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武
?
非物質文化遺產形象設計與推廣——以龍川黎咀手擎木偶戲品牌形象設計為例
文‖陳文武
【摘要】本文對龍川黎咀手擎木偶戲歷史及現狀進行分析,針對項目要求提出設計策略,并對木偶戲品牌形象的主題提煉、基礎元素、插畫及角色、項目物料、手機界面推廣等設計進行詳細闡述,最后提出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讓木偶戲重現昔日輝煌。
【關鍵詞】龍川黎咀;木偶戲;形象設計;推廣
圖1 主題標志
龍川黎咀手擎木偶戲于2007年被列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龍川縣黎咀鎮(zhèn)的傳統文化,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木偶戲又稱“鬼仔戲”,歷史悠久,據說源于漢朝,盛于唐宋。木偶戲最初被人們用作祭祀活動,每逢紅白喜事便請來助興,后來因其表演逼真、技藝絕倫而備受推崇,進而成為一門供人娛樂的獨立戲種。常見的木偶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龍川黎咀木偶有“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戲班,屬于杖頭木偶,演員站在布幔之下,舉著木偶表演。龍川黎咀木偶經過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提線木偶發(fā)展到手擎木偶,既能演現代劇,又能演古裝劇,通過簡單的道具,造就豐富的人物性格和劇情,其觀賞性強,深受群眾喜愛。龍川黎咀木偶代表劇目有《白蛇傳》、《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民樂伴舞》、《馬燈四圍》等,它經常在龍川縣城鄉(xiāng)和五華、和平等縣以及江西省一帶演出,后來還曾被選派赴蘇聯、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演出,并獲得全國木偶皮影比賽等多個獎項。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信息媒體的不斷更新,人們娛樂活動也隨之變得豐富多彩,傳統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近年來,由于城市的快速發(fā)展,農村的交通、醫(yī)療、教育等問題都比較落后,大部分村民已遷往縣城或中小城市居住,造成農村人口逐年減少,作為扎根在鄉(xiāng)村的黎咀木偶戲,目前面臨劇團資金缺乏、劇團成員年齡老化、傳承乏人等問題,黎咀木偶藝術已瀕臨湮滅失傳狀態(tài)。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政府主導,在政策和經費上對黎咀木偶戲給予相關支持,對其品牌形象進行設計,開發(fā)相關旅游紀念品及網頁界面(APP)進行宣傳推廣,可以讓其引起更多人關注,從而得以傳承并發(fā)展。
針對龍川黎咀木偶面臨的各種困境,應通過兩個層面來協同解決。一方面是政府要成立木偶戲保護機構和建立保護基金,積極爭取上級更多資金支持,繼續(xù)完善好木偶戲培訓基地;進一步加大宣傳和保護力度,鼓勵招收年輕的學員進行專業(yè)管理和訓練、演出,讓木偶戲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得到傳承繁衍,重放異彩并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是要注重文化推廣與策劃,規(guī)范視覺形象設計,讓木偶戲品牌化。在視覺形式設計層面,通過項目組多次分析、探究,最終確定以年輕化的視覺設計風格為主導,通過插畫的表現手法,選擇木偶戲在鬧春、賀年、端陽、賞月、佳緣五個重要節(jié)日表演場景,描繪出木偶戲在當地喜聞樂見的畫面。同時也對木偶戲系中的公、婆、生、旦等行當開發(fā)角色設計,并應用抱枕、手提袋、明信片、書簽等物料作為推廣紀念品,讓年輕一代認識木偶戲,喜歡木偶戲,使木偶戲代代相傳。
(一)項目主題提煉
主題是項目設計的主導思想,將整體設計凝聚在一個主題上,便于對視覺設計的推廣。比如,通過分析推敲,我們可以確定以“邑心承藝”為項目設計主題(圖1):“邑”,是指龍川客家古邑;“心”,體現龍川人的性格熱情、勤勞、樸實;“承”,是傳承、繼承的意思;“藝”,代表木偶表演藝術。該主題體現出龍川人繼承和弘揚木偶文化的精神。
(二)項目基礎元素設計
項目基礎元素是指項目的標志及標準字設計。項目標志是根據木偶表演的動作而設計的,木偶的手、腳的曲線表示它是活動的,正如一位在表演的舞者,賦予木偶戲一種新的生命力。“邑心承藝”、“鬧春”、“賀年”、“端陽”、“賞月”、“佳緣”等主題性文字的字體以老宋體為基礎,筆畫略加處理,使文字造型略扁,字體簡潔大方,表現木偶戲文化內涵深厚及別具一格的特點。
圖2 插畫設計
圖3 物料設計及包裝設計
(三)項目插畫設計及角色設計
