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朝鮮300毫米新型遠程火箭炮絕對是朝鮮半島武器裝備話題中的熱點話題。該型火箭炮在過去兩年間進行的多次發(fā)射試驗都引來了美韓等國的高度關注,加上韓美媒體的熱炒,這款被西方世界命名為KN-09的神秘多管火箭炮成了大家熱議的對象。2016年3月4日,朝鮮官方媒體報道公開了朝鮮最高領導人現場指導了新型大口徑火箭炮試射的照片。與2015年閱兵式上的火箭炮相比,此次公開的300毫米新型遠程火箭炮與去年閱兵式上的有所不同,采用了箱式定向器發(fā)射裝置替換了管束式定向器發(fā)射裝置。那么,朝鮮為何研制KN-09多管火箭炮?其性能又是如何?
朝鮮為何大力發(fā)展遠程火箭炮
一般來說,某種武器是在一國軍事戰(zhàn)略指導下發(fā)展的,而軍事戰(zhàn)略又是一國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認識一個國家積極且持續(xù)發(fā)展某種武器,首先從該國國家戰(zhàn)略著手進行探討,這樣有助于更好地認識這種武器。綜觀朝鮮多管火箭炮的發(fā)展歷史,遠程多管火箭炮是朝鮮火箭炮家族中最為重視的武器平臺。以獲得“蛙”-7遠程戰(zhàn)術火箭武器系統(tǒng)為開端,朝鮮拉開了裝備遠程火箭武器系統(tǒng)(包括遠程多管火箭炮和類似于“蛙”-7那樣的特殊戰(zhàn)術火箭武器系統(tǒng))的序幕。
朝鮮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遠程多管火箭炮,最先研制成功的M-1985遠程多管火箭炮在80代初裝備部隊。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M-1985遠程多管火箭炮的機動性、火力投射密度和射程等戰(zhàn)技指標,朝鮮又在其基礎上研制M-1991、M-1991改進型等多管遠程火箭炮。現在,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KN-09式300毫米新型多管火箭炮也已經加入了現役,進一步增強了人民軍炮兵部隊的遠程打擊能力。
朝鮮半島獨特的地緣價值是地理和歷史互動的結果。從地理上看,朝鮮半島地處美國、日本、俄羅斯和中國四個大國的交叉點,是四個大國的利益交叉點和利益博弈核心區(qū),這也導致其在歷史和現實中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冷戰(zhàn)的開始讓地緣價值極其重要的朝鮮半島成了東西方陣營角逐的舞臺,最終經過熱戰(zhàn)和冷戰(zhàn)形成了現在南北方對峙的局面。朝鮮作為半島上的國家之一,勢必無法免于大國角逐的影響。朝鮮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戰(zhàn)略選擇是利用大國矛盾,維持國家的獨立發(fā)展。國家獨立是國家戰(zhàn)略選擇的優(yōu)先目標,其戰(zhàn)略主要體現在:軍事優(yōu)先、經濟發(fā)展優(yōu)先和文化獨立。由于朝鮮和韓國處于長期的軍事政治對抗之中,加上地處大國政治漩渦中心,保持一支強大武裝力量是國家獨立和占據對峙上風的必備基礎。
朝鮮國土面積約為123萬平方千米,占朝鮮半島面積的55%,縱深淺,戰(zhàn)略回旋余地非常小,加上朝鮮經濟實力較韓國處于下風,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戰(zhàn)爭。朝鮮認為,無論是在戰(zhàn)時維護國家獨立,還是在平時對峙想要占據上風,在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國情下必須奉行“短期速戰(zhàn)速決”的軍事戰(zhàn)略,以奇襲攻擊和前后方同時發(fā)動攻擊相結合的方式,在戰(zhàn)爭一開始就造成對方的恐慌,以此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同時,以主戰(zhàn)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組成的機械化部隊高速突進,在美軍增援和確立橋頭堡之前席卷整個韓國。這種速戰(zhàn)速決的思想對朝鮮軍隊的火力支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空軍裝備發(fā)展滯后的情況下,朝鮮陸軍的火力支援主要依靠炮兵。