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學 朱 蓉
學生的感悟需要老師的指導
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學 朱 蓉
最近聽了一、六年級的兩堂課《冰花》和《浪淘沙》,感覺上課老師比較重視學生自身感受的宣泄,課上得很熱鬧,充分重視并滿足學生初學課文后的情感表達愿望,但并未真正抓住教材的最本質的東西,對課文的深度把握不夠。雖然課前預設了很多,但老師對學生的感悟仍不敢評價,學生的朗讀只是一個穿插,生成的卻很少。那么課堂上,老師如何進行有效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課文是一篇篇久經耐磨過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學應該“文學化”。教者應當采用精當的教學語言,引領學生放飛想象,指導學生咀嚼品味,讓學生在學時能有所感悟。目前,閱讀教學中的感悟問題,我以為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學生的自讀自悟,只要能自圓其說的,都是對的,老師不敢妄以評價,生怕?lián)硕髿W生個性的罪名。于是便只能遷就學生的感受,遷就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讓自己的課堂用語過于稚化,由此也削弱了文本的熏陶力。作為學有專術的老師,在文本的領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處,我們應該讓其成為師生共有的資源,應該用自己的專業(yè)引導學生感悟,那才是師生心靈的對話,才是平等的教學。
曾經聽過《白鷺》這堂課,給我的感受就是我經歷了一次“詩意的旅程”。課堂上老師語言優(yōu)美,行文詩化,滲透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學生思維被激活,表達被引發(f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首老師、文本、學生互動共享的詩。老師問學生讀了課文后眼前能浮現(xiàn)什么畫面,然后出示艾青的詩:“云一樣的柔軟/像風一樣的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不是天上的仙女/卻是人間的女神/比夢更美/比幻想更動人。”然后學生仿寫:“像畫一樣悠遠/如歌一般的優(yōu)美/似詩一樣精巧/比白鶴柔婉/比朱鷺輕巧/比蒼鷺清純。”從艾青的詩中學生悟出了白鷺的美,從老師精美的語言中學生道出了自己對美的看法。老師用自己的語言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此時的學生不只是停留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而是達到了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堂課下來,終有所獲。
所以我覺得教師應讀一點古典、哲學原著,老師的語言有深厚的積淀,學生“久熏幽蘭人自香”,感悟才會真正有所提高,有所新的認識,達到自己語言行為上的質變。
小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都很有限,往往很難一下子全面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蘊和主旨。就需要教師做出必要的示范性講解,逐步把學生帶入課文中去,幫助、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去獲取更高的感悟能力,獲取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的反復示范下,再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深入體驗,還可以讓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在上《夕陽真美》一課時,其中在指導朗讀夕陽西斜這一片段時,教師可用簡筆畫勾勒了這一景色,學生對照課文仔細讀、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圖上有好幾處地方與課文不符,并且闡述了自己的理由,把圖畫修改正確,此時,學生對夕陽已有了初步的美感。追問:此時此刻,你在夕陽的沐浴下有什么感覺?帶著這份陶醉開始閱讀,有的把“天空一片深藍”讀得很深很慢,感覺天藍得沁人心扉;有的把“天空一片深藍”讀得又輕又快,感覺蒼穹是那么遙遠。在“連綿起伏的西山”的朗讀上,學生也各抒己見。通過這次朗讀,學生明白了:原來讀同一個句子,每人有不同的感覺,可以讀出多種不同的語調。這就是讓學生在得到了老師的示范引領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套路后再嘗試自主探究感悟的結果,符合《新課程》中要求的在自讀自悟中展示學生個性的正確指導方法。
新課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而語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有一個逐步養(yǎng)成的過程,教師就要善于運用一定的預料來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經驗性,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訓練中慢慢形成良好的語感??梢越洺W生進行語言的比較、品味、分析,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并用心體會不同言語間的細微差別,從而把握語感。以《草原》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核心句、主旨句,通過反復默讀,大聲朗讀,集體齊讀等方式,反復琢磨作者選詞造句步韻等方面的獨特匠心,這樣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語感。如:在教“……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一句中的“飛”字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體會一個“飛”字如何傳神地反映出了牧民迎賓的急切心情,令讀者也不禁被牧民的熱情好客所打動。其實,換詞比較體驗也好,刪詞比較體驗也好,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地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夠逐步形成感悟。切不可為朗讀而朗讀,為感悟而感悟,純粹教朗讀的技巧,感悟也就流于形式,應從字詞的情境中深入,去做文字的感悟,感悟一定要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感悟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有所感觸而領悟,是對事物的理解分析。在語文教學中指對課文有了接觸后而引起的思考,有所領悟。親身體驗的簡稱為體驗,也叫體會。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去體驗指通過讀的實踐,讀的親身經歷,對課文中人與物的有所感觸。兩者都強調實踐性。我在教學《四季的腳步》時,這一方面吸取的經驗教訓比較多。雖然課堂上聽到了瑯瑯的讀書聲,但因為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暴露出了朗讀只是停留在了較淺的層次。在指導學生讀好“春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一句中的“悄悄”時,只是悟出了字詞的表面意義,應該讀得輕而緩。學生依樣畫葫地去讀,搖頭晃腦之勢,掩蓋了“悄悄”的真相。為什么春天的腳步悄悄向我們走來?是因為季節(jié)的更換是悄然而至,從一草一木開始的。如果能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初春的變化,就能生成對“悄悄”一語的感悟。這過程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學生的自我感悟,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才是最真切而深刻的。由此可見朗讀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去讀,有時真理在憑空想象中很容易變成謬論,一定要回到生活實踐中檢驗。感悟、體會也一樣,要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對語文的感受,即是對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