插畫設計是項目的核心畫面,貫穿視覺設計的始終,也是輔助圖形設計之一。插畫以木偶戲在鬧春、賀年、端陽、賞月、佳緣五個重要節(jié)日表演場景及代表性景物為元素進行組合,表現出各場景的節(jié)日特征,使畫面生動有趣(圖2)。其中:1.鬧春。鬧春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jié)。本主題插畫以龍川黎咀代表性的草龍、舞獅、燈籠及湯圓等為主要元素,表現出木偶戲在元宵佳節(jié)中的歡樂情景。2.賀年。賀年是民族的傳統佳節(jié)。本主題插畫表現出龍川黎咀人民新年穿新衣、貼對聯、放鞭炮、放煙花、派利是、吃年飯、看木偶戲的生活場景,同時寓意年年有余、豐衣足食的畫面。3.端陽。端陽是端午節(jié),插畫以木偶戲表演為主畫面,背景配以芭蕉葉、粽子、賽龍舟、觀龍舟的生活場景。4.賞月。賞月是中國傳統中秋佳節(jié),畫面以黎咀月餅、荷花、玉兔、柿子、燈籠等元素構成。畫面上半部分突出木偶戲表演,下半部分表現中秋佳節(jié)的賞月、打燈籠的歡快情景,畫面視覺中心偏上,很好地突出木偶戲。5.佳緣。佳緣是結婚畫面,插畫突出新郎、新娘的華麗衣著,背景以木偶戲表演為場景,角色設計以木偶戲系中的公、婆、生、旦等行當進行開發(fā)設計。角色除性格特征的表現外,結合五個主題元素重點表現頭飾,使角色與插畫相呼應。
(四)項目物料設計及包裝設計
物料是項目形象推廣的載體之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物料,是傳播形象設計的主要手段。在物料設計上,充分考慮紀念性、實用性、裝飾性三大要素,選用實物木偶、抱枕、手提袋、明信片及地方食品包裝(柿餅、老婆餅、瓜子、百花糖、芝麻)作為推廣物料,多角度對木偶戲形象進行有效推廣,讓大眾了解木偶戲,達到傳播與傳承的目的(圖3)。在木偶及食品包裝設計中,以“天方地圓”為概念,盒身為方,容器為圓,方便運輸及盛裝產品。以牛皮紙為主要材料,采用標貼的形式進行包裝裝潢,很好地突出視覺形象,同時降低了包裝成本。在抱枕及手提袋設計上,選用粗、細麻布為主要材料,以插畫及角色為主圖案,通過絲印完成,方便快捷,容易制作,體現出客家人淳樸、務實的性格特征;同時它們又具有實用及裝飾的特點,因而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圖4 手機界面推廣
木偶戲品牌形象推廣主要以平面廣告與手機界面兩種形式為主,一是可以降低推廣成本,二是可以緊密結合現代信息社會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
1.平面廣告設計
平面廣告設計是視覺形象推廣中一種傳統的推廣手段,也是一種直觀的有效手段,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木偶戲平面廣告以鬧春、賀年、端陽、賞月、佳緣五個主題進行系列廣告設計,全面生動地表現出木偶戲在當地重要節(jié)日喜聞樂見的情景,讓當地民眾產生回憶,并影響年輕一代,使年輕一代喜歡木偶戲,宣傳木偶戲,有繼承木偶戲的責任感。
2.手機界面推廣設計
手機界面推廣設計是現代信息社會視覺推廣的重要途徑。年輕一代通過手機閱讀大量的信息,方便快捷,便于及時更新與流通,使推廣范圍及群體不斷擴大,讓更多的人了解木偶戲。
木偶戲界面交互設計由進入頁、介紹頁、登陸頁、注冊頁、互動頁等界面構成,按照操作流程將木偶戲的發(fā)展歷史、傳承人、表演劇目等內容進行詳細介紹,方便讀者對木偶戲的深度了解。界面交互設計同時還增設了游戲互動、紀念品及產品專欄,通過游戲互動,增加趣味性,讓大眾在互動的同時對木偶戲形象產生記憶,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而紀念品及產品專欄,是根據視覺形象衍生的紀念性產品及實用性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網上訂購與交易,方便快捷,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圖4)。
龍川黎咀手擎木偶戲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是當地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國家及各省市縣十分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這種背景下,相信木偶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更多的觀眾與接班人,讓木偶戲薪火相傳并重振昔日輝煌,成為宣傳客家文化的窗口。
參考文獻:
[1]顧樸光.淺談木偶藝術[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4).
[2]侯莉.中國古代木偶戲史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3]楊媛媛.非物質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本土設計創(chuàng)新[D].湖南大學,2008.
[4]萬建中.“技術民俗”——民俗學視閾的拓廣[J].中國圖書評論,2010(06).
作者簡介:陳文武,廣東文藝職業(yè)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視覺藝術設計語言及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