要在戰(zhàn)爭一開始就造成對方的恐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短時間內向對手投射密集的火力。試想一下,如果在一定戰(zhàn)場范圍內,數以萬計的火炮同時對敵方一定縱深內目標進行火力射擊,密密麻麻的炮彈幾乎同時爆炸的場面不但會毀傷大量地面目標,而且會給敵方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懼。眾所周知,身管火炮尤其是牽引式身管火炮射速較慢。在現代戰(zhàn)爭條件下,身管火炮進行一定時間持續(xù)射擊之后必須轉移陣地,否則很快會被敵方反制火力所摧毀。因此對于朝鮮而言,無法一次性投射大量彈藥的身管火炮,在吸引力上是無法和火力猛烈的多管火箭炮相媲美的。
多管火箭炮對朝鮮的吸引力除了可在短時間內一次性投射大量火力這一特點外,射程增加的技術便捷性對朝鮮而言有更大的吸引力。多管火箭炮更大的射程意味著朝鮮在三八線己方一側打擊到韓國縱深目標,并且由于韓國首都偶爾離三八線不遠,大量射程覆蓋首爾的遠程多管火箭炮還能成為一種有戰(zhàn)略威懾意義的力量。美國《外交政策》曾刊文稱,朝鮮裝備了大量遠程火炮。如果戰(zhàn)爭爆發(fā),朝鮮遠程火炮在幾小時之內就可以將韓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首爾打回上世紀80年代,并且潛在傷亡人數至少在20萬以上。因此,朝鮮遠程火箭炮已經不單單是戰(zhàn)術武器了,其潛在戰(zhàn)略意義不容忽視。
多管火箭炮射程增加技術便捷性是相對于身管火炮來說的。身管火炮要提高射程采用的技術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增大初速;二是外彈道加速;三是改進彈型。增大初速的辦法主要是加長炮管、增大藥室,這樣炮彈在炮管的加速的時間就更長,射程便可以增加。采用這種辦法確實可以提高火炮的射程,但是對炮管制造材料和工藝要求非常高,并且隨著射程的增加,火炮的尺寸和重量也會不斷增大,這顯然無法滿足朝鮮的要求。
外彈道加速和改進彈型也是增加火炮射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這對提高火炮射程還是比較有限的,尤其是很難研制出射程超過60千米且機動性又能夠滿足朝鮮陸軍要求的火炮。相對于身管火炮,多管火箭炮增加射程的技術要簡便的多,即增加火箭彈的口徑和長度,進而增加火箭彈推進劑的攜帶量,射程也就增加了。多管火箭炮射程增加給整個火炮系統(tǒng)帶來最大的影響主要是定向器數量相對減少,定向器長度也相應增加,對定向器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比身管火炮增加射程低得多??偠灾r基于對火力密度和遠程打擊的需求,其在研制遠程火炮方面主要將精力集中于遠程多管火箭炮,并且隨著對手反制武器的發(fā)展進而研制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遠程多管火箭炮。
朝鮮研制KN-09多管火箭炮的背景
武器發(fā)展有矛必有盾,這就是武器發(fā)展的對抗性規(guī)律。朝鮮大力發(fā)展遠程多管火箭炮給韓國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威脅。為了盡量降低朝鮮遠程多管火箭炮帶來的威脅,韓國在武器裝備發(fā)展方面也進行了針對性研制和部署,主要體現在研制和部署被稱為“殺傷鏈”的察-打一體系統(tǒng)。從南北軍事力量對比來看,雖然韓國在常規(guī)武器質量方面占據優(yōu)勢,但朝鮮在常規(guī)彈道導彈、火箭炮等所謂“不對稱戰(zhàn)力”方面占據明顯優(yōu)勢。為了應對朝鮮的“不對稱戰(zhàn)力”,韓國進入新世紀后開始研制“殺傷鏈”系統(tǒng)。“殺傷鏈”(Kill Chain)是一種用于攻擊重要目標(位置不斷變化的時間敏感目標)的火力打擊系統(tǒng),通俗的表達就是打擊循環(huán)體系,即探測發(fā)現目標后,進行識別和跟蹤、做出決策,實施攻擊,最后對打擊結果進行評估的過程。根據韓國軍方的計劃,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殺傷鏈”的研制和部署工作。
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示意圖
