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也平
(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
論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之流脈*①
辜也平
(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
在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研究中,除梁啟超、胡適、朱東潤等人的有關理論主張受到足夠重視外,還有朱湘、許壽裳、鄭天挺、孫毓棠、戴鎦齡、沈嵩華等一大批人的理論探討未得到應有關注。正是這幾代學人從不同側面進行的思考與探討,才匯聚成從作家到學者,從零星到系統(tǒng),從歷史到文學,從比較東西方傳記差異到提倡傳記文學,從探討創(chuàng)作手法思考到理論的建構之流脈。而由“新史學”出發(fā)一路走來的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雖未出現(xiàn)熱烈繁榮的局面,未出現(xiàn)震撼文壇學界的宏篇巨著,但他們的努力所彰顯的探索精神,由相互碰撞所形成的思維成果,都已經(jīng)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記文學理論積淀,并且時刻影響著中國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系統(tǒng)梳理這一發(fā)展脈絡,總結其關于傳記文學理論的思維成果,無疑對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詩學意義。
現(xiàn)代中國;傳記文學;理論建構;發(fā)展流脈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6.002
在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研究的過往視界中,關于傳記寫作,梁啟超、胡適、郁達夫、朱東潤等著名作家學者的有關理論主張受到充分的關注,但除此之外其他人的理論探討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實際上,創(chuàng)作的轉型發(fā)端于觀念的變革,而寫作的實踐也促進、啟迪和豐富理論的建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除上述著名作家外,其他學者對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也從不同側面進行過比較深入的探討。因此,系統(tǒng)梳理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理論建構的發(fā)展脈絡,總結那一時期關于傳記文學理論的思維成果,對于傳記文學的發(fā)展無疑具有深遠的詩學意義。
一種觀念的提出,或一種理論的建構往往都和固有的相關積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既有的積淀或影響新的理論觀念的生成,成為新的建構的基石,或成為對應、甚至對立的一方,啟迪和促進新的理論觀念的萌生。因此,考察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就有必要系統(tǒng)考察這一建構所對應、所參照或所依據(jù)的傳統(tǒng)理論資源。
從表面上看,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生成是受到了西方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觀念的啟迪,但從更深處考察其史前資源,中國古代相關理論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有關“傳”或“傳記”一詞的記載或解釋,當然最初的含義與現(xiàn)代傳記的觀念略有不同:
歆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無所不究。*②《漢書·劉歆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967頁。
丘明……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也。*③《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15頁。
這里的“傳”或“傳記”,承擔的是對于“經(jīng)”的闡釋功能,接近《爾雅注疏》釋為“傳也,博識經(jīng)意,傳示后人也”。*《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劉勰則進一步辨析:
發(fā)口為言,屬筆曰翰,常道曰經(jīng),述經(jīng)曰傳。*《文心雕龍·總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655頁。
議者宜言,說者說語,傳者轉師,注者主解,贊者明意,評者平理,序者次事。*《文心雕龍·論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326頁。
正因為承擔“釋經(jīng)”、“訓釋”的功能,所以劉勰說:“傳者,轉也,轉受經(jīng)旨,以授于后,實圣文之羽翮,記籍之冠冕也。”*《文心雕龍·史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284頁。
到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傳”雖然仍屬意于“解經(jīng)”“釋紀”,但已有“列事”、“錄人臣之行狀”*《史通·內(nèi)篇·列傳第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62頁。之解釋。至清人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則專列《傳記》一篇,并辨析道:“傳記之書,其流已久,蓋與六藝先后雜出。古人文無定體,經(jīng)史亦無分科?!洞呵铩啡抑畟?,各記所聞,依經(jīng)起義,雖謂之記可也。經(jīng)《禮》二戴之記,各傳其說,附經(jīng)而行,雖謂之傳可也。其后支分派別,至於近代,始以錄人物者,區(qū)為之傳;敘事跡者,區(qū)為之記。……后世專門學衰,集體日盛,敘人述事,各有散篇,亦取傳記為名?!?《文史通義·傳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48頁。至此,“傳記”之含義與現(xiàn)代傳記文學之“傳記”已幾無差別矣。
現(xiàn)代梁啟超、胡適、朱東潤等均文史兼治,故取法《文心雕龍》《史通》《文史通義》等典籍,或以它們?yōu)樾聜饔?、傳記文學提倡之參照也在必然之中。梁啟超在談及中國古代史學之發(fā)展時就專門談到:“批評史書者,質言之,則所評即為歷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學所賴以建設也。自有史學以來二千年間,得三人焉:在唐則劉知幾,其學說在《史通》;在宋則鄭樵,其學說在《通志·總序》及《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在清則章學誠,其學說在《文史通義》”,“自有左丘、司馬遷、班固、荀悅、杜佑,司馬光、袁樞諸人,然后中國始有史。自有劉知幾、鄭樵、章學誠,然后中國始有史學矣。至其持論多有為吾儕所不敢茍同者,則時代使然,環(huán)境使然,未可以居今日而輕謗前輩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24、25頁。五四之后,一般的作家、批評家都不愿意輕言與傳統(tǒng)的關系,作為曾經(jīng)喜歡標新立異的思想者,作為站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匯點上的文化巨人,梁啟超的描述客觀地揭示了無可避諱的承傳事實,其“未可以居今日而輕謗前輩”表明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歷史精神。
胡適非常推崇章學誠的“學問與見解”,曾頗費心思地編撰過一部“不但要記載他的一生事跡,還要寫出他的學問思想的歷史”*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序》,《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2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頁。的八萬多字的《章實齋先生年譜》。他寫于1914年的《藏暉室札記》關于東西方傳記比較的札記雖然很有標榜西方傳記之意,但其標榜本身也是建立在與東方傳記的詳細比較當中,如非諳悉中國傳統(tǒng)傳記及其理論,崇尚實證的他也一定不會輕下斷言。許壽裳《談傳記文學》*許壽裳:《談傳記文學》,《讀書通訊》1940年第3期。中關于“傳記文學的種類”、“傳記文學的發(fā)展趨向”的立論,依據(jù)的基本是《論語》《莊子》《史記》《大戴記》《晏子春秋》等中國古代相關的寫作實踐,言及“傳記文學的效用”時,則直接引用劉知幾《史通》中關于“三傳并作,史道勃興”*《史通通釋·內(nèi)篇·人物第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8頁。的表述。孫毓棠的《論新傳記》更是明確指出:
西洋傳記文學本有傳統(tǒng),基于一種個人主義和英雄崇拜的心理。自普魯它克(Plutarch)的英雄傳傳世以后,幾乎代代不乏名傳記家。但是我們中國傳記文學的傳統(tǒng),并不是見得弱于他們。自從太史公撰史記以列傳為式之后,歷代正史都拿列傳作基石。漢末魏晉時因為時勢造成了英雄烈士的心理,起始重視個人,一時碑版及傳記之風大盛(如《曹瞞傳》、《英雄記》、《謝玄別傳》、《汝南先賢傳》等可惜都已見不到完壁)。這兩種體制一直流傳后世。六朝唐宋的小說每喜以傳記為體,都是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明清文人脫離了小說碑志,為寫傳而寫傳的很不在少數(shù)。有清以來年譜之學較宋明兩代尤為發(fā)達,雖是受編年史體例之影響,但以個人事跡編年,也是傳記學上的一大進步。所以我們傳記文學的傳統(tǒng),并不亞于西洋。*孫毓棠:《論新傳記》,《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第1頁。
至于朱東潤,他從1930年代進入大學任職,從事的就是中國古代文史的教學與研究,而之后的十幾年里,又先后完成《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史記考索》《后漢書考索》以及《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等專門性的研究著作??梢姡瑐鹘y(tǒng)的史前資源對于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理論建構的影響雖然不甚彰顯,但無疑是存在的。
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的另一重要參照是外國傳記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在中國傳記文學轉型期中,首先跨越傳統(tǒng),在理論探索中引入域外視角的是梁啟超和胡適。梁啟超是先進行傳記寫作、后展開理論探討的,但在寫作傳記時他就已經(jīng)有“仿西人傳記之體”*梁啟超:《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1頁。的自覺。后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著作中,梁啟超提出了“以人物為本位”、“人的專史”、“專傳”等現(xiàn)代傳記命題的重要理論參照,也是域外的傳記理論與實踐。如在談及《史記》的特殊價值時,梁啟超說:
其最異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為本位。故其書廁諸世界著作之林,其價值乃頗類布爾達克之《英雄傳》,其年代略相先后(布爾達克后司馬遷約二百年),其文章之佳妙同,其影響所被之廣且遠亦略同也。后人或能譏彈遷書,然遷書固已皋牢百代,二千年來所謂正史者,莫能越其范圍。豈后人創(chuàng)作力不逮古耶?抑遷自有其不朽者存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16頁。
在考察傳記與歷史之關系時,他又談到:
在現(xiàn)代歐美史學界,歷史與傳記分科。所有好的歷史,都是把人的動作藏在事里頭,書中為一人作專傳的很少。但是傳記體仍不失為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一人的專傳,如《林肯傳》、《格蘭斯頓傳》,文章都很美麗,讀起來異常動人。多人的列傳,如布達魯奇的《英雄傳》,專門記載希臘的偉人豪杰,在歐洲史上有不朽的價值。所以傳記體以人為主,不特中國很重視,各國亦不看輕。*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篇》,《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九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29頁。
胡適在1910~1917年赴美留學期間接觸到西方傳記作品和理論,并于1914年寫下了比較東西方傳記,后來題為“傳記文學”札記。這一札記受西方傳記的影響顯而易見,而且正是從這一時期起,胡適對傳記的興趣已經(jīng)從一般的寫作嘗試逐漸轉向理論的思考。
緊接著的是梁遇春、郁達夫等人的介紹。梁遇春在他的《新傳記文學譚》中介紹了施特拉齊(Lytton Strachey)、莫洛亞(André Maurois)和盧德偉格(Emil Ludwig)這三位著名傳記文學作家和他們的作品。郁達夫在《傳記文學》《什么是傳記文學?》等短短的幾千字中談到的國外傳記作家作品,包括了從“Xenophon的《梭格拉底回憶記》”到“南歐的傳記文學作者Giovanni Papini”的《基督傳》等20余種。朱東潤1939年以后開始切實提倡和研究傳記文學,除了西方傳記作品,他還認真研讀了提阿梵特斯(Theophrastus)的《人格論》(Then Characters)和莫洛亞的《傳記綜論》等理論著作。*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序》,《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第1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3頁。后來在《傳敘文學與人格》中,他還專門談到提阿梵特斯的《人格論》在“傳敘文學”上的“重大的影響”。*朱東潤:《傳敘文學與人格》,《文史雜志》1941年第1期。林國光的長文《論傳記》中,還專列一節(jié),分析從舊約圣經(jīng)中的傳記故事到李頓·施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的作品,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洋傳記的演進”,并在文末特意聲明,其論文“多引哥倫比亞大學涅焚斯(A.Nevins),蕭德威(J.T.Sho well)二教授著作”*林國光:《論傳記》,《學術季刊》1942年第1期。。而像湘漁(吳景崧)的《新史學與傳記文學》、孫毓棠的《論新傳記》*湘漁:《新史學與傳記文學》,《中國建設》第1卷合訂本,1948年;孫毓棠:《論新傳記》,《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等文中,被當成理論圭臬的也基本上是西方現(xiàn)代傳記觀念。
另外,在盧騷的《懺悔錄》,尼采、歌德、托爾斯泰等人的自傳,以及斯特拉屈的《維多利亞女王傳》、茨威格的《羅曼·羅蘭傳》、盧德威克的《俾斯麥傳》、莫洛亞的《拜倫傳》《雪萊傳》等外國傳記名作被介紹和翻譯到中國的同時,相關的理論批評也開始被直接翻譯到中國。1930年,巴金翻譯出版俄國克魯泡特金的《我的自傳》,其中一并翻譯了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丹麥的格奧爾格·勃蘭兌斯所寫的《英文本序》。在此前后,勃蘭兌斯關于傳記文學的一些理論表述已經(jīng)為中國作家所借用,如郭沫若聲稱自己寫作“自傳”“不是想學Augustine和Rousseau要表述甚么懺悔”、“也不是想學Goethe和Tolstoy要描寫甚么天才”,*郭沫若:《〈我的童年〉前言》,《郭沫若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8頁。他所說的關于西方自傳的這兩種主要類型,在勃蘭兌斯所寫的《英文本序》中已經(jīng)有類似的表述:
以前的偉人的自傳大抵不出下面的三種類型:“我以前如此深入迷途;如今我又找到了正路”(圣奧古斯丁);“我從前是這么壞,然而誰敢以為他自己要比我好一點?”(盧騷);“這是一個天才因良好的環(huán)境慢慢地自內(nèi)部發(fā)展的道路”(歌德)。在這些自我表現(xiàn)的形式中,作者總以自己為主。
十九世紀名人的自傳又多半不出下面的兩種類型:“我是這樣地多才,這樣地吸引人,我贏得人家如此的贊賞與愛慕!”(約翰娜·露易絲·海伯格的《回憶中的一生》)或者“我是才華橫溢,值得人愛,然而人們卻不欣賞我;看我經(jīng)過了何等艱苦的奮斗才贏得今日的聲譽?!?安徒生的《我一生的故事》)在這兩類生活記錄中,作者主要想的是他的同時代的人怎樣看待他,怎樣說起他……*[丹麥]格奧爾格·勃蘭兌斯:《〈我的自傳〉英文本序》,《巴金譯文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1頁。
