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今年36歲的港女莉莎,十年前結(jié)婚后就跟隨丈夫移居意大利。三年前,熱愛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莉莎,為了方便兒子學習中文,毅然從意大利回流香港,讓當時三歲的兒子入讀一所傳統(tǒng)中文小學,希望讓他找到中國文化的根。
過去三年,莉莎一直堅持要兒子學好繁體字,因為她認為只有繁體字才算得上是中國文化的良好載體。而簡體字除了方便,卻很難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莉莎舉例說:“例如我教兒子‘閑字,可以講解晚上打開門見到月光的心情,可以拆開部件去組織,向孩子解讀字的起源,那才有意思。”
相比之下,當“陽”變成“陽”,“雲(yún)”變
成“云”,莉莎便沒法子向兒子說明中國文字很優(yōu)美,“還有廣場的‘廣變成‘廣,只剩下了部首,讓孩子沒法聯(lián)想到字音有‘黃字?!崩蛏赋?。
香港教育局課程發(fā)展議會2015年末發(fā)表《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咨詢文件(以下簡稱文件),建議“中小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后,亦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nèi)地、海外各地溝通”后,立即引起了包括莉莎在內(nèi)的某些香港家長的擔憂,但還有一部分人對此之不滿,帶有濃厚政治意味。
泛政治化的解讀
文件的咨詢期只有短短兩月,至今年2月15日截止,大批家長聞訊后,紛紛在咨詢期內(nèi)“一人一信”,要求教育局停止在中小學推廣簡體字。
家長們的不滿大致有兩點:一是某些學校可能會藉認讀簡體字之名義,大增學生之工作量,例如,抄寫繁體字與簡體字詞語、繁簡體文章閱讀練習等;二是學簡體字不難,日常生活中自然會懂,不用刻意在課堂上學習。
許多家長都憂慮咨詢文件提及中小學生應可認讀簡體字,此舉會削弱香港本地長久以來的中文繁體字書寫特色,亦可波及影響本土語言特點。
如果說部分家長反對將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是擔心會令原本任務沉重的中小學再增課業(yè)壓力的話,那么事件發(fā)展至近期,已逐漸演變成為一宗政治事件。連月來,香港泛民陣營先后開腔反對在中小學推廣簡體字。如主張本土路線的新同盟發(fā)起游行,質(zhì)疑當局有政治考慮,是要強推“陸港融合”的思想教育。
又如,另一個本土色彩濃厚的工黨也公開表示,反對特區(qū)政府提出中小學生學習簡體字的建議,擔心未來香港會以簡體字為主,令繁體字消失。
在數(shù)年前反國民教育“一役”中一炮而紅的“國民教育家長關(guān)注組”更發(fā)起“一人一信送教局”行動,呼吁家長積極響應咨詢,并附上信件樣本強調(diào)“學生必需以讀寫繁體中文為正規(guī)”。
關(guān)注組發(fā)言人陳惜姿聲言,現(xiàn)在的簡體字只有幾十年歷史,當年大陸要掃除文盲,以為簡化中文字能提高識字率,但現(xiàn)在香港沒有文盲問題,簡體字也非微積分,不是艱深得非要老師教導不可。學校同時教繁簡兩種字體,只會令初中前的學生混淆。簡體字比繁體字易寫,舍難取易之下,學生選簡體一途,老師不能阻止,繁體字便漸漸不會寫了。
她說:“我相信,推動簡體字和普通話,不只是表面的理由。掌管語言就是掌管權(quán)力,語言從來是政治的手段?!?/p>
在中間人士和對立陣營看來,這些解讀不免有泛政治化之嫌疑,但泛民自認為,回顧過去幾年的陸港關(guān)系,他們的擔心自有其道理。
香港回歸十九年以來,陸港兩地日趨融合,為兩地帶來不少商機與利益,但同時也帶來不少摩擦與沖突,而且涉及的范疇越來越廣。反簡體字人士認為,“雙非”學童涌港爭學位,令北區(qū)上水校網(wǎng)“淪陷”;水貨客瘋狂掃貨,迫使港人要挺身捍衛(wèi)“港奶”;自由行涌港推高租金,小商戶被逼撤出鬧市甚至結(jié)業(yè),以及大型連鎖店的餐牌或宣傳物品出現(xiàn)簡體字。一連串事件,令越來越多港人出現(xiàn)了家園漸漸被內(nèi)地文化“入侵”的危機感。