美韓情報認為,冷戰(zhàn)結束后,朝鮮更加重視利用地形加固炮兵陣地,地下化、機動化和堅固化趨勢明顯。要在這種情況下先期壓制朝鮮遠程火炮陣地,必須對以往的打擊體系進行革新,通過集成信息化系統(tǒng)和新型彈藥等軟硬件設施,形成一個全新的時間敏感目標打擊體系。“殺傷鏈”要發(fā)揮作用首先必須得發(fā)現目標,這是打擊超限遠程火炮陣地的前提。根據韓國公布的相關信息,“殺傷鏈”系統(tǒng)的信息支援來源于天基的偵察衛(wèi)星和通信衛(wèi)星,空基的有人偵察機、無人偵察機和預警機等。這些偵察平臺一旦確定目標之后將信息傳給指揮部和執(zhí)行任務的戰(zhàn)機(有人駕駛戰(zhàn)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在較短的時間內發(fā)動攻擊。為了提高對地下和地上加固陣地的打擊能力,近年來,韓國還大量引進了具備鉆地能力的精確制導彈藥。
完成打擊任務后,偵察平臺還會對打擊效果進行評估,若未達到預期的毀傷效果,將進行補充打擊。韓國國防部表示,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設計思路來源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常規(guī)彈道導彈“殺傷鏈”系統(tǒng),其主要針對目標是朝鮮的彈道導彈,但朝鮮遠程火炮也會納入“殺傷鏈”系統(tǒng)的打擊范圍?!皻湣苯ǔ珊?,韓國將可以在探測到目標后30分鐘內對朝鮮的導彈先發(fā)制人打擊。韓國型“殺傷鏈”系統(tǒng)需具備1分鐘內探測到威脅存在;1分鐘內,對威脅進行識別和跟蹤;綜合各種信息,3分鐘內下達打擊命令;25分鐘內,完成對目標的攻擊任務。綜上所述,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構建的背后是運用信息化成果對三軍進行一體化整合的初步措施,一旦建成,韓國軍隊的作戰(zhàn)效能將大幅躍升,同時將給朝鮮遠程火炮構成很大的威脅。
韓國正在構建的“殺傷鏈”系統(tǒng)對朝鮮遠程火箭炮的威脅不言而喻。如何應對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對朝鮮遠程火炮(包括遠程火箭炮和遠程自行火炮)的獵殺,關系到其手中屈指可數的王牌作戰(zhàn)力量的威懾效能,可以說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核武器、彈道導彈、遠程火炮和特種部隊是朝鮮最具威力的王牌作戰(zhàn)力量。從KN-09遠程多管火箭炮的發(fā)展可以看出,朝鮮應對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的主要思路是增大多管火箭炮的射程、增強精確打擊能力和機動性。增大火箭炮的射程意味著朝鮮可以在離三八線更遠的己方縱深地帶部署多管火箭炮,這樣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就要深入朝鮮腹地才能更好地獵殺KN-09。對于“殺傷鏈”系統(tǒng)的偵察平臺和打擊平臺而言(天基平臺實時偵察能力有限,空基平臺才是發(fā)動攻擊前的主力偵察平臺),在朝鮮領空滯留越長的時間,其危險性也會隨之增大,執(zhí)行任務的成功率也會降低,反過來講,KN-09的生存能力將提高。
增大射程帶來的一個好處是多管火箭炮可以打擊韓國離三八線距離更遠的腹地目標,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駐韓美軍整體南遷弱化了朝鮮對其的威懾能力。KN-09射程在150千米以上,一部分南遷的駐韓美軍依然在其打擊范圍之內,仍可以將其納入“人質部隊”的范疇(以往靠近三八線部署的駐韓美軍不少在朝鮮遠程火炮的覆蓋范圍,被媒體戲稱為“人質部隊”)。相對于M-1985和M-1991等遠程多管火箭炮,KN-09可能配備了精確制導技術的火箭彈,精確打擊能力有較大程度的提高。由于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是一個以空軍裝備為主體的武器系統(tǒng),這決定了其對空軍基地的依賴程度是非常高的。KN-09射程和精確打擊能力提高意味著其可以對射程范圍內的空軍基地進行精確打擊,從源頭上弱化“殺傷鏈”系統(tǒng)作戰(zhàn)效能的發(fā)揮。