從勃蘭兌斯對克魯泡特金《我的自傳》的評價,可以看出其對最佳傳主的看法。他認為,“許多的男男女女并不曾經(jīng)歷一個偉大的生活也成就了偉大的一生事業(yè)。許多人的生活雖然是無大意義、平平常常,然而他們卻引人入勝。至于克魯泡特金的一生則兼有偉大與引人入勝二者”。在他看來,傳主生平“引人入勝”,才能使傳記作品“蘊藏著構成事變叢生的生活的一切要素——牧歌與悲劇,戲劇與傳奇”。而在寫作上,勃蘭兌斯則強調(diào)“生花妙筆”和“小說所特有的感傷的成份”。*[丹麥]格奧爾格·勃蘭兌斯:《〈我的自傳〉英文本序》,《巴金譯文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3頁。
勃蘭兌斯的許多觀點自然被中國現(xiàn)代傳記理論的探索者所接受。后來,湘漁在談及如何處理傳主人格刻畫與展現(xiàn)傳主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的關系時,也直接引用了勃蘭兌斯對克魯泡特金《我的自傳》的評價:
在他底書里,我們可以看出俄國官場與下層民眾底心理,前進的俄羅斯與停滯的俄羅斯底心理,他述敘同時人底故事,實較敘述自己底故事的心更切。因此他底生活記錄里面,便包含著當時的俄國底歷史,也包含著十九世紀后半期的歐洲勞動(工)運動底歷史。當他沉入他自己底世界中時,我們又看見外的世界在那里反映出來。”(見巴金譯克魯泡特金底自傳)*湘漁:《新史學與傳記文學》,《中國建設》第1卷合訂本,1948年5月。
1938年,廣州宇宙風出版社出版由陶亢德編輯的《自傳之一章》,附錄全文收入由豈哉翻譯,日本現(xiàn)代知名作家、批評家鶴見祐輔撰寫的長文《傳記的意義》。鶴見祐輔認為傳記的意義在于可以給閱讀者兩個方面的收獲,“其一得到感化,即受到人生的教訓,另一是獲取知識”。關于前者,鶴見祐輔認為:“傳記的真實目的,不在記述政治家武將的成功談,而在于描寫人類處廣泛的環(huán)境之間,磨其心志展開何種人格的經(jīng)過。所以,近代的傳記,其尋求對象有舍政治家武將而向文藝家,思想家,畫家、科學家,技術家,發(fā)明家,探險家,社會運動家之勢;這是人智之進步,同時也由于人類興味已舍政治軍事而向更通俗的生活部門”;至于后者,鶴見祐輔認為:“歷史學的難解,因其只是簡單記述的書籍。既無插話亦無富于人情味的故事之史的記錄,因為不能動人,即難喚起感興,而不能喚起感興的記錄,要能記憶自然困難”;“所以我人為了取得一般的教養(yǎng)而思大略習取專門以外的知識,莫如閱讀各部門學問技藝之特出人才的傳記”。
鶴見祐輔的文章給人理論意義上的啟迪還在于其區(qū)別對待的傳記文體觀。他認為,“傳記者,一方面是科學,他方面又必須是文學”。但科學與文學畢竟屬性不同,它們之間有許多難以兼容的特征和要求,所以鶴見祐輔傳記觀念的獨特之處在于提出傳記作家可以(也應該)有所側重,即“我人必得更進而概觀近代史傳的傾向,知道選擇傳記的一種標準”:
以科學為主者,是以材料為中心的傳記,即世之所謂“正傳”者是。正傳也者,即憑其人之所有或其子孫所保管的材料,精確地作限于史實的蒐集,這在作為后世的史料固為有益的文獻,但作為一般人之讀物卻不相宜。
至于以文學為主的傳記,則將此類史料充分咀嚼,巧妙安排,而將那人物活寫于紙上。這種才是人人可讀的傳記。
當然,鶴見祐輔屬意的是第二種,在歐美已經(jīng)成為“最近重要讀物的一部門”的“新史傳”,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傳記文學”。因此,這一長文在傳記文學方面也給人以多方面的獨特啟示。如他強調(diào),“為新史傳的中心者,是人格的發(fā)展紀錄”,“這在以個人人格為中心處,與歷史截然不同。歷史是社會與民眾的生活紀錄,而傳記卻是個人生活之足跡;故往時以傳記為歷史家的余業(yè),最近則新史傳成了小說家的工作”;因為“小說的目的與傳記的目標在某一點上彼此一致,即人格的發(fā)展是也,而非簡單之外面的記述”。
和一味強調(diào)傳記的客觀紀實的傳統(tǒng)觀念不同,鶴見祐輔還特別強調(diào)和充分肯定傳記作家主觀價值判斷對于作品意義生成的影響,“也就是說,傳記作家在客觀的記錄之外,必得加上主觀的批判,除此即得難得人物之記錄。淺言之,傳記作家自身非有一種哲學乃至理想不可,也就是非由一種精神的尺度來說明其人物的性行言動不可”。在鶴見祐輔看來,傳記的“最要部分,是在作家的價值判斷;他的價值判斷可以引動讀者?!恫斕擞⑿蹅鳌分┑萌魏螘r代任何民族的愛讀,即在于他所具有的莊嚴之價值判斷能蕩動我人心胸:此亦即勃魯太克之所以占有獨步古今的地位”。*上述相關引文均見鶴見祐輔:《傳記的意義》,豈哉譯,陶亢德:《自傳之一章》,廣州:宇宙風社出版,1938年。
1941年,《西洋文學》第5期還刊載了張芝聯(lián)翻譯的西方現(xiàn)代著名傳記理論家莫洛亞的《現(xiàn)代傳記》。該文譯自莫洛亞被稱為“現(xiàn)代傳記的理論基礎”的《傳記面面觀》(Aspects of Biography)的第一章。莫洛亞用列敦·斯屈齊(Lytton Strachey)的《維多利亞時代名人傳》和《維多利亞女皇傳》等為例,分析、總結了現(xiàn)代傳記“勇敢的追求真實”、“注意人格的復雜”以及“比較近乎人情”等三個特征。莫洛亞理論的翻譯介紹,直接影響了中國20世紀40年代的傳記理論探討與研究。
1948年,湯鐘琰在其《論傳記文學》*湯鐘琰:《論傳記文學》,《東方雜志》1948年第8號。中,已不再一味崇尚西方傳記和“新傳記”,而是比較全面、客觀地分析了布魯達克以來西方那些顯赫一時的傳記作者及其作品。他認為布魯達克的“名著《羅馬英雄傳》亦僅系史書只以文字瑰麗,始為后代文士所推崇”。鮑斯威爾的《約翰生博士傳》“也應該算是最偉大的傳記之一,這本書的特色是一破過往的傳統(tǒng),沒有把約翰生寫成一個完人?!?,鮑斯威爾仍然有很多令我們不能滿意的地方?!都s翰生博士傳》還只是事實的記載(雖然沒有隱瞞沒有過分的偏袒),而缺乏心理狀態(tài)的敘述。我們雖說可以看得出約翰生的好的與壞的表面,但是不能看到他內(nèi)心的生活。用一個比較空洞的比喻,鮑斯威爾之作還只是平面的,而不是立體的”。他比較贊賞斯特瑞基的新傳記,引用并肯定其《維多利亞王朝名人傳》序文中的觀點:
寫一部完美的傳記也許與過一個完美的生命同樣地難得。要保持一種恰當?shù)暮啙崱褪钦f要把一切重沓浮濫的材料完全刪掉,而又沒有刪卻一點重要的材料——這無疑問地是傳記家第一個任務。至于第二個任務,就是傳記家要保持他精神上的自由。他的任務不在恭維人家而在把種種有關的事實,依照他所能了解的揭露出來,既不偏袒,也不帶別的用意……(從范存忠譯——原注)
他還發(fā)現(xiàn)斯特瑞基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研究依利莎白,所以整本《依利莎白女王傳》中“幾乎有一半的篇幅都側重在女王心理的描寫”。同時,他還引用盧特威奇《耶穌傳》序言的文字,認為這“也是新傳記運動中一篇重要的文獻”。
這本書寫的是“耶穌”這個人,沒有一個字提“基督”這個神?!业哪康牟辉谧⒔獯蠹颐靼椎慕塘x,而在寫出這位先知的內(nèi)心生活……我一點都不想搖撼在基督意義之下生存的,人們對于基督神性所有的信仰,我的目的反倒是想給那些以為耶穌的人格是造作起來的人知道,耶穌實在只是一個合乎人性的“人”……(從孫洵候譯《人之子》,商務——原注)
另外,針對有人批評莫洛亞的傳記作品“太不忠實于史實”,湯鐘琰認為“這并不是公允的批評”,因為“莫洛亞的大部分著作并沒有過分歪曲史實,他只是在史實的范圍以內(nèi),過多地側重于心理的描寫而已”。*湯鐘琰:《論傳記文學》,《東方雜志》1948年第8號。
所以說,外國傳記文學理論觀念的介紹和翻譯,不僅拓寬了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作家的新視野,同時也為中國現(xiàn)代傳記的理論建構提供了新的參照。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這種參照已經(jīng)從梁啟超、胡適的一味推崇變?yōu)橐环N理性接受,進而把其精髓融入到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的合理建構之中。
一般認為,1914年胡適在題為《傳記文學》的札記中率先提出“傳記文學”的概念。但據(jù)卞兆明《胡適最早使用“傳記文學”名稱的時間定位》一文考證,“寫于1914年9月23日的《藏暉室札記》卷一七第一條原本沒有標題。而現(xiàn)在看到的‘傳記文學’這一分條題目是胡適的朋友章希呂在1934在1月5日至7月7日這段時間內(nèi)抄寫整理這則札記時給加上去的”;他認為,“胡適在1914年并沒有使用‘傳記文學’一詞,9月23日的札記談論的也只是‘傳記’而不是‘傳記文學’,直到1930年胡適在《〈書舶庸譚〉序》中才正式開始使用‘傳記文學’名稱”。*卞兆明:《胡適最早使用“傳記文學”名稱的時間定位》,《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從這一角度看,在1930年代之前的中國尚無人進行自覺的傳記文學的提倡,胡適、梁啟超等人的理論探討也還僅是在歷史研究的范疇中進行。
從表面上看,胡適在1914年就有過關于東西方傳記差異的思考,而梁啟超是在1920年代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才提出“人的專史” 的概念,進而對傳記寫作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思考的。但是,胡適關于東西方傳記不同特點的思考仍然是在歷史研究的范疇中進行,而在他之前,梁啟超的“新史學”觀念已經(jīng)在學界廣為傳播。所以,在考察中國傳記理論轉型時,首先應關注的是梁啟超。
