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曦
摘 要:《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作,文章名托山水記游,實重論道講學。文章因其即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而在中國古代山水游記中別具一格,故頗受大家推崇。文章第三段說理部分邏輯貌似繁復紊亂,其實內(nèi)有玄機,揭開謎底的關(guān)鍵就在于對一個“怠”字的多元理解。
關(guān)鍵詞: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怠;深思慎取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散文名作,文章名托山水記游,實重論道講學。文章因其“即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而在山水游記中別具一格,故頗受大家推崇。文章第三自然段說理部分邏輯貌似繁復紊亂,其實內(nèi)有玄機。
一、“怠”為“懈”為“倦”?二者可兼矣!
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敘說作者與友人暢游褒禪山始末,為下文奠定議論說理基礎(chǔ)。第三段則集中筆墨展開分析,闡述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體會,提出了“想要探求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極夫游之樂,就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必要條件。”該部分內(nèi)容原文如下: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這一段在人教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的課后練習中要求背誦,但在背誦過程中學生紛紛反映本段邏輯蕪雜、語句拗口。筆者仔細審讀,發(fā)現(xiàn)這部分內(nèi)容并不單純是按照“志”“力”“物”三個要素展開論述的,作者在對“志”與“力”,“力”與“物”的闡述中間還分別插入了“不隨以止也”和“而又不隨以怠”兩個句子?!安浑S以止也”強調(diào)的是毅力的重要性,“不隨以怠”的“怠”字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出現(xiàn)過:“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教科書下注釋為“懈怠”,根據(jù)這個解釋,“不隨以怠”強調(diào)的應該是要振作精神(即有“志”)。疑問也就此呈現(xiàn):在“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之后強調(diào)“毅力與堅持”尚情有可原,因為“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不隨以止”和“立志”可以達成統(tǒng)一。但在“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之后再強調(diào)“振作精神之志”豈非畫蛇添足?而且在邏輯上,“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一句的內(nèi)部關(guān)系混雜不清,后面再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無怪乎學生暈頭轉(zhuǎn)向了。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名動古今,怎么可能會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中犯這么嚴重的邏輯錯誤?
筆者帶著疑問追根溯源,在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上找到了答案?!豆糯鷿h語詞典》對“怠”一詞的解釋有兩個義項:1.懈怠,懶惰;2.疲倦。[1]義項2后引用了兩個例句,第二個例句恰恰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暗 弊g為“懈怠”,帶有主觀故意成分,含消極貶義。但如果譯為“疲倦”則是一種客觀實際,就游山探險而言“疲倦”完全可以理解為“力”之“不足”。這樣一來,疑問似乎已解,但新的疑問又生:既然“怠”是“疲倦”之義,對應“力”,為何王安石原文卻是“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有志”豈非又是多此一舉?筆者繼續(xù)查詢《辭源》,《辭源》對“怠”的解釋仍然是“懈怠”和“疲倦”兩個義項[2]。但和《古代漢語詞典》不同的是,第二個義項例句沒有選用《游褒禪山記》中“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一句。我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怠”在此不僅僅是“懈怠”之意,也不僅僅是“疲倦”之意,而是兩種意思兼而有之,如此,一個簡簡單單的“怠”字得盡“志”“力”二字之風流!這也許恰恰就是作者的本意,因而才在文中稱“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如果真如筆者所揣,那么,王文荊公的遣詞之細微精準,匠心之獨運,真可謂是言簡義豐,令人五體投地了。
梳理后,本部分內(nèi)部邏輯關(guān)系如下:
1.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強調(diào)“志”)
2.有志矣,不隨以止也,(“志”與“不隨以止也”為因果關(guān)系)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在“志”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力”)
3.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志與力”與“不隨以怠”為因果關(guān)系)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在“志”與“力”基礎(chǔ)上補充強調(diào)“物”)
這樣一來,全段層次呈“總——分——總”結(jié)構(gòu),由一句“于是余有嘆焉”引發(fā)感想和體會。先托古人有所得是因為堅持對自然進行探求和思索,然后從“志、力、物”三個方面層層遞進、分別闡述有所得之必要條件。最后從正、反兩個方面指出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志”之有無產(chǎn)生的影響收束全段,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二、文如其人乎?文不必如其人!
文章第四段根據(jù)第一自然段褒禪山別稱華山得名之考據(jù),得出“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結(jié)論。但我們通過知人論世,聯(lián)系作者與時代背景知道:王安石變法,其鼎故革新之“志”不可謂不堅?!端问贰ね醢彩袀鳌分杏涊d了他著名的變法“三不足”論斷: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種信念既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變法的思想武器。此外,王安石也不缺乏變法所需要的“力”與“物”,王安石的政務(wù)能力毋庸置疑,更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是,王安石變法卻以失敗而告終。
今天我們仔細分析變法的失敗,除了因為觸動了北宋大地主的根本利益而遭致當時權(quán)貴們的激烈反對之外,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自身缺乏在《游褒禪山記》中所說的“深思而慎取”的精神,也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邵氏聞見后錄》中曾記載:宰相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獻媚說:“把梁山泊里的水抽干,用來種田,其利大矣?!蓖醢彩χf:“真聰明,問題是梁山泊里的水放哪里去好呢?”在座的劉貢公打趣說:“在水泊梁山的旁邊,重新開鑿一個八百里水泊,不就容下了嗎?”王安石聽了,笑得前仰后合。
孔子云:“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卑薰僖笆冯m不足為據(jù),但王安石變法,諸多新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簡單化和實際執(zhí)行中的不良運作,確實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青苗法,本意是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貸對農(nóng)民的盤剝,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因強制農(nóng)民借貸,利息偏高,農(nóng)民負擔依然沉重。這沒經(jīng)過“深思而慎取”就倉促推行的新法均有不切實際之處,結(jié)果本欲救民,反而害民。
王文公變法雖敗,但瑕不掩瑜,“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3]盛名之下,庶幾無虛!
參考文獻:
[1]陳復華.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281.
[2]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辭源[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603.
[3]袁行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
作者簡介:梁 曦(1980— ),男,湖南省澧縣第一中學中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