眾所周知,韓國6大空軍基地中的烏山空軍基地、華城空軍基地和水原空軍基地是離三八線較近的空軍基地,從KN-09的射程來看,這三基地已經被納入射程。若KN-09未來進一步增加射程,南方的群山空軍基地、大邱空軍基地和關州空軍基地也將被納入射程。韓國“殺傷鏈”系統(tǒng)主要打擊對象是朝鮮彈道導彈、遠程火炮等“時間敏感目標”,這意味著朝鮮遠程多管火箭炮和“殺傷鏈”系統(tǒng)的較量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與時間賽跑。對于朝鮮遠程多管火箭炮而言,以越快的速度進入陣地、完成射擊和撤離,意味著被“殺傷鏈”系統(tǒng)獵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KN-09多管火箭炮性能探析
根據韓方統(tǒng)計,朝鮮2014年已經實施了約17次導彈或火箭彈發(fā)射。其中,KN-09的試射次數達 6次,彈道導彈試射7次。KN-09是西方賦予朝鮮新型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代號,由于朝鮮在2015年10月10日閱兵之前從未向外界公開該型火箭炮的照片和名稱,外界此前對其也是停留于猜測層面。大多數西方媒體認為,KN-09技術源于俄羅斯或中國,因為中俄兩軍都裝備了300毫米多管火箭炮。慮到朝鮮和上述兩國非同一般的政治關系,其獲得這種火箭炮技術順理成章。至于性能,西方媒體(包括韓國媒體)當時有兩種觀點:一是KN-09其實就是中國PHL-03或俄羅斯“龍卷風”多管火箭炮的“山寨版”,采用8×8高機動輪式卡車,定向器數量為12個;另一種觀點是KN-09的定向器數量只有4個,總體設計類似于中國WS-1多管火箭炮。在射程方面的猜測比較一致,應在150~200千米之間。這是因為朝鮮KN-09的試射都在朝美的偵察監(jiān)視之下,對KN-09射程的情報掌握比較充分。
朝鮮最新型KN-09火箭炮
朝鮮近年來曾多次向外界公開進行了超精密武器系統(tǒng)的試射,根據其射程和精度,西方情報部門認為,朝鮮所稱的超精密武器系統(tǒng)就是KN-09。雖然朝鮮曾在2007年閱兵式上展出了KN-02近程彈道導彈,但根據超精密武器系統(tǒng)的試射時間,可以排除超精密武器系統(tǒng)是KN-02近程彈道導彈的可能性。在2015年10月10日閱兵式上,朝鮮人民軍火箭炮方隊中出現了一款從未露面的新型火箭炮,從定向器口徑和數量來看,這應該就是神秘的KN-09。從照片上看,KN-09采用了與M-1991多管火箭炮的羅馬尼亞DAC型6×6卡車底盤,每門火箭炮配備了8個定向器。從最新公開的300毫米火箭炮試射照片來看,最終型號與閱兵式展出的型號有所不同,最大變化就是采用當下流行的箱式定向器發(fā)射裝置,每門火箭炮配備了兩個箱式定向器發(fā)射裝置,每個發(fā)射箱內部又安裝了4個呈“田”字型布置的定向器。采用這種設計最大的好處是減少了火箭炮再裝填時間,并且發(fā)射箱彈藥儲存箱和運輸箱,降低成本和日常勤務工作。在本次試射現場,金正恩指示盡快部署300毫米火箭炮,這也證明去年閱兵式上展出的新型火箭炮沒有裝備部隊(或者只小批量裝備部隊),不是該火箭炮的最終狀態(tài)。
KN-09最令外界最關注的是其配備的火箭彈。朝鮮官方媒體近年多次提到了超精密化戰(zhàn)術火箭彈的試射消息,所謂超精密化火箭彈就是精確制導火箭彈,美韓情報部門也認為KN-09配備了精確制導火箭彈。遠程多管火箭炮制導化是當下遠程多管火箭炮重要的發(fā)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戰(zhàn)爭和滿足陸軍對精確制導彈藥日益旺盛的需求。朝鮮作為一直重視遠程多管火箭炮技術發(fā)展的國家,其自然不會忽視遠程多管火箭炮制導化的發(fā)展趨勢。KN-09是朝鮮目前研制的最新型遠程多管火箭炮,其配備制導火箭彈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此次試射照片的公開讓外界首次一睹了300毫米火箭炮彈藥的真容。
朝鮮300毫米火箭彈外形上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頭部安裝了幾片“小翅膀”,由此證明了這是一種精確制導火箭彈。從氣動布局上講,該火箭彈采用了鴨式氣動布局,彈頭上安裝了4片舵面,彈尾安裝了4片可折疊的卷弧式尾翼。鴨式氣動布局是當今遠程火箭彈常用的制導方式,其在射擊精度和技術難度及成本上取得較好的平衡。從公開的試射照片來看,300毫米新型火箭炮的打擊精度非常高,制導系統(tǒng)的末段修正功不可沒。
韓國各主要空軍基地的分布地圖,隨著朝鮮火箭炮射程的增加,不少空軍基地已經在火箭炮的射程覆蓋范圍之內
