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男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則模仿這個形象來創(chuàng)造自己?!痹诠糯膶徝览砟钪?,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審美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據主要位置,即使“女為悅己者容”,也是為了男性。但女性審美文化,又是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還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講起審美,就不能不提《詩經》。男性主導審美,在《詩經》時代對女性的束縛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遠沒有后代嚴重。禮教的相對松弛,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使《詩經》時代的女性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美。在《國風·關雎》中開篇明義地提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榜厚弧币辉~,美心為窈,美狀為窕,古人兼指內心與外貌兩方面而言?!暗旅馈迸c“形美”是當時人評價女性需兼顧的兩個方面。德行之美在其善,這與多數朝代并無區(qū)別,但是在形美之上,卻有不同。周朝對女性形體美的關注以高大、豐碩為美。程俊英先生指出:“ 古代不論男女,皆以高大修長為美。”《衛(wèi)風·碩人》中描寫貴族美人莊姜,首章起句便是“碩人其碩”,末章起句仍贊嘆的是“碩人敖敖”,就連莊美的陪嫁姑娘也是“庶姜孽孽”。這里“碩”“敖敖”“孽孽”都是身材高大的樣子。以高大豐碩為美,原因有二,一則與遠古生殖崇拜的遺風有關。認為女性巨大、厚實的身體旺盛生育力的象征,關注的是女性強大的創(chuàng)造生命的內在力量。二則也與當時極為低下社會生產條件有關,人人都需直接從事社會勞動或家庭勞動,就需要不僅男子而且女子也應該有健康的體魄。盡管此時,社會提倡女性以“柔”為美,但這種柔美在周代還主要指的是女性貞順的品德,而非體質上“弱”。
柔弱之美
在后來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及先秦的變化,體質上的“弱”逐漸占了上風,發(fā)生在漢文化之中。劉邦是楚人,所以漢代對楚代的文化與審美繼承比較多。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劉邦愛楚歌楚舞。劉邦所作楚歌《大風歌》《鴻鵠歌》皆氣度不凡,流傳至今。他常與寵姬戚夫人以楚歌、楚舞自娛或排解郁悶。對女性,楚人的審美標準與中國父系氏族時期對女性高挑、苗條、細腰的“葫蘆”體態(tài)的審美標準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具體而言,就是“豐肉微骨”“小腰秀頸”。文字上來看,楚詞與漢賦中描寫,如傅毅在《舞賦》中對“鄭衛(wèi)之樂”中鄭女的描寫:“綽約閑靡,機迅體輕”“體如游龍,袖如素蟲兒”;如曹植在《洛神賦》中對神女宓妃的描寫:“翩若驚鵠,婉如游龍”;又如張衡《舞賦》中的“搦纖腰而互折”“裾似飛燕,袖如回雪”。這些所描寫何其相似,通脫、輕曼、窈窕、纖細、飄逸、如仙似風。
先秦和漢代的文物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而又直觀的形象依據。出土的楚漢兩代的玉舞人細腰長裙、長袖而舞、飄飄欲仙的造型如出一轍;出土的漢代河南畫像磚石中的長袖舞女腰細如線、仙姿飄忽,其畫像雖帶有夸張的成分,但恰好讓人聯想到戰(zhàn)國時流行于楚國的民諺: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對這一句最好的詮釋就是趙飛燕的故事吧,出身低微而又身懷高超舞技的趙飛燕,《漢書》載:“趙后腰骨尤纖細,善齲步行,若人手執(zhí)花枝顫顫然,他人莫能學也。”在那時的審美情況下,趙飛燕正好具備了這一至美的形體特征,腰肢纖細、體態(tài)輕盈,因此也很自然的被漢成帝所寵愛,而漢成帝對趙飛燕的個人審美趣味已經上升到共通性的趣味體驗,個人趣味已經上升到社會趣味,已經具有了廣泛認同性的審美判斷,因而,趙飛燕的纖細、輕盈的體態(tài)之美也就不再僅僅是她個人的體態(tài)之美,而是已具備了代表當時整個社會審美時尚的社會功能。因此,趙飛燕成為當時朝野貴賤女性審美時尚的標準和代表而備受仰慕和推崇也就順理成章了。同樣也是后世的人們以她的個人體態(tài)特征代表整個漢代的女性形體審美特征,以她的名字和體態(tài)特征——“燕瘦”指代漢代女性審美文化特征的原因。
飄逸之美
