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第一次聽到張渠編曲的《采薇》時,像是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水霏霏”十六字擊中定穴,怔在原地。遠古的來自《詩經(jīng)》里的簡短句子疏朗好讀,來回吟唱,輕柔婉轉(zhuǎn)的歌聲和哀傷無染,不同于少年讀書時,所理解的《采薇》背后民生蕭條的景況。遂找了《采薇》的舞蹈來看,女子們藍色裙角紛飛,盈盈點著舞步行走在春秋的大地上,身上的服裝也因舞步而動人,像浮在云間。選自《孔子》歌舞劇中的《采薇》片段,令我驚許,也令我遙想,遙想春秋、孔子、華夏文明,亦遙想漢唐的風范,心從毫無蕪雜,到泛起難以言說清楚的感動。
感動源于遙遠時代里的一脈文思與柔情,后來我把《采薇》推薦給身邊所有我認為擁有著傳統(tǒng)文化夙愿和古典情結(jié)的人。至上個月,我看完《孔子》舞劇全程,途中幾次眼眸濕潤,舞蹈演員們衣袂紛飛,舞臺上的孔子門生俊朗神馳,我將視頻鏈接發(fā)至一個漢服同袍自建的小組里,并留言“為采薇而來,驚覺幽蘭操依舊,禮樂風骨仍存,共敬偉大的孔夫子?!彪S后,小組里有三兩人說,“感動,淚目,美好的作品?!币蝗寺苑薹蓿粝隆坝皹欠搜?,國人有自己的漢服,為什么不穿漢服?羞愧!”
誠心而論,如今的我對諸如此類、帶點兒少年意氣和戾氣、又凜然一副漢文化復興者不依不饒的言論已經(jīng)能坦然一笑置于云外,可我的內(nèi)心里,仍然覺得這是一種矯枉過正,并有略略的遺憾。我見過穿著襦裙、深衣、褙子等各式漢服的女子,發(fā)間珠玉點綴,手中團扇香風,她們在花朝節(jié)這日聚集在公園里撲蝶,七夕時于庭前拜月乞巧,天地之間她們仿佛是唐詩一般的存在,力證著浪漫和美,圍觀的路人漸多,她們熱心地為游人介紹漢服的款式、特征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種種儀式,而站在時代的維度上,她們著漢服、簪步搖亦是一種踐古的儀式。我也見過,穿著牛仔蹬著機車靴的男子,在西行的公路上向幫他修好車子的村民深鞠一躬,舉手作揖,蒼茫西北大地上的風聲穿越千里,依稀見了當年的文武好男兒。
因此,漢服不應該成為屏障和動機,用來窺探和驗證,一個人是否在做著弘揚漢文化的事情。藝術(shù)形態(tài)展現(xiàn)形式有其特定的美學考究,在歌舞劇《孔子》里,舞蹈演員們寬大縹緲如云的廣袖、輕柔靈動似水的褲筒,是基于滿足舞蹈動作表現(xiàn)精準上的美學設計,突出情境里的故事和情緒,整個作品的宗旨也是基于故事背景之上,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和經(jīng)典文明的精髓與靈魂。劇里孔子經(jīng)歷了游歷、求道、被驅(qū)逐、斷糧,悲于百姓苛政疾苦,失意落魄,后夢入大同世界,圣人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最終七十二弟子三千賢人,杏壇之上探討文章。今日,我們所歌頌的、踐行的亦或是復興的漢文化,它的終極靈魂應該在于漢人祖輩、先賢的端重、大氣、重禮和明德,以及其他優(yōu)秀的品質(zhì),而絕不應該是漢服衣冠長著于身的表態(tài)?!疤m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不穿漢服的人去做弘揚漢文化的事情,他本身是浸潤于文化之中的,那么,不穿漢服對漢文化本身又有何傷害呢?
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中,作詞者韓愈為謳歌孔子執(zhí)守信念編組《詩經(jīng)》傳達禮樂,一生如蘭遠溢芬芳,寫有“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蘭花開放時,悠悠清香遠揚千里,人們不去采摘蘭花,卻置身蘭香中猶如將蘭佩戴于衣襟,這對蘭花本身,才是無損傷的啊。孔夫子睿智通達,古先賢歌頌他的詩句里亦凝聚智慧,這種“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的思想和精神傳承,是我們內(nèi)心力量的根基,也亦可以成為諸多漢服同袍們乃至更多關(guān)注漢文化的同胞們,所珍重的信條。曲裾款款、品茗添香的低眉女子是漢家子女的一種,那囿于寫字樓、襯衫西裝高跟鞋的干練麗人就一定不是其中一種嗎?《瑯琊榜》中謙謙如玉有禮有節(jié)的江左梅郎,把桀驁、銳氣、狂狷盡收在內(nèi)里,外現(xiàn)的是如玉的溫潤和寬和,這,才是漢家子女該有的風范。
我亦是熱愛漢服的,衣柜里一件件軟柔的漢服繡著幽幽的蘭竹,如柔軟的鑰匙,每每觸及它們時,歷史與指尖之中便少了時差。我也在美好的佳節(jié)里、在家中會好友的靜謐時光里,穿上漢服煞有其事,自矜心情下感覺自己渾然是西窗前的閨秀。但于我自身而言,更多時候,我確確實實是一個職場中被要求干練和嚴謹?shù)娜?,需要去考慮社會中的認知和審美共性,因此,漢服并不是我的日常??杉幢闳绱?,我仍覺得我是被那層層輕羅所擁抱著的女兒。我尊重漢服、傳統(tǒng)禮序的儀式感,并在投入到儀式之中時,認真對待,以循古禮、附風雅、訪人生四十二樂事的多種方式,映照在一小群人的世界里,無意并也愿意去,
感染著更多的人。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此中的真意是美好的情操總會幽香傳遠;“不采而佩,于蘭何傷”,我們摘下一朵蘭花別于衣襟,確有一番風情流轉(zhuǎn)之美,我們素衫而行于蘭花中,也同樣可以做著溫柔敦厚的賞花人。情緒和深情是共通的,外物只是一份溫柔的點綴,不應該是一份嚴苛的苛責,孔子夢中的大同世界依然魂牽著后人,而此時我們同袍心中的理想國,是有一天,漢服被更多人穿起的同時,穿漢服的人自身也能接受更多的形態(tài)和面貌,勇敢質(zhì)疑輕慢漢服的人,但也寬和包容另一部分身體力行以自己的方式在弘揚著經(jīng)典文化、即使看上去不在規(guī)矩之中的人,知道大家都不易,但存三分同理心。
想起《枕草子》詩抄中,《和歌古今六帖》篇這樣寫道——“隔著馬柵吃麥的小馬,很不容易夠著,我也是這樣地愛慕著啊。”短句里的君子渴慕之心令人心頭一軟,那宏遠博大的漢唐禮樂、華夏文明,我努力追尋著靠近著它,即使我很不容易夠著,但我依然是愛慕著的呀?;情W閃的先賢智慧,是悠遠的蘭香縈繞,也是馬柵外的麥子,謙遜地低著頭,等著后人的每一口咀嚼、反芻與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