從目前成功運用于火箭彈的制導技術來看(慣性制導、衛(wèi)星制導和無線電指令制導、激光末制導等),由慣性制導(INS)和衛(wèi)星制導(GPS)組成的復合制導方式,以其技術簡單、精度優(yōu)秀和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成為運用最為廣泛的火箭彈制導技術。根據韓國情報部門公布的信息,KN-09的制導火箭彈采用了慣性制導(INS)和衛(wèi)星制導(GPS)組成的復合制導方式,慣性制導系統(tǒng)很可能由KN-2近程彈道導彈的慣性制導系統(tǒng)改進而來,衛(wèi)星制導則使用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tǒng)。眾所周知,目前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只有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和中國“北斗”二期都還在組網之中。由于人盡皆知的原因,朝鮮在如此重要的武器中應該不會采用美國GPS,使用俄羅斯“格洛納斯”的可能性最高。俄羅斯方面稱,民用版“格洛納斯”能夠提供10米以內的精度。因此,即使朝鮮遠程火箭彈配備民用版“格洛納斯”導航裝置,也可以獲得可觀的打擊精度。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衛(wèi)星制導和慣性導航的綜合,根據組合深度的不同可分為松散組合和緊密組合兩種方案。松散組合是一種低水平的組合,衛(wèi)星制導和慣性導航獨立工作,用衛(wèi)星制導輔助慣導。工作過程中用衛(wèi)星制導給出的位置和速度信息重調慣導,或者把慣導和衛(wèi)星制導的位置和速度信息進行加權平均。緊密組合是一種高水平的組合,衛(wèi)星制導和慣性導航互相輔助,具有更高的制導精度和可靠性。制導火箭彈在研制過程中一般會對價格格外關注,以免成為昂貴的導彈,因此簡易是研制制導火箭彈的一個準則。松散組合技術較為簡單,價格也相對低廉,不少制導火箭彈的衛(wèi)星制導和慣性導航都采用這種組合方式。因此,KN-09制導火箭彈也應該采用松散組合方式。
在火箭彈戰(zhàn)斗部類型方面,朝鮮媒體在報道中提到,試射通過碎片地雷彈、鉆地彈、散布彈的各種射擊方式證明,混合高能源物質而提高威力的火箭彈戰(zhàn)斗部的破壞殺傷力非常驚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戰(zhàn)斗部名稱,筆者認為應該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失誤。碎片地雷彈應該是高爆破片殺傷戰(zhàn)斗部,鉆地彈應該是具備一定鉆地打擊能力的戰(zhàn)斗部,散布彈應該是子母彈。其實,目前,世界上大口徑火箭炮的戰(zhàn)斗部無非就是高爆破片殺傷戰(zhàn)斗部、子母彈、溫壓戰(zhàn)斗部等。目前,世界上300毫米火箭彈的戰(zhàn)斗部都在100千克左右,朝鮮300毫米火箭彈戰(zhàn)斗部重量也應該在100千克左右。
綜上所述,KN-09是朝鮮火箭炮技術發(fā)展和軍事需求演變下的產物,具有濃厚的朝鮮武器風格。與當下主流遠程多管火箭炮相比,KN-09沒有采用流行的箱式定向器模塊化設計,定向器數量只有8根(主流的BM-30“龍卷風”、M270定向器數量均為12個),火力密度較低一些。因此,其整體性能和世界先進型號還有較大的差距,即使與老對手韓國的“天茂”新型火箭炮相比,其火力密度、通用性和戰(zhàn)場適應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可能只在射程和爆炸威力稍勝一籌。盡管KN-09無法進入世界先進遠程多管火箭炮的行列,但對于朝鮮來說,其還是一款不可多得的“殺手锏”武器。射程的增加意味著朝鮮多管火箭炮可以覆蓋更廣的范圍,打擊韓國境內縱深的目標,制導火箭彈的運用則增加了朝鮮陸軍的精確打擊手段,提高精確打擊能力。
結語
冷戰(zhàn)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在這段特殊的歷史中,人類上演了一場復雜、深遠和廣博的系統(tǒng)性對抗。朝鮮這塊飽經滄桑和外敵入侵的土地,在二戰(zhàn)后成為大國對抗的舞臺,一分為二的朝鮮民族從此走向了兵戎相見和爭鋒相對的對抗之路。KN-09是朝韓對抗的最好注腳之一,在它身上可以看到朝韓延續(xù)了60余年的冷戰(zhàn)對抗,并且這種對抗依然無法看到盡頭,這也許就是弱小民族無法決定民族命運的悲哀。
(編輯/弓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