近年來,香港高等院校致力教育產(chǎn)業(yè)化,內(nèi)地學生人數(shù)大增,學校里處處是講普通話的學生,令人以為是身在內(nèi)地。早前,浸會大學校內(nèi)的民主墻出現(xiàn)了一封內(nèi)地生撰寫的大字報,聲稱看不懂學生會發(fā)出的繁體字電郵,要求學生會退回會費。
該名內(nèi)地生的要求引發(fā)許多本地學生不滿。時隔不久,有本地大學生在浸大民主墻上反駁,直言“世界不是只以你為中心”,指內(nèi)地生如果不明白繁體字,可以用網(wǎng)上翻譯器。
至2月22日,香港免費電視臺“無線電視臺”新增一個頻道“J5”。豈料該頻道一開播,竟然出現(xiàn)“全新面貌”,晚上黃金時段有普通話新聞報道、天氣報告及財經(jīng)節(jié)目,并出現(xiàn)了前所未見的簡體字幕。某些人驚訝之余,批評該臺“內(nèi)地化”。
之后無線回應,這是為看不懂繁體字的觀眾服務。但有些網(wǎng)民并不甘心,短短一日內(nèi)向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逾1.3萬起。
有些人敏感過頭
港府這次提出希望學生可以兼?zhèn)湔J讀簡體字的能力,無疑又激起本港某些人的敏感神經(jīng),認為政府“未簡先煩”,他們表示,眼見熟悉的事物正點滴流逝,心里感到惶恐不安。
由此,一部沒有大明星參與的非主流港片《十年》,最近一段日子成為不少港人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影片的其中一個故事《方言》,預言十年后的香港,普通話將成為唯一法定語言,廣東話將變成小眾方言。反簡體字的人群感嘆,沒料到的是,《方言》的預言似乎不用等到十年便已應驗。
不過,也有香港教育界人士反駁,部分人對港府推廣簡體字的解讀,是將事件過度政治化,炒作陸港矛盾。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lián)會副主席蔡若蓮指出,建議學生認讀簡化字,早于2002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內(nèi)已列出,不是今天才提出來。不管是2002年抑或今天,建議“認讀簡化字”的意思,近似“你有空就讀下簡體字啦”,是提醒與建議,由始至終都沒說過要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這一句被炒作,可是在它之前,文件原文還有一句“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后”,才好去學習認讀簡體字。
蔡若蓮批評,部分人挑簡體字來炒作,是一種挑動陸港矛盾的策略。她質(zhì)疑說:“現(xiàn)在討論香港問題不能無視‘一國兩制這個大前提。在‘一國之下,接觸和認識國家通用的簡化字,理所當然。將來學生離開香港走向世界,也有八九成機會需要運用和認讀簡體字?!?/p>
香港資深中學教師許承恩也指出,所謂過猶不及,連學生“繁簡并用”的習慣也遭口誅筆伐,牽扯到所謂身份認同,對教育界而言,很有可能會增添無謂爭議,亦有可能迫使學生亂扣帽子,不必要地自我審查。
無論如何,這次爆發(fā)學生應否學簡體字的爭議,正折射出近年香港社會日漸政治化的苗頭,連帶教育議題討論也不時掀起政治爭議,已失去了理性。
有資深教育界人士表示,這份咨詢文件內(nèi)容是多年前的討論結(jié)果,并非中央政府要求港府施行的“政治任務”。事實上,教育局的課程咨詢結(jié)束后,教育局官員也急忙出來為事件降溫,署理教育局長楊潤雄在公開場合澄清,香港的教育課程里,所有有關(guān)中文的課程均以繁體字為主,“沒有打算或計劃去強推任何簡體字的意圖?!?/p>
楊潤雄指出,課程咨詢內(nèi)所提及的,只是表示當學生能掌握繁體字的應用后,也能認讀一些簡體字,以使他們閱讀的書本可以比較多一些。他強調(diào),“有關(guān)政府要在中小學推行簡體字的說法,皆是沒有根據(jù)的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