漢朝的安穩(wěn)讓一種審美獨行天下,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最為混亂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卻是極其自由解放、最熱情、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這也是中國古代審美變化的折點之一。隨著兩漢經學崩潰,人們個性得到解放,佛教開始盛行,自然飄逸的美盛行一時。女性之美開始獲得了獨立的價值,得到欣賞和珍視。荀粲曾說“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對女性美的評判標準也開始趨于外在的個性和精致。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女性開始走向對于美的自覺的追求。這一時期的女子,大多穿著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帶來裝飾,當時還流行在頭上插戴花釵和“步搖”,這樣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環(huán)佩叮當,突出了女性的溫婉嫵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個性美、自然美成為當時的審美標準。
華貴之美
如果說吃胖是自然之事的話,那唐朝審美大概也是崇尚了個性美、自然美。由于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應地呈現出了雍榮華貴的景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寬額圓臉、有著豐腴肉感、雍容高貴的身形、加上高聳的發(fā)髻,飄揚的披帛,顯得華麗大方,充分體現了“盛唐氣象”。
她們的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服裝在延續(xù)了南北朝時代的飄逸感的同時更增添了華麗之美。女性著裝之暴露,在中國古代可謂空前絕后。服裝顏色鮮艷、色彩豐富、款式多樣,唐代女性上身著襖衫,下身穿長裙,面料以紗為主,輕、薄、透,流行帶刺繡的服裝,喜歡鮮艷的長裙、紅裙,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血色羅裙翻酒污”的詩句。唐代女性盛行披帛(披在肩背上的類似絲巾的薄紗,始于秦漢,盛于唐代,極具裝飾性)、縵衫(多見于女子樂舞時罩在上裝外面的小衫,造型見于供養(yǎng)仕女像)。唐代女子可以像男人一樣狩獵春游,為了便于出游,唐代女性喜歡男子裝束,女扮男裝,并喜穿胡服,出土的唐三彩和繪畫作品中就有很多女子騎馬的形象,這在其他朝代不多見。
唐代女子對于化妝極其講究,那時流行畫濃暈蛾翅眉,高而上揚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風韻。初唐時期最盛行的是在額間點上一個紅色或黃色的“花子”以做裝飾,“花子”形狀各異,以葉子或花朵形狀為主。到了晚唐、五代時期,女人更是把各種花、鳥畫在臉上或者畫在紙和絹上貼在面部,以示美麗。
纖瘦之美
唐代多以豐滿肥腴為美,宋代則恰恰相反。宋人崇尚純樸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了清雅、內斂。女性美大致以觀音菩薩的本貌作為標準,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多尚瘦削,雖有超逸之氣,難免雕琢拘束。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崇尚瘦削,與當時社會心理的變化有關。作為社會強勢群體的文人仕宦,養(yǎng)尊處優(yōu),不再尚武,體質下降,喜歡柔弱、纖巧的女子,從而也改變了女性的審美觀。嬌小瘦弱被視為美,身材高大的女子常常遭到譏訕。傳說,有一次蘇軾到一富豪家飲酒。主人有一舞妓,容貌尚可,但身材高大。主人向蘇軾要求為該舞妓作詩。蘇軾戲作四句:“舞袖翩躚,影搖千尺龍蛇動,歌喉宛轉,聲撼半天風雨寒?!本降媚俏杓藵M臉羞紅,怏怏離去。
宋詞中所描寫的女子形象也是以纖弱為美,如晏幾道的《鷓鴣天》:“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圓雙蕊髻中開?!鼻赜^的《滿江紅》:“絕塵標致,傾城顏色,翠綰垂螺雙髻小,柳柔花媚嬌無力。”《生查子》:“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钡缺憩F女子纖柔瘦弱之美。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迸c“愁”結緣,閨怨、憂愁的貴族婦女似乎有無限愁??梢?,宋詞中的美女形象都是嬌小瘦弱、楊柳細腰、慵懶無力、哀怨愁閑。這就是宋代人欣賞的女性美態(tài)。女性的心靈和外貌,都染上時代病態(tài)的憂郁癥。
