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乾
[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并以獨特的方式上乘前代,下啟后世的史鑒之學,在傳承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對于民族氣節(jié)和國民性格的塑造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快歷史教學改革已成為大勢所趨之勢。
[關鍵詞]學科意識;課堂教學靈活性;教學反饋
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在“中國教育發(fā)展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這一關鍵節(jié)點,繼續(xù)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革新教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發(fā)展模式,著力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和崇高的價值情懷,無疑對于中國今后的教育改革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建立歷史學科意識
(一)歷史學科現(xiàn)狀
近年來,高考改革的呼聲日益加劇,卻依然沒有改變政史地尷尬的“副科”地位,單以高中文理分科來看,理多文少,而進入文科班學習的學生大多也是因為數理化成績不理想,真正喜歡文科的學生少之又少,而且如今的就業(yè)形勢是如此的嚴峻,這更讓許多家長和學生對文科產生了偏見,甚至有些學校也存在著輕文重理的現(xiàn)象,比如故意壓縮文科課時、在師資配備上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等等,再加上“歷史就是講故事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學習”之類的錯誤理念,這都讓歷史學科處在窘境之中。
(二)歷史學科意識的建立
歷史學科有它獨特于其它學科的優(yōu)勢,它以條理有序的時間為線索,將包羅萬象的的內容和體系龐雜的社會濃縮為箴言警句,它可長可短,可以以通史的方式出現(xiàn),也可以以斷代史的方式出現(xiàn);可以以一個朝代為專題,也可以就其政治、經濟或文化為一專題,所以,建立歷史學科意識,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喜歡上歷史的獨特之處,不僅是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是歷史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著重培養(yǎng)的能力。
(三)歷史學科的價值
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說過:歷史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民族特點以及歷代盛衰興亡之故的學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曾有言“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民之及物,為國家之要道”。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一書中講到:“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不僅可是增加我們的文化知識儲備,還可以讓我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注重歷史課堂教學的靈動性
(一)注重史料教學
1.以文證史,以史證文,增強課堂語言的生動性
在歷史課堂中,注入文學的因素,有利于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活躍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也有利于學生對于歷史形象思維的建立,更為重要的是,文學文本是作為史料來論證歷史史實的,這樣,歷史史實就不單只是作為獨立的理論性知識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了。《碩鼠》中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來揭露統(tǒng)治者對于人們的殘酷剝削;《七月》中敘述“農夫”在一年中的農業(yè)勞動來反映周代早期的農業(yè)生產情況;再如《生民》中“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向我們提供了母系氏族時期的蛛絲馬跡。
2.用數據說話,開展探究型教學
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進而在課堂上讓同學們以探究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剖析,在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超時空立體模式的建構
由于初、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的層次性不鮮明,知識的銜接不緊密,進而導致學生盡管學了三年的初中歷史,仍不能建立起一個體系明了的知識框架,再加上高中課程門類復雜,造成了一種通史不通,專題不精,對史實略知一二,卻又不詳盡的混亂狀態(tài)的記憶方式。要求教師在對通史講授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扎實的歷史框架,繼而以具體的歷史知識點補充其血肉,最后以專題的形式復習鞏固,從而做到歷史史實能夠和具體的時間、地點相對應,不至于脫節(jié)。
(三)多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新運用
1.影視劇的利用
最近幾年,在影視劇市場,掀起了一股穿越潮流和后宮爭斗之風,我們不能將其與歷史事實劃為等號,歷史是科學、嚴謹的,決不能馬虎行事,這些我們要與學生講明,千萬不能將影視作品與史實等同。但是,我們可以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入,從而引起學生想要了解更多的好奇心,增強其學習興趣。
2.PPT的使用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假如你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期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愛好,那你永遠也不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PPT目前已成為一種較為火熱和普遍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它以一種相對固定和鮮明的格式建立起一座以溝通教師講義和學生學習的橋梁。
三、加強歷史教學的反饋
(一)加強課堂反饋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主人翁意識的發(fā)揮。在課堂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探究、質疑、討論,進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發(fā)揮實證主義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作用,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不懂就問,讓老師教有所授,學生學有所得,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注重課后反饋的及時性
1.考試反饋
考試所體現(xiàn)的答題效率和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教師從宏觀角度把握教學重、難點,從而集中精力專攻某一知識點;有利于教師針對不同的同學以不同知識點的輔導,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查漏補缺,以彌補失分之處。
2.課后反饋
初、高中不同于大學的教學模式,也由于學生的身心年齡較小,教師對于學生的關心程度也比較高,所以,師生在很大程度上有更多的相處時間,這就為課下師生交流提供了條件。一般的課后師生相處模式,是學生有疑問主動問老師,可是,也有些較為靦腆的、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不敢向老師問問題,教師可主動詢問,在幫助學生解決知識問題的同時,也適當引導學生向著活潑開朗的方向發(fā)展。
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上系國家興亡,下關民生冷暖,所以要謹言慎行,使教育教學改革在穩(wěn)進中轉變發(fā)展模式,在穩(wěn)進中革新發(fā)展,從而達到教育育人,培養(yǎng)社會型人才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人民網 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長袁仁貴就“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答記者問.
[2]《漢字學簡論》,張桂光.
[3]《白壽彝文集》,第一版,第2頁.
[4]《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朱東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