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農民畫是在繼承中國民間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農民畫,它以濃郁的泥土芳香,純樸的時代氣息為特色。將鄉(xiāng)土藝術農民畫引入學校美術教育,是適合農村兒童的表現(xiàn)方法,既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又能對民間繪畫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從背景入門,熟悉蘆溪農民畫的發(fā)展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蘆溪農民畫已成為一門成熟的民間藝術,涌現(xiàn)了一大批知名的本土農民畫作家。近年來共參加國家級展出248幅,獲國家級獎30幅,國家級收藏59幅。其中,蘆溪縣李海平創(chuàng)作的《糍粑香萬家》、蘆溪鎮(zhèn)農民周炳濤創(chuàng)作的《豐收牛舞》兩幅作品代表江西入選了由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聯(lián)合舉辦的“世界情·中國夢——中國農民畫精品赴聯(lián)合國總部大展”,這也是中國農民畫首次在聯(lián)合國總部展出。
二、從欣賞入手,了解農民畫的內容和題材
了解農民畫的內容和題材,可以從熟悉的小動物開始,畫各種小動物。陳德鴻是著名的農民畫畫家,他畫的《雞——系列》栩栩如生,他筆下的每一只雞都有不同姿態(tài)。除了畫出雞千姿百態(tài)的神韻和造型,在他的眼里,雞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有著思想感情的符號。其實藝術是相通的,也許語言不同,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不同,造型不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畫中表達的情感,才是真正打動人的東西。
農村的景色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閃閃發(fā)光的稻田、房屋的旁邊綠油油的菜地、山腳下淺淺的小溪、房屋前后綴滿枝頭的朵朵粉紅的桃花、鄉(xiāng)村彎彎曲曲的小道、郁郁蔥蔥的樹林、密密麻麻的瓦房,這些都是農民畫畫家們最喜愛的題材。特別是與衡山、廬山并稱為江南三大名山之一的武功山蜿蜒聳立于縣內東南,素有“衡山廬尾武功中”之說。武功山以其奇松怪石、高山草甸、云海日出、飛瀑流泉、革命遺址、宗教勝跡而聞名,尤其是區(qū)內的高山草甸、紅巖谷瀑布群、金頂古祭壇群堪稱江南絕景,是一處新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人物的風土人情和勞動場景更是農民畫最常見的內容了。如表現(xiàn)熱烈氣氛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貼窗花》等,還有表現(xiàn)歡快節(jié)日的《過年樂》《劃龍舟》《舞龍》。
三、從比較深入,深刻分析農民畫的風格特點
用農村生活場景照片與農民畫創(chuàng)作作品進行對比欣賞。在造型上,重夸張,講變形,注重形體動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力。打破時空,任意安排,農民畫作者既不受眼睛所見事物限制,又不受繪畫上各種技法束縛,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的是滲透情感的生活感受,如畫中牛會出現(xiàn)八條腿、三張臉、無尾巴,房子可見四面墻,孕婦可以看到肚中嬰兒等,這一特點正好與兒童的心理特點不謀而合。
在色彩上,熱烈明快,“隨意賦彩”強調色塊對比中求和諧統(tǒng)一。排除了條件色對物象的影響,把色彩看成一種造型符號,采用大量的原色,經常用色線勾畫出物象輪廓再用色塊平涂,用色時大多以固有色為依據(jù),也可根據(jù)情況變色平涂,最后用細筆勾畫出裝飾花紋。例如蝴蝶的造型,農民畫在造型上保持著蝴蝶的骨架:頭、身、翼和觸角。而在細部的刻畫上則不按照蝴蝶的真實圖案去描繪,或更繁雜或更簡略。色彩處理上更是夸張,幾乎沒有原蝴蝶的色彩。但這個圖案無論是造型抑或是色彩上卻又給人的視覺效果是美麗的,與自然又是和諧的。
在構圖上,散點透視、俯視、仰視、反視等視覺方式,呈現(xiàn)多平面結構、農民畫素有“一屏美錦、密不透風”的說法。畫面上的花朵、葉子、昆蟲、走獸、飛鳥、山川、河流等都可集中于三尺見方之中展現(xiàn)。但它給我們的感覺卻是律動的、靈性的、熱鬧的、規(guī)順的。
在裝飾上,有的用黑色線條勾勒,有的用白色勾勒,還有金色、銀色、彩色勾線等,大塊色彩干后再用細筆勾畫出物體的細節(jié),使畫面更和諧更豐富。例如農民畫《憨憨小豬》中,在小豬的身上加上了很多美麗的圖案,有花朵、葉子、果實等,這樣增加了畫面的飽滿度,使農民畫的藝術氛圍更加濃厚。
四、以作品展示,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力
作品展示是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體現(xiàn)。它包括繪畫基本功、色彩感悟能力和藝術境界、藝術思想,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學校多次舉辦了以民間繪畫為主題的畫展,定期舉行農民畫主題繪畫比賽并將優(yōu)秀作品展覽在櫥柜中,大大的增強了學校的藝術氛圍,成為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通過畫展,學生會很自覺地投入到農民畫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去的,這將又是一個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在農民畫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形成自己的個性,注重挖掘自身潛力,力爭向更高、更完美、更具自我特色的平臺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西省蘆溪縣源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