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種叫“花冠”的裝飾品,這種花冠制作精細考究,為這一時代的女性增添了嫵媚的氣質。宋朝女性使用的妝粉已制成粉塊,每塊直徑3厘米左右,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個粉塊的表面,還壓印著凹凸的梅花、蘭花及荷花圖案。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中國的社會并不是由漢人統(tǒng)治,但外族也沒有對漢民族在審美以及尚美方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嫵媚之美
明代時候中國已經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的審美情趣開始發(fā)生了變化,但對于女性美的標準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是,社會對于女性的束縛有增無減,表現在女性的發(fā)飾、服飾等方面。明朝女性的發(fā)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緊,沒有什么個性可言,可謂將女性之美裹了個嚴嚴實實。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漸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時,含蓄內斂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礎。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也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tài),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透過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zhèn)涞膶徝罉藴省?/p>
后來的滿族入關,建立了清朝,又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時候開始。其實想來我們這個時代對于清朝的服飾裝扮大概是最熟悉的,因為從《還珠格格》開始,無數的清宮戲在上映播放。她們都穿著不分衣裳的長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旗袍”的前身。滿清的“旗袍”袖口平直較大、圓領、領頭較低、大襟、袍長掩足。較低的圓領后來漸漸加高,如果不用領頭的話,則在頸間圍上一條小領巾。滿族貴婦穿著袍裝十分貴氣,常常用繡飾團龍、團蟒,而且絲繡花紋。此外,袍裝的領口、衣袖、衣裾、衣襟都鑲滾華麗的裝飾,而且花邊發(fā)展的越來越繁復,以至有了“十八鑲”的繁飾。
滿族婦女除了在服飾上與漢族女子不同,在發(fā)飾和鞋子方面也有其特色。《舊京瑣一記》云:“旗下婦裝,梳發(fā)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裝則珠翠為飾,名曰錮子?!边@種兩把頭一般是姑娘或者已婚婦女所梳,因為是將頭發(fā)梳于頭頂,然后左右橫豎兩個平髻,像燕尾式的橫二角于腦后而所以也叫“一字頭”。之后這種發(fā)髻漸漸變?yōu)椤芭茦鞘健钡墓潭ㄑb飾,上面裝點有繁復的花飾。一般正前面鑲有大紅花,側面垂有流蘇,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即可,這就是滿清女子極為特色的“大拉翅”發(fā)式。
滿族婦女素有“金頭天足”的美譽,所以在足飾上也十分典型。鞋子底極高,四五寸之高,因其鞋底上寬下圓形似一花盆而俗稱“花盆底”。而且木制的鞋底中部被鑿成了馬蹄式,踩踏地面時印痕像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幫往往鑲有彩邊圖案或者串珠流蘇等飾物。一般少女成長至十三四歲才開始穿著,年老者僅穿平木制作的“平底”鞋。這種“花盆鞋”可以增加其身高以顯示修長,行走也平添搖曳婀娜之態(tài)。
幾番審美看下來,千年來的審美大概是,結實健康——細膩柔弱——自然飄逸——雍容華貴——纖瘦嫵媚,美人各有其美。中國古人在某一時期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也并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里的,因為我們的國力日盛,開放兼容,審美也在不斷的趨于多元,比如由大眼睛錐子臉的為美,向各具風格的美轉變,美人輩出,亦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