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暾初上,清風(fēng)有約的一日,最美的開始當(dāng)是一位佳人小軒窗正梳妝,一雙纖纖玉手,輕啟妝奩,畫兩彎黛色的眉,暈開香腮的胭脂色,對鏡貼花鈿,花面交相映的情景。
在那個還沒有被各種化學(xué)添加劑沾染的時代,女子的妝容也帶著純粹天然的清新靈秀之美,帶著詩風(fēng)詞韻里的婉約幽雅之美,帶著故事傳奇里的深情雋永之美。那些黛青、嫣紅、鉛白一點點描畫出了無數(shù)人遐思里遺世獨立的傾城之色。
眉共遠山長
古典女子的顏色之美,總令人無端的想起和許多眉有關(guān)的詩詞,從《詩經(jīng)》的“螓首蛾眉”到牛嶠的“眉剪春山翠”,眉就如春日的一枝桃紅,一點紅解寄了無邊春色,就如盛夏的一莖荷清,一抹香,清涼了整個夏天。
據(jù)說畫眉起源的極早,戰(zhàn)國時期就有女子以燒焦后的柳枝來涂畫雙眉,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石黛,是一種黑色的礦物,之后就取代了柳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jié)u漸又出現(xiàn)了銅黛、青雀頭黛還有螺子黛等畫眉材料。
不僅是畫眉的材質(zhì),就是畫眉的樣式也有許多種,從隋煬帝喜歡的長娥眉,到唐朝盛行的娥翅眉,再到小山眉、拂煙眉、垂珠眉等,形態(tài)各異的眉型時時透露著時人審美的變化。
關(guān)于眉,我最喜歡的還是和眉有關(guān)的一段深情。那個男子名張敞,據(jù)說他畫的眉嫵媚,他的一生只為一人畫眉,那就是他的妻。即便是因為為妻畫眉而遭人彈劾,他卻依然故我的在每日早朝前為妻子畫出最嫵媚的眉型,只因妻子幼年時受傷,致使眉角有一小點缺損。他每日把愛意一筆筆畫在了妻的眉間也落在了妻的心上。
因為他,我想每個畫眉的女子,都會有一個心愿,不是悅君顏色好,而是愿得一雙畫眉手,把時光一筆筆畫出山水的長遠。
呵手試梅妝
梅花綻于佳人額,源自一場美麗的意外。據(jù)載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臥于含章殿時,一朵梅花因風(fēng)而落,恰好貼在了公主的額頭,拂之不去。為此皇后把公主留在身邊觀察了很久,一直等到三日后,梅花才被洗去,而公主的額頭上則留下了一個美麗的梅花圖案。
宮中的女子歆羨公主額頭梅花印記的美好曼妙,于是紛紛效仿。等到梅花謝卻之后,宮人就用薄薄的金箔剪成花瓣貼于額頭,從此梅花妝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是歐陽修筆下的佳人,“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是汪藻舟行汴中的驚艷邂逅。開在冬日的梅,逸韻高標(biāo),而開在女子額頭的梅,則婉媚流麗,美艷不可方物。
愛美之心總能將美好無限延伸下去,之后,梅花妝就不單單只有梅花,而衍生出了許多的圖案,這些圖案不僅有花卉還有蝴蝶小魚之類的小動物。所用的材質(zhì)也越來越豐富,玉片、紙片、魚腮骨尚不足奇,最奇特的是唐時宮人以蜻蜓翅膀描金,貼于額頭。時光里那些運巧思于妝容的女子漸漸將最初一朵梅花,繽紛成了五彩斑斕的花鈿。
額首貼花鈿,那花鈿就如一個詞牌,款款站立于宋詞之巔。
鉛華淡淡妝成
一直很喜歡司馬光的《西江月》:“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泵棵孔x到這句,就會不自覺想起倉央嘉措的“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這世間就是有那么一種邂逅叫做有緣無分。
這位令司馬光念念不忘的女子,是他在一次歡宴上邂逅的舞女,他寫此女子之美,只用素凈的筆墨寫了“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卻仿佛讓人看到了一位膚白發(fā)烏的清雅女子舞在春風(fēng)里,自成了一道風(fēng)景。
詞中的鉛華就是古代女子所搽的粉,據(jù)考證粉最早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人們以米粉碾碎制成,《齊民要素》里記載,原始的制粉方法就是以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再將沉淀出的“粉英”暴曬成粉末即可。
此法因為簡便價廉流行了很多年,之后漸漸被質(zhì)地更細膩、方便保存的鉛粉代替,鉛粉因為是化鉛而成,所以也稱為“鉛華”,也就是詞中鉛華淡淡妝成的由來。
粉最初以米而成,但是后來出現(xiàn)的以白色茉莉花仁提煉的“珍珠粉”,以玉簪花加胡粉提煉的“玉簪粉”,以滑石研磨的“石粉”和珍珠制成的“珠粉”等各式各樣的粉都與米再不相關(guān),只留下了米分而成的粉字予人念想。
輕手約花黃
小時候背《木蘭辭》,只記得其中最柔美的一句便是:“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蹦菚r候尚不知花黃為何物,只覺得女子臨窗梳妝那姿態(tài)真是如詩如畫的美好。
及長之后讀了費昶的詩“留心散廣黛,輕手約花黃”才知道,花黃原來也是古代女子的一種妝容。
