于主動挑釁的人,陽明先生的“無動于心”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故事是這樣的:1508年,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創(chuàng)建心學后,開始廣招門徒,傳授心學。一時間轟動貴州。思州太守認為王陽明的聲名遠播,但卻對他這位官場大員置若罔聞,所以很生氣,于是有人上門找茬。當來人看到王陽明面對他們并沒有表現出驚慌失措,反而不卑不亢時更加生氣,他們指責王陽明,到龍場多日卻沒有眼力,不去拜見太守,反而在這里裝神弄鬼,搞非法集會。王陽明本打算用心學的力量讓他們屈服,可聽課的人卻搶了先,把來的人毆打了一通。
思州太守對此氣沖斗牛,發(fā)誓要給王陽明好看,但王陽明的一位老鄉(xiāng)、思州的按察副使毛應奎安撫了太守,并且給王陽明寫了封信,要求他給太守叩頭認罪。
王陽明給他回了封信,信中主要談了三點:
第一點:流氓來鬧事,肯定不是太守的意思。既然不是太守的意思,那就證明他沒有用心,心外是沒有任何事的,所以,這件事跟太守無關。跟太守無關,也就是跟我無關,我與太守沒有任何沖突,所以不存在向太守謝罪的問題。
第二點:磕頭雖然是家常便飯,但也有規(guī)矩的。如果不該磕而磕,或者該磕卻不磕都違反規(guī)矩,很顯然,第一點我就說了,我屬于不該磕頭而卻要去磕頭的那一種。
第三點:你當我是軟柿子嗎?我來到龍場后,什么沒有見過?天上飛的吃肉的鳥,地下跑的舔臉皮的狗熊,土里鉆出來的毒蟲,漫天的毒霧,我如果不是命大,一日都死三次了。可你看我現在對這些困難很不動心。思州太守真要是加害我,那我只能當他是狗熊、毒蟲了。既然是狗熊和毒蟲,我豈能動心?
言語至此,在第一點里先抬高了姿態(tài),給了太守一個臺階下,也賣了老鄉(xiāng)一個面子,緩和了矛盾沖突。在第二點里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曉之以理,同時也是在陳述客觀事實。在第三點里,堅定態(tài)度,表明立場,威武不能屈,君子不怕惡人欺,如果有人自甘墮落帶上某些不入流的帽子,那么我就更不會和他一般見識了。這是王陽明發(fā)揮心學的力量一次牛刀小試,更是一個溫和有力的回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會遇到向自己挑釁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些矛盾。當這種人向你發(fā)動進攻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千萬不要先動心,一旦動心,你的情緒就會發(fā)生波動,理性思維就會受影響,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只有不動心,才能找出最合適的應對“心”法,歸根結底,不動心就是把自己挪移到事情之外來看待事情,跳出固有的情緒,跳出固有的框架,在格局上就高出對手一籌,高瞻遠矚,自然無往而不利。不動心并不是退縮,而是面對挑釁者時不要動怒,是要在敏銳觀察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柔和反應,這就像中國的“太極”功夫,能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心智成熟的人,永遠都是在外界事物干擾自己時而不動心的人,誰能達到“不動心”的境界,誰的內心就能在大榮大辱面前“巋然不動”,并在“巋然不動”中隨機而動,就可以用心的力量巧妙地解決問題。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僅是兵法的要義,也是處事指南。人們的心會經常處于“妄動”狀態(tài),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在心中炸響,這時我們的行動就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稍有差錯,就可能萬劫不復,粉身碎骨。面對別人的挑釁,我們的心更容易處于“妄動”,此時我們隨心而動的決策很可能會中了挑釁之人的圈套或者導致雙方矛盾升級,所以面對挑釁,我們不妨學一學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先“此心不動”再“隨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