梁啟超是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才開始大量寫作傳記的。1901年10月李鴻章去世,11月梁啟超即完成又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的李鴻章的傳記。同年,梁啟超還寫作了他的另一重要傳記《南??迪壬鷤鳌?,并完成其史學論文《中國史敘論》。1902年,他所完成的中外名人傳記則包括了《近世第一女杰羅蘭夫人傳》《意大利建國三杰傳》《匈加利愛國者噶蘇氏傳》《張博望班定遠合傳》《黃帝以后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等。此時的梁啟超已經(jīng)“頗有志于史學”,*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9頁。因此又寫出重要的史學論文《新史學》一篇。
在《中國史敘論》中,梁啟超提出了迥異于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觀。他認為新史學和舊史學不同在于舊史學僅僅是“一人一家之譜牒”,而新史學“探索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jīng)歷及其相互之關系”。他參照“西人”世界史分期方法,把中國史分為秦之前的“上世史”, 秦統(tǒng)一至清代乾隆的“中世史”以及乾隆末年之后的“近世史”,以打破傳統(tǒng)的“以一朝為一史”的史學觀念。他還分別把“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時期的中國依次稱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和“世界之中國”。*梁啟超:《中國史敘論》,《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1~12頁。在《新史學》中,梁啟超表明了建立在進化論基礎上的新史學歷史觀,并且主張治史應多采西學新說、新法。如關于史之編撰,他認為:
吾非謂史之可以廢書法,顧吾以為書法者,當如布爾特奇之《英雄傳》,以悲壯淋漓之筆,寫古人之性行事業(yè),使百世之下,聞其風者,贊嘆舞蹈,頑廉懦立,刺激其精神血淚,以養(yǎng)成活氣之人物;而必不可妄學《春秋》,侈袞鉞于一字二字之間,使后之讀者,加注釋數(shù)千言,猶不能識其命意之所在。吾以為書法者,當如吉朋之《羅馬史》,以偉大高尚之理想,褒貶一民族全體之性質,若者為優(yōu),若者為劣,某時代以何原因而獲強盛,某時代以何原因而致衰亡。使后起之民族讀焉,而因以自鑒曰,吾儕宜爾,吾儕宜毋爾;而必不可專獎勵一姓之家奴走狗,與夫一二矯情畸行,陷后人于狹隘偏枯的道德之域,而無復發(fā)揚蹈厲之氣。*梁啟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29頁。
這一切,都充分顯示出梁啟超新的世界性眼光。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192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35~114頁。中,梁啟超提出“今日所需之史,當分為專門史與普遍史兩途。專門史如法制史、文學史、哲學史、美術史……等等,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也”。這為之后專門提出“人的專史”奠定了基礎。在論及個人與時代之關系、回答“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時,梁啟超提出了“歷史的人格者”的命題:
史界因果之劈頭一大問題,則英雄造時勢耶?時勢造英雄耶?換言之,則所謂“歷史為少數(shù)偉大人物之產(chǎn)兒”、“英雄傳即歷史”者,其說然耶否耶?羅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試將其中十余人抽出,恐局面或將全變?!贝苏撐醿姴荒懿徽J為確含一部分真理。試思中國全部歷史如失一孔子,失一秦始皇,失一漢武帝,……其局面當何如?佛學界失一道安,失一智領,失一玄奘,失一慧能;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陸九淵,失一王守仁;清代思想界失一顧炎武,失一戴震,其局面又當何如?其他政治界、文學界、藝術界,蓋莫不有然。此等人得名之曰“歷史的人格者”……
梁啟超認為,“文化愈低度,則‘歷史的人格者’之位置愈為少數(shù)所壟斷,愈進化則其數(shù)量愈擴大”,“今后之歷史,殆將以大多數(shù)之勞動者或全民為主體,此其顯證也。由此言之,歷史的大勢,可謂為由首出的‘人格者’以遞趨于群眾的‘人格者’。愈演進,愈成為‘凡庸化’,而英雄之權威愈減殺。故“歷史即英雄傳”之觀念,愈古代則愈適用,愈近代則愈不適用也”。梁啟超的這些主張,為現(xiàn)代傳記寫作把握歷史人物與時代之關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1926)*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飲冰室全集》專集之九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28~30頁。中,梁啟超就“人的專史”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他認為“人的專史”“即舊史的傳記體、年譜體,專以一個人為主。例如《孔子傳》《玄奘傳》《曾國藩年譜》等”。正史就是以人為主的歷史,其缺點在于“幾乎變成專門表彰一個人的工具”,“多注重彰善懲惡,差不多變成為修身教科書,失了歷史性質”;但梁啟超認為“歷史與旁的科學不同,是專門記載人類的活動的。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偉大活動可以使歷史起很大變化”,所以“一個人的性格、興趣及其作事的步驟,皆與全部歷史有關”,而“事業(yè)都是人做出來的,所以歷史上有許多事體,用年代或地方或性質支配,都有講不通的;若集中到一二人身上,用一條線貫串很散漫的事跡,讀者一定容易理會”。梁啟超的立論是從歷史學角度進行的,但從人物與環(huán)境的角度看,關于個人與歷史這方面主張卻有其合理性。
梁啟超專門考察和辨析了不同類型的“人的專史”,列傳、年譜、專傳、合傳、人表的不同特點。他認為:“凡是一部正史,將每時代著名人物羅列許多人,每人給他作一篇傳,所以叫做列傳”;“專傳以一部書記載一個人的事跡,列傳以一部書記載許多人的事跡;專傳一篇即是全書,列傳一篇不過全書中很小的一部分”??梢娏簡⒊f的列傳,基本上就是傳統(tǒng)所說的“史傳”,而專傳則大致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傳記或傳記文學作品。因此,他對于專傳特點的辨析特別有助于現(xiàn)代傳記的文體特征的把握。他認為理想的專傳“是以一個偉大人物對于時代有特殊關系者為中心,將周圍關系事實歸納其中,橫的豎的,網(wǎng)羅無遺”。而列傳雖也以一個人為中心,“但有關系的事實很難全納在列傳中”,“得把與旁人有關系的事實分割在旁人的傳中講”。 專傳與年譜的區(qū)別則在于“年譜很呆板,一人的事跡全以發(fā)生的先后為敘,不能提前抑后,許多批評的議論亦難插入。一件事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更不能盡量納在年譜中。若做專傳,不必依年代的先后,可全以輕重為標準,改換異常自由。內(nèi)容所包亦比年譜豐富,無論直接間接,無論議論敘事,都可網(wǎng)羅無剩”。梁啟超認為“專傳在人物的專史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飲冰室全集》專集之九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37~56頁。
在傳主的選擇方面,梁啟超認為“應該作專傳或補作列傳”的人物約有七種,即“思想及行為的關系方面很多,可以作時代或學問中心的”;“一件事情或一生性格有奇特處,可以影響當時與后來,或影響不大而值得表彰的”;“在舊史中沒有記載,或有記載而太過簡略的”;“從前史家有時因為偏見,或者因為挾嫌,對于一個人的記載完全不是事實”的;“皇帝的本紀及政治家的列傳有許多過于簡略”的;“有許多外國人,不管他到過中國與否,只要與中國文化上政治上有密切關系”的;“近代的人學術、事功比較偉大的”。而“雖然偉大奇特,絕對不應作傳”的則有兩種:“帶有神話性的,縱然偉大,不應作傳”;“資料太缺乏的人,雖然偉大奇特,亦不應當作傳”。
至于如何作傳,梁啟超一些比較具體的論述對傳記文學寫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
為一個人作傳,先要看為甚么給他做,他值得作傳的價值在那幾點。想清楚后,再行動筆。若其人方面很少,可只就他的一方面極力描寫。