花黃也稱額黃、約黃、鴨黃等,大約也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和當(dāng)時佛教廣泛傳播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可能是當(dāng)時的人們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了啟發(fā),才有了這種妝容?;S就是將金黃色的紙剪出各式圖案貼在額頭,或是將額頭涂成金黃色。
據(jù)張蕓叟的《使遼錄》中記載額黃還曾發(fā)展為黃金涂面的佛妝,許是這個妝容過于鋪張浪費的緣故,只是曇花一現(xiàn)并沒有在漢地流行開來。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
魏晉時期的《定情詩》里,女子送心儀男子定情信物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纏臂金。許是因為纏臂金的貴重和貼身吧,傾心愛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愿意將自己最美最好最珍惜的東西贈與他。
以金銀鍛打成細條狀,盤繞成螺旋圓圈戴在女子手臂的飾物就是纏臂金,也名臂釧。纏臂金的圈數(shù)并不固定,完全按個人的喜好,那些環(huán)繞臂間的圈圈圓圓就像一個個心愿,一個個圓滿,將女兒家的心事綰在心間,在見到適我愿的人時,才能何以致拳拳。
耳著明月鐺
愛美是天性,人們總喜歡用大自然最美的饋贈裝飾自己,比如玉石、金銀、牙骨、水晶、琉璃等。耳鐺出現(xiàn)的很早,自原始社會就有,《釋名》里是這樣解釋耳鐺的:“穿耳施珠者曰鐺?!币惨虼?,我們讀詩詞里描寫的耳鐺時,總是以珠喻之。就如杜篤的“窈窕淑女美勝艷,妃戴翡翠珥明珠”,《定情詩》里的“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
琉璃就是古法提煉的玻璃,因為琉璃的通透潤澤和色彩豐富,古人也稱為“五彩石”,因為琉璃煉制不易,在當(dāng)時的價格很昂貴,甚至超過了玉石的價格。
兩漢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以琉璃制成的耳鐺,這種琉璃制成的耳鐺被稱作“明月鐺”,《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艷歌行有女篇》也寫過:“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鐺。”一副小小的耳鐺千百年來,瑩潤了多少佳人的面龐,瀲滟了多少才子的詩行。
勝里金花巧耐寒
小時候?qū)W工筆畫,很早就畫過戴勝鳥,最喜歡的也是它如鳳冠一樣高高擎起的冠羽,只是那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它的名字為什么會是戴勝。后來喜歡上了收藏才知道,它的名字寓意是頭戴華勝的鳥,也就是說戴勝的名字緣起于名為“華勝”的首飾。
華勝聽名字也能想象出,當(dāng)是一種華美繁復(fù)的首飾?!夺屆め屖罪棥防锝忉專A勝之華,象征著草木之華,所以華勝也自然就是一種花型的首飾。
古代仕女高高挽起的發(fā)髻之上,插著一朵玉質(zhì)包金的不凋之花華勝,想想就覺得那份美麗里透著無限的高貴風(fēng)雅。
發(fā)間梳,掌中情
許多東西都是新的好,卻也總有些物品例外,比如梳篦。用過的舊梳篦,因為有過發(fā)絲的滋養(yǎng),木齒之間平滑而細膩,一遍遍的梳下來每一下都帶著不浮不躁的妥帖柔順。
梳篦之于女子既是生活必備品,也是裝飾品,可以說是隨身不離?;蛟S正是如此,很多的女子都對梳子抱有過許多美好的念想,或是希望擁有一把刻著自己名字的梳子,或是希望有心儀的男子贈送一把梳子,又或者能有那么一個肯為自己日日梳發(fā)的男子共度一生。梳子在她們的眼中是最溫柔的呵護,也是最體貼的眷戀。
齒疏者為梳,齒密者為篦,只是一點點的區(qū)別,卻兼具了不同的功能,梳為理發(fā),篦則為除垢。又因有裝飾于發(fā)間的插梳,所以梳子的材質(zhì)之豐富,從金銀牙角到玉石木竹幾乎無所不包,也不僅是材質(zhì),工藝也一樣異彩紛呈,可累絲,可點翠,可雕刻,可鑲嵌等等。
千載之下,梳篦如此精致,如此繁盛,是因為發(fā)間梳是一個女子的掌中情,懂得的人,且共梳相思,青絲至白首。
同心結(jié)玉環(huán)
看仕女圖時常常會為古代女子美麗的衣飾迷惑,那層層疊疊的華衫襦裙雖然繁瑣,卻美好得令人神往。而發(fā)間手腕無處不在的飾品更是處處流露出畫中人的閑適與安逸。
圖中仕女腰間和裙裾的絲絳往往是畫家筆下最靈動飄逸的線條。那些斜曳的絲絳中部通常會綰就一個盤長結(jié)或是藻井結(jié),也或許是蕭衍筆下的同心結(jié),結(jié)下必有一枚婉麗圓潤的玉環(huán)綬。玉飾安寧靜好,絲絳則隨風(fēng)飄搖,這一動一靜的組合,是如此和諧完美。
起初以為那是安于慢生活的古人對于飾物的追求無處不在,后來才知道,那些佩戴在身上的玉環(huán)綬并不單單只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在起風(fēng)時壓住飄飛的裙裾以免佳人失了儀態(tài)。
知道了玉環(huán)綬的功能再去看仕女圖時就有了別樣的感觸,原來那些仕女的美麗并不只在于表象的紛繁美好,也在于處處時時的儀態(tài)端方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