不但要留心他的大事,即小事亦當注意。大事看環(huán)境、社會、風俗、時代,小事看性格、家世、地方、嗜好、平常的言語行動乃至小端末節(jié),概不放松。*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飲冰室全集》專集之九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版,第89~121頁。
胡適提倡傳記文學的緣由也和梁啟超提倡人的專史很有些相似,他也是在進行一定的傳記寫作后開始其理論思考的。胡適1904年到上海求學后在中國公學??陡倶I(yè)旬報》發(fā)表過《姚烈士傳》《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世界第一女杰貞德傳》《中國女杰王昭君傳》等作品。從題目上看,“第一偉人”、“第一女杰”等的立傳角度明顯受了梁啟超的《近世第一女杰羅蘭夫人傳》《黃帝以后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煥傳》等作品的啟發(fā)。實際上,胡適與梁啟超的“歷史”淵源還不止這些,在后來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中,胡適曾談到這一傳記的作者、傳主的兒子張孝若是生活在“新史學”的時代,并且借此對“新史學”時代的特征進行過比較簡練的概括:
他生在這個新史學萌芽的時代,受了近代學者的影響,知道愛真理,知道做家傳便是供國史的材料,知道愛先人莫過于說真話而為先人忌諱便是玷辱先人,所以他曾對我說,他做先傳要努力做到紀實傳真的境界。*胡適:《〈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4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05頁。
1910年赴美留學之后,胡適廣泛接觸西方傳記作品和理論,才于1914年寫下了被題為《傳記文學》的札記。札記從理論上比較分析了中西傳記的“差異”,認為“東方無長篇自傳”;中國的傳記“靜而不動”,即“但寫其人為誰某,而不寫其人之何以得成誰某”,而西方傳記“可見其人格進退之次第,及其進退之動力”,且“瑣事多而詳,讀之如親見其人,親聆其談論”,等等。*胡適:《傳記文學》,《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4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00~201頁。這一札記雖然僅是提綱,而且未正式提出“傳記文學”的概念,但已經(jīng)顯示胡適對于傳記這一文體的理論自覺,而且基本體現(xiàn)了他的傳記文學觀念。
胡適在1929年年底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中仍然未正式提出“傳記文學”的名稱,但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傳記是中國文學里最不發(fā)達的一門”已經(jīng)表明,此時他關于傳記的理論思考已經(jīng)是在文學的范疇內(nèi)進行。在胡適看來,中國傳記寫作不受重視的原因在于“第一是沒有崇拜偉大人物的風氣,第二是多忌諱,第三是文字的障礙”。此文中,他把有別于傳統(tǒng)史傳的傳記稱為“新體傳記”。*胡適:《〈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4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02、204頁。1930年,胡適在《〈書舶庸譚〉序》(1930)中開始使用“傳記文學”名稱。此后,在《〈四十自述〉自序》(1933)、《中國的傳記文學——在北京大學史學會的講演提綱》(1935)等文中就一直沿用“傳記文學”的名稱。從總體上看,中國傳記或傳記文學的不發(fā)達的原因是胡適進行理論探討的出發(fā)點和基本著眼點,他的許多論述都是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的。而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胡適雖然已經(jīng)常采用“傳記文學”的概念,但其理論思考卻并不完全囿于文學的范疇,歷史和文學在胡適討論傳記或傳記文學時常常是含混的,這也正是作為轉型時期中國傳記文學提倡者特殊的理論特征。
就在胡適的傳記理論思考從歷史范疇逐漸向文學范疇轉換的過程中,梁遇春率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傳記文學”的概念。1929年5月,梁遇春在《新傳記文學譚》一文中介紹了西方傳記文學的新進展,認為德國的盧德偉格(Emil Ludwig)、法國的莫洛亞(André Maurois)和英國施特拉齊(Lytton Strachey)“不約而同地在最近幾年里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傳記文學”。他不僅總結了這種新的傳記文學的特點,而且著重介紹了施特拉齊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大人物》(Eminent Vietorians)、《維多利亞皇后》(Queen Victoyia)等著名傳記作品。他認為:
他們?nèi)欢际怯脤懶≌f的筆法來做傳記,先把關于主要人物的一切事實放在作者腦里熔化一番,然后用小說家的態(tài)度將這個人物渲染得同小說里的英雄一樣,復活在讀者的面前,但他們并沒有扯過一個謊,說過一句沒根據(jù)的話。他們又利用戲劇的藝術,將主人翁一生的事實編成像一本戲,悲歡離合,波起浪涌,寫得可歌可泣,全脫了從前起居注式傳記的干燥同無聊。*梁遇春:《新傳記文學譚》,《新月》1929年第3號。
可見,梁遇春已意識到用小說和戲劇筆法寫成的傳記文學作品同傳統(tǒng)史傳的區(qū)別。
1929年梁啟超病逝后,梁遇春、胡適開始啟用“傳記文學”名稱,這標志著有關傳記的討論由歷史范疇進入文學的范疇。而除了梁遇春、胡適,在1930年代努力提倡傳記文學,并始終堅持從文學的角度進行理論倡導的是郁達夫。郁達夫在1930年代初寫了《傳記文學》(1933)、《所謂自傳也者》(1934)、《什么是傳記文學》(1935)等幾篇提倡傳記文學的文章,在理論上表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同時也和時人截然不同的見解。
郁達夫認為中國缺少的是“文學的傳記作家”,缺少“把一人一世的言行思想,性格風度,及其周圍環(huán)境,描寫得極微盡致的”英國鮑思威兒Bosell的《約翰生傳》,“以飄逸的筆致,清新的文體,旁敲側擊,來把一個人的一生,極有趣味地敘寫出來的”英國Lytton Strachey的《維多利亞女皇傳》,以及法國Maurois的《雪萊傳》、《皮貢司非而特公傳》、德國的愛米兒·露特唯希,若意大利的喬泛尼·巴披尼等“生龍活虎似”的作品。*郁達夫:《傳記文學》,《郁達夫文集》(第6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01~202頁。他認為中國急需“有一種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出現(xiàn)”,以“代替這刻板的舊式的行傳之類”。新的解放的傳記文學應是怎樣呢?郁達夫認為:
新的傳記,是在記一個活潑潑的人的一生,記述他的思想與言行,記述他與時代的關系。他的美點,自然應當寫出,但他的缺點與特點,因為要傳述一個活潑而且整個的人,尤其不可不書。
若要寫新的有文學價值的傳記,我們應當將他外面的起伏事實與內(nèi)心的變革過程同時抒寫出來,長處短處,公生活與私生活,一顰一笑,一死一生,擇其要者,盡量寫來,才可以見得真,說得像。
傳記文學,是一種藝術的作品,要點并不在事實的詳盡記載,如科學之類;也不在示人以好例惡例,而成為道德的教條。*郁達夫:《什么是傳記文學》,《郁達夫文集》(第6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83~286頁。
郁達夫認為,傳記文學不應僅記傳主的美點而應傳述包括缺點在內(nèi)的整個人,不應僅是傳主外部生活的紀錄而同時應寫出其內(nèi)心的變革,不應僅寫傳主的公生活而還應寫其私生活;傳記文學的要點不在事實的詳盡記載,而在于藝術的創(chuàng)造。這些觀點充分昭示了郁達夫把傳記文學與史學徹底區(qū)別開來的堅定立場。
幾乎和郁達夫同時,茅盾也寫了同題的《傳記文學》。茅盾也認為“中國人是未曾產(chǎn)生過傳記文學的民族”,他覺得“雖然在古代典籍中間,我們有著不少人物傳記,但只是歷史的一部分,目的只是在于供史事參考,并沒有成為獨立的文學。歷代文集中的傳記,以頌贊死人為目的,千篇一律,更說不上文學價值”。而五四文學革命之后,“小說,詩歌,戲劇已很明顯地受了西洋文學的影響,而改變形式,占了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領域”,但“在現(xiàn)代西洋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傳記文學”,中國“卻依然缺乏”。究其原因,茅盾更主要是從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的角度加以解釋的。他說:
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在西洋也不過是晚近的事。換句話說,描寫人物生平的文學,是到了近代個人主義思想充分發(fā)展以后,才特別繁榮滋長。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版物中,人物傳記往往占最大的銷數(shù),這只是因為描寫個性發(fā)展,事業(yè)成功的文學容易受中產(chǎn)階級讀者歡迎的緣故??墒窃谥袊?,個人主義的思潮,只有在五四時代曇花一現(xiàn),過后便為新興思潮所吞滅。中國的中產(chǎn)階級,在現(xiàn)實壓得緊緊的時代中,也不容有個人主義的幻想。在半殖民地的中國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民族英雄或法西斯蒂領袖;同樣地在封建家族思想滅落,集團主義思想興起的中國,也不會有偉大的傳記文學的產(chǎn)生。即使有所謂人物傳記,即也不過是家譜式或履歷單式的記載,那只有列在訃文后面最是相宜,卻不配稱作傳記文學。*茅盾:《傳記文學》,《文學》1933年第5號。
雖然茅盾不像郁達夫那樣具體談論傳記文學應有的特點,但他說到的“描寫個性發(fā)展”、“個人主義的幻想”以及“用文學描寫”等,都表明了他把傳記文學的“文學價值”和一般人物傳記的“史事參考”區(qū)別開來的努力。
阿英在1935年也寫過一篇《傳記文學論》,但他所談的卻是“傳記文學”里“別創(chuàng)的一種新格”——“小說似的近乎虛構的故事”,如中國古代的《聶隱娘》《郭橐駝》和《瞽琵琶傳》。阿英認為,這類作品“并不是全沒有根據(jù),而馳騁著作者自己想象的部分,究竟是很多的”,作者所以“要寫作這一類的傳記”,“自然是有所寄托,而又不能直截的正面的寫,遂采取了如此的表現(xiàn)法”。因此,阿英認為這類作品“同樣的是有著文學的和社會史的意義”,而且“比那些歌功頌德,自捧自唱的‘傳記文學’,價值要高得多的”。*阿英:《傳記文學論》,原載《文藝畫報》1935年第3期,此據(jù)《阿英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5頁。阿英所談的,實際上已是純屬藝術虛構,但采用了傳記形式表現(xiàn)的傳記體小說。這種傳記小說,與用歷史或現(xiàn)實中實際存在的具體人物為傳主的傳記文學相去甚遠。
由于梁啟超、胡適到郁達夫、茅盾等的提倡,傳記文學在1930年代也就有了相對繁榮的景象。可能受郁達夫、茅盾前一年文章的直接影響,上海第一出版社在1934年6月到11月推出了包括廬隱、沈從文、張資平和巴金等的“自傳叢書”。1934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由新綠社選編的傳記選集《名家傳記》。同年底,郁達夫自傳開始在《人間世》連載。進入1935年之后,《我的母親》(盛成)、《林語堂自傳》(林語堂)、《一個女兵的自傳》(謝冰瑩)、《欽文自傳》(許欽文)、《悲劇生涯》(白薇)、《經(jīng)歷》(鄒韜奮)、《實庵自傳》(陳獨秀)、《李宗仁將軍傳》(趙軼琳)等相繼推出。1938年,廣州宇宙風出版社也出版由陶亢德編輯的自傳選集《自傳之一章》。
在1930年代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熱潮中,除了胡適與郁達夫,郭沫若、巴金等一些傳記(特別是自傳)的作者,其他作者雖然沒發(fā)表過專門的文章,但他們在序跋之中也都表達過對于傳記文學寫作的見解。而潘光旦在為顧一樵《我的父親》所作代序中則明確表示,年譜、列傳并不配稱傳記文學。他說:
中國以前只有傳記,并沒有傳記文學;也可以說只有傳記意味的文學,而并沒有傳記。配稱傳記文學的筆墨實在不多見。真正好的傳記也找不到幾篇,更找不到幾本。年譜,重片段的事實,而不重文,列傳的文字,重簡練的筆墨,而不重事;二者又都談不上“親切”兩字?!坝H切”便是“文情并茂”的“情”。要文,情,事三者都顧到了,才配叫做傳記文學。*潘光旦:《一篇傳記文的欣賞(代序)》,顧一樵:《我的父親》,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年,第1頁。
他肯定和贊賞注重家世與里居環(huán)境的敘述:
一人的生平,所占的時間見得到的,不過數(shù)十寒暑,而見不到的,必十百倍于此。換言之,一人的生平,一部分是早在祖宗的行為與性格里表現(xiàn)出來過的,我們后來加以分析與描寫,誠能于其先世人物,先事了解,我們便不難收事半功倍的效力。同時一人成年后的功業(yè)所開辟的環(huán)境,是極容易見到的,而其幼年的環(huán)境,朝斯夕斯所接觸的事物,雖往往與后來的造詣有極大的因緣關系,卻極容易受忽略,事過境遷之后,也極不容易得到翔實的記載。*潘光旦:《一篇傳記文的欣賞(代序)》,顧一樵:《我的父親》,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年,第2頁。
至于邵洵美為《廬隱自傳》所作的代序,表面是評價介紹廬隱本人,實際上涉及的則是傳主的選擇,為傳的態(tài)度、方法以至文趣等方面的問題:
像廬隱這么一個作家,當然最適宜于寫自傳了。第一她因為對自己特別感到興趣,于是會細心地去觀察自己而立下幾乎是大公無私的評語。第二她有充足的腦力去記憶或是追想她的過去。第三她有勇敢去頌揚自己的長處及指斥自己的弱點。第四她有那種癡戇或是天真去為人家抱不平及暴露人世間的丑惡。第五她有忍耐同時又有深刻的觀察力去偵視這人生的曲折。第六她有復雜的經(jīng)驗可以使自傳不枯燥。第七她有生動的筆法可以使一切個人的事情使別人感到興味。第八也是最難得的,便是她是一個“自由人”,她不用在文章里代什么人說話或是為什么人辯護及遮蔽。*邵洵美:《廬隱的故事》(代序),《廬隱自傳》,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第7頁。
而在《名家傳記》書前,甚至還刊有長達萬言的《怎樣寫傳記》(佚名)*據(jù)該書“例言”稱:“傳記作法問題,本擬辟專篇以論之,適值某報附刊發(fā)表《怎樣寫傳記》一文,征引廣博,要言不煩,詢其可否轉載,竟然見諾,同人感其美意,聊誌數(shù)語,以表謝忱?!?。該文包括“傳記與傳記文學”、“傳記的一般作法”、“傳記的種類與形式”、“傳記文學之貧困”和“關于自傳的作品”等五個部分。
“傳記與傳記文學”主要辨析如《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傳》《游俠列傳》《李斯傳》《李廣傳》《李陵傳》《禰衡傳》等傳統(tǒng) “傳”或“列傳”與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不同“含義”,認為上述的一些所謂“傳”或“列傳”,“大都只是些歷史的記錄,是屬于歷史而不屬于傳記。傳記是文學上的一個獨立的部門。傳記一方面固然可以作為歷史的資料看待,但決不就是歷史”。而傳統(tǒng)的“行述”,和現(xiàn)代的“自傳”也截然不同。在這一部分,作者還首次追溯了傳記一詞在歐洲希臘語的解釋和用法:
傳記,相當于希臘的bios一詞,義為生平或生活(life),故凡有關于一個人的生平的某些作品,便都以傳記稱之。英國人根據(jù)此希臘語,造一新字曰:biography,最初用此字者,是十七世紀的詩人屈里頓(John Drydon,1631-1700),那時他正要論述布魯塔奇的《英雄傳》(Plutarch’s“Lives”),故需用這一新字。在這以前,英國字典中尚無“傳記”一詞;或者換句話說,便是傳記一詞的定義,在此時才確立了起來。一直到有一為名叫鮑斯威爾(Boswell)的,把約翰生博士(Dr.Samuel Johnson)的生活史編成一部作品的時候,才出現(xiàn)了第一部真正的傳記。
“傳記的一般作法”強調(diào)四點,即:“(一)要寫真?zhèn)魃瘢?二)要刻畫時代,(三)要用文學技巧,(四)要有系統(tǒng)程序?!逼渌f的“要用文學技巧”是“須用靈活的筆致,清新的風格,細膩的描寫手腕,旁敲側擊的文字技巧”。其在“要有系統(tǒng)程序”中則還談到:“要注意怎樣從所傳者的各個時期中攝取真實而且精當?shù)牟牧希绕涫歉挥刑厣托碌娜の兜牟牧?,還要注意怎樣避免著事實之單純的羅列,而努力于作者主觀的抒發(fā)?!?/p>
在“傳記的種類與形式”中,作者則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列舉了三種不同的分類法:
有些人以被傳者的在社會上的成就分為:(一)革命家,(二)思想家,(三)藝術家,(四)科學家等傳記。例如《列寧傳》,《墨索里尼傳》,屬于革命家的類型;《馬克斯傳》,《克魯泡特金傳》,屬于思想家的類型;《貝多芬傳》,《歌德傳》,關于藝術家的類型;《達爾文傳》,《牛頓傳》,屬于科學家的類型。
有些人以傳記寫作的風格,分為:(一)以批評研究為傳記中心者,叫做評傳;(二)以歷史為中心者,叫做史傳;(三)以心理分析為中心者,叫做心理傳記;(四)以日常談話為中心者,叫做鮑斯威爾式(Boswellian)的傳記;(五)以年代的記錄為傳記者,叫做年譜;(六)以介紹的形式寫傳記者,叫做介紹文。
又有人以作傳者的地位分為:(一)自傳,(二)他傳。普通所謂傳記,大抵是指由別人寫的傳,由作家寫自己的傳,即稱之曰自傳。
“傳記文學之貧困”主要談原因,而且基本上引用胡適和茅盾的觀點?!瓣P于自傳的作品”則關注到當時已經(jīng)出版的一些自傳作品,但同時也指出“在自傳之中,固然寫不出Everything,卻是應該說出Something,總不應該寫了一個Nothing?!?/p>
雖然《怎樣寫傳記》中的一些理論觀念的表述不盡嚴密,而且目前還無法確認其作者,但該文在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上的貢獻卻應充分的肯定。因為該文第一次追溯了西方關于傳記一詞的解釋和用法,第一次關注到不同標準中傳記文學的不同分類,同時還具備把傳統(tǒng)傳記與現(xiàn)代的傳記文學區(qū)別開來的自覺意識。
進入1940年代,中國傳記文學的理論建構進入全面展開的時期。其標志是,不僅僅作家,包括許壽裳、林國光、朱東潤、鄭天挺、許君遠、孫毓棠、戴鎦齡、寒曦、湘漁、湯鐘琰和沈嵩華等一批學者先后發(fā)表文章或出版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傳記文學的相關立論問題展開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首先是許壽裳。許壽裳開始傳記文學研究,也就是在這一階段。但從時間上看,許壽裳的傳記文學研究和教學明顯比上述這些學者們早。他于1940年發(fā)表的《談傳記文學》(《讀書通訊》第3期)在時間上剛好是這一傳記文學理論研究階段的引領之作。而他1940年在華西協(xié)合大學講授《傳記研究》的專題課,比朱東潤1947年在無錫國專開設《傳記文學》課程,在時間上也早了好幾年。所以完全可以說,許壽裳是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研究深入展開階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談傳記文學》一文就傳記文學的種類、效用和發(fā)展的趨向發(fā)表了看法。許壽裳認為:“傳記文學的種類很多,可是大別起來不外兩種:(一)自傳。(二)他傳?!彼貏e強調(diào)自傳的長處在于“能夠自語經(jīng)歷,感想以及治學方法,把自己的真性情和活面目都表現(xiàn)出來,使讀者覺得親切有味,好像當面聆教”*許壽裳:《談傳記文學》,《讀書通訊》1940年第3期。。
關于傳記的“效用”,許壽裳遺稿《傳記研究雜稿》中開列的有修養(yǎng)人格、增加作事經(jīng)驗、把握歷史主眼、發(fā)揚民族主義等幾個方面。在《談傳記文學》一文中則簡化為:一、修養(yǎng)人格;二、發(fā)揚民族主義;三、拿著歷史主眼。這些有的是沿用前人的觀點,有的也帶有許壽裳基于時代的思考。如所謂“增加作事經(jīng)驗”沿襲的則是“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的說法?!鞍盐諝v史主眼”沿用的是梁啟超對于綜合性傳記的看法,即認為“歷史不外若干偉大人物集合而成,以人作標準,可以把所有的要點,看得清清楚楚”。*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九十九。但“修養(yǎng)人格”,指的則是從每一時代尋出代表人物,“將種種有關之事變歸納于其身,其幼少時代之修養(yǎng)如何?所受時勢環(huán)境之影響如何?所貢獻于當世,遺留于后代者如何?其平常起居狀況瑣屑言行如何?一一描出,俾留一詳確之面影以傳于世”,*許壽裳:《傳記研究雜稿》,黃英哲等:《許壽裳遺稿》(第2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94頁。而“發(fā)揚民族主義”在“遺稿”的表述是“顯揚祖德,鞏固國本,使民無攜志”*許壽裳:《傳記研究雜稿》,黃英哲等:《許壽裳遺稿》(第2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96頁。。
關于傳記文學的發(fā)展趨向,許壽裳認為:“上古時代,史傳和神話傳說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然不免帶有神話傳說性質,而神話傳說之中也往往含有史實?!薄翱鬃右院螅瑲v史和神話分途了。司馬遷以后,正史和小說分途了。魏晉以后,別傳繁興了,雜傳也多了,正史變?yōu)楣贂?,列傳的體例越嚴,而內(nèi)容越薄,文學趣味反而低減了?!币虼怂J為,“居今日而談傳記文學,自然當以西人的傳記性質為標準,也就是上文說過的綜合性的傳記,對于能夠發(fā)動社會事變的主要人物,使之各留一個較詳確的面影以傳于后”*許壽裳:《談傳記文學》,《讀書通訊》1940年第3期。。
1940年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的重鎮(zhèn)是朱東潤。從1930年代后期開始傳記文學研究之后,朱東潤撰寫和發(fā)表了《傳敘文學與人格》(1941)、《關于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詞》(1941)、《傳敘文學與史傳之別》(1941)以及《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等著述。這些加上其《〈張居正大傳〉序》(1943)等,可以看出1940年代的朱東潤已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觀念。
和胡適、郁達夫等人一樣,朱東潤的理論也是建立在對中外傳記理論的吸收、借鑒的基礎上的。但朱東潤和眾多提倡者的不同在于,他學習借鑒西方傳記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但決不機械地加以照搬與模仿。首先在關于“傳記文學”名稱的使用問題上,朱東潤力排眾議,主張廢“傳記文學”之名而用“傳敘文學”,他認為中國依傳統(tǒng)的看法,“傳是傳,記是記,并合在一個名稱之下,不能不算是觀念的混淆”;而采用“西洋文學”的看法,“傳記”實際上又包含了“biography(傳記)”和“autobiography(自傳)”二類,如僅稱“傳記”則是“以偏概全”。而在中國傳統(tǒng)中,“敘是一種自傳或傳人的著述”,所以,為“求名稱的確當起見”,應該用“傳敘文學”取代流行的“傳記文學”。*朱東潤:《關于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詞》,《星期評論》第15期,1941年。
在對傳記文學命名進行理論思辨的同時,朱東潤從一開始也關注到傳記文學的基本屬性問題,并且始終強調(diào)傳記文學的史學、文學雙重屬性。他認為“傳敘文學是文學,然而同時也是史;這是史和文學中間的產(chǎn)物”。然而朱東潤論述傳記文學屬性的意義并不在于其結論,而在于其論述過程中辨析文學與歷史不同屬性的理論啟示。他認為:“傳敘文學是史,但是和一般史學有一個重大的差異。一般史學底主要對象是事,而傳敘文學底主要對象是人?!?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第一緒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頁。從梁啟超提出的人的“專傳”到朱東潤的“對象從事到人”,表明了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探討的深入。人的“專傳”雖然有別于傳統(tǒng)的史傳,但仍然是在史學的范疇中立論,而“對象從事到人”實際上已是文學的理論自覺。
既然認為“從事到人”是傳統(tǒng)史傳與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根本區(qū)別,在關于傳記文學的論述中,如何寫“人”也就成為朱東潤關注的一個重點。他強調(diào)“傳敘文學應當著重人格的敘述”,而且“傳敘文學家認識人格不是成格而是變格”*朱東潤上述關于傳主人格的主張的引文,見其長篇專論《傳敘文學與人格》,《文史雜志》1941年第1期。。
當然,作為過渡時代的人物,朱東潤雖然意識到傳記文學必須是獨立于歷史著作之外的文體,但在對這一文體進行深入思考時仍然很難突破史傳的影響,仍然因襲著“歷史”的重負。如他把西方傳記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作者和傳主在生活上有密切的關系”、進而具體描寫傳主生活的鮑斯威爾型;“沒有冗長的引證、沒有繁瑣的考訂”的斯特拉哲型;一切都“有來歷、有證據(jù)、不忌繁瑣、不事頌揚的”繁重作品型。*朱東潤這些論述見《〈張居正大傳〉序》,《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第1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但他認為,在現(xiàn)代傳記文學剛剛興起的中國,所需要的是第三種。他強調(diào)史學方法的運用,強調(diào)史料的辨?zhèn)慰紦?jù),要求做到嚴謹有據(jù)。對歷史真實的過度關注,一定程度上使得朱東潤的傳記文學理論探討忽視了對藝術真實的思考。*關于許壽裳與朱東潤的傳記文學理論闡述可參見筆者專文《許壽裳與現(xiàn)代傳記文學》(《上海魯迅研究》2013年春之卷)、《論朱東潤傳記文學理論的獨特性與復雜性》(《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2期)。
差不多和朱東潤同時進行傳記或傳記文學理論探討的還有鄭天挺、林國光、許君遠和孫毓棠。鄭天挺于1942年10月為光明電臺文哲講座所寫的廣播稿《中國的傳記文》*鄭天挺:《中國的傳記文》,《國文月刊》1942年第23期。,雖然是從史學的角度立論,但其中關于傳統(tǒng)史傳完美敘事的“條件”、“禁忌”以及對“后來傳記所以不好的原因”的總結,對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設有著多方面的啟示。
他認為,寫出優(yōu)秀傳記的前提“條件”是“求真”、“尚簡”和“用晦”。求真指“盡量征求異說,盡量採摭史料”,但“絕不麻胡,絕不茍且,對于一切一切的事件都要辨別它的真?zhèn)巍?;尚簡指“提倡簡要,反對文字的煩富”,期望“文約而事豐”;用晦則“因為他們尚簡,所以有許多事跡他們不明顯的直說,而用旁的方法委宛的點出來,烘托出來?;蛘呤侵徽f大的方面,重要的方面,而將小的輕的不說,使讀者自己去體會”。
而寫作優(yōu)秀傳記的“禁忌”是“詭異”、“虛美”和“曲隱”。 所謂詭異指“神圣不經(jīng)之談,離奇詭異之說”;虛美指“對于一個人的過分稱贊,或者一件事的過分夸張”;曲隱則是“只敘述其善而曲隱其惡”。至于“后來傳記所以不好的原因”,鄭天挺認為主要受文字、技巧、觀念、史料以及主觀等方面的影響。所謂“主觀”,他指的是:“寫傳記的人最容易用自己主觀來寫旁人的言行?!麄兺怂鶎懙娜说膫€性,忘了所寫的人的學識才情同環(huán)境,只憑自己的主觀?!?/p>
林國光的長文《論傳記》分“傳記與文學及歷史的關系”、“西洋傳記的演進”和“傳記的定義及其分類”三個部分論述了傳記的相關理論問題。由于作者主要的理論參照是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涅焚斯(Allan Nevins)和蕭德威(J.T.Sho well)的著作,所以其論述基本是歷史學的視角。他認為:
傳記的編纂是一種藝術,一種人對人的了解與分析,其撰作有如現(xiàn)代人像畫,不過是一個人的生平言行思想,用最優(yōu)美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莻饔浘烤惯€不是純粹的文藝作品,不像史詩,更不像歷史小說,不能單靠豐富的想象力,馳騖空中,即景會心而杜撰。其實傳記作家的搜羅材料,考訂調(diào)核,排比分析,批評估計等等,慘心經(jīng)營,有如一般史家修史,所以傳記與其屬“文”,不如屬“史”。*林國光:《論傳記》,《學術季刊》1942年第1期。
所以作者堅持認為,“傳記是史學的一種,至少也可以算是個人的歷史”。但即使是在史學的范疇中討論,林國光不少觀點對于傳記文學理論的建構還是有特殊的啟示。他強調(diào)傳記必須寫人,“必須能夠充分表現(xiàn)傳主性格,恍然如生;對其生平行動經(jīng)歷的敘述,必須巨細無遺,細心公正;必須指出傳主在歷史上的地位”。他也肯定傳記作者的主體性意義,認為“傳記每每因其略帶主觀私見,人物有聲有色,活躍于紙,遠非史書其他形式所可比”。他還比較準確地概括介紹和肯定英國著名傳記作家李頓·施特拉其(Lytton Strachey)編撰傳記的方法,并指出一些拙劣模仿者的致命弱點。
關于傳記屬“文”屬“史”問題,著名報人和翻譯家許君遠的觀點則與朱東潤比較接近。他在《論傳記文學》一文中則比較客觀地比較了傳記與文學及歷史的關系,認為傳記文學的“性質介乎歷史與小說之間,寫傳記的手法也和寫歷史寫小說為近”。據(jù)此,許君遠認為評傳年譜“對某一個英雄或大哲作一個編年史式的介紹,只要有生卒年月事業(yè)或著作,材料便已完備,再用不著什么謹嚴的布置和細微的描寫”,所以“嚴格說來”這兩種應該歸在“史”的方面。他還指出中國“自傳”不夠發(fā)達的原因,并且批評胡適的《四十自述》也仍然沒暢所欲言:
“自傳”素為中國文人所不取,這原因大部是他們不肯說實話,小部是他們顧慮太多;還有一點便是中國學者缺乏寫傳記文學的風氣,如果真的有人(尤其是往古時代)自撰一篇自述,不免被目為“其人怪誕不經(jīng)”,便會以“小說家言”而遭摒斥。近人有的在試作這一番工作了,不過仍然不能暢所欲言,譬如胡適之寫《四十自述》,對于戀愛只字不提,便是一個例子。*許君遠:《論傳記文學》,《東方雜志》1943年第3號。
對于傳記文學的發(fā)展前景,許君遠可能受到英國著名傳記理論家尼科爾森的影響,所以他認為“無可懷疑地傳記文學是在向著一條嶄新的路線上走:離歷史的邊緣更遠,距小說的核心愈近;同時全是日常生活,不使被傳者迷失本性”*尼科爾森在關于傳記的科學性和文學性問題的論述中說過:傳記創(chuàng)作中的“科學性與文學性必將分道揚鑣”,“科學性的傳記將趨于專門化和技術化”,文學性的傳記則“步入想象的天地,離開科學的鬧市,走向虛構和幻想的廣闊原野”(參見尼科爾森著,劉可譯:《現(xiàn)代英國傳記》,《傳記文學》1985年第3期)。。
同樣從事史學研究,但曾列名于新月詩派的孫毓棠,在1943年出版了他的論文集《傳記與文學》。其中的《論新傳記》一文主要論述撰寫新傳記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孫毓棠仍然堅持傳記的史學屬性,但他所說的“新傳記”實際指的卻是“英國斯特萊基(Strachey)首創(chuàng)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寫傳記”,這種傳記“不僅負記載史實或集錄信札,記及個人逸事的責任,而且重在性格與心理的分析解釋”;“不僅是枯干的記事,而且重在文筆的動人”。因此,孫毓棠所說的撰寫新傳記“六點值得特別注意”的事項,大部分都和傳記的文學敘事有關。他認為,撰寫新傳記,第一“必需忠于史”,第二“需著重心理的分析”,第三“當以描寫性格為中心的任務”,第四“必需照到主人翁所生的社會及其時代”,第五“當注重文筆”,第六“某種幻想有時又是可以被容納的”。
在上述主張中,最能體現(xiàn)孫毓棠開放的傳記觀的是第五、第六點。在談及第五點“新傳記當注重文筆”時,孫毓棠認為:
傳記如果以記實為目的,當然可以不注重文筆,這類的傳記著作世界上很多。但是理想的新傳記不只是一種史學的著作,它同時還應該是一種文學的著作;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給科學披上文學彩衣的藝術品。雪萊(Shelley)的傳記也很有幾本,但讀謀汝洼的愛麗兒(Ariel)一書的人,觀其文筆之生動,敘述之有趣,對于雪萊性格描寫之清晰親切,實可令人神往。我們也知道這部書中有很多地方不忠于史,作者也未曾拿他當一本歷史書寫,可是這本書在文學上講,確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從史學上講,也不是一部完全要不得的書?!\汝洼曾講,寫傳記和別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也是一種精神的產(chǎn)物(Andre Maurois:“Aspects of Biography”——原著),其實歷史的著作以及一切旁的科學的研究與著作,又何嘗不都是如此呢?在人的創(chuàng)作欲上講,寫一本小說和科學上求一種發(fā)明本是一樣的。*孫毓棠:《論新傳記》,《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第7頁。
正是在強調(diào)傳記的“文筆”、“文學的著作”、“藝術品”和“神的產(chǎn)物”的基礎上,孫毓棠在最后正面肯定了藝術虛構在傳記寫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在傳記寫作中“往往因史料缺乏之故,自然會露出許多空隙來”,“為了文章起見,某種幻想有時又是可以被容納的”。他說:“這樣參進去的幻想是合理的,不致大錯的,我們可以把這種幻想叫作“合乎邏輯”的幻想。在傳記之中參入這種合乎邏輯的幻想,總比說漢高祖腿上一定有七十二個黑點子的話顯得還更合理更可靠些?!?孫毓棠:《論新傳記》,《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第8頁。
在《傳記的真實性和方法》一文中,孫毓棠還就傳記的真實性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所謂‘個人事跡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一樣,是不容易也可以說是根本不能夠得到的。”所以他主張:“傳記家……應該只求以現(xiàn)存的關于此個人的記錄為材料,以探討其性格與精神。為將此性格與精神描寫出,解釋給一般讀者知道,他不得不主觀地剪裁材料,合理地以推測或合乎邏輯的幻想來彌補知識之空隙?!?孫毓棠:《傳記的真實性和方法》,《傳記與文學》,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第25頁。
進入1940年代后期,有關傳記和傳記文學的討論繼續(xù)向縱深發(fā)展。1947年7月,戴鎦齡發(fā)表《談西洋傳記》*戴鎦齡:《談西洋傳記》,《人物雜志》1947年第7期。,介紹外國傳記發(fā)展情況及相關傳記文學理論。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傳記這個名詞英文里是Biography,1660年才在英國開始用,不過它在歐洲是起源很早的一種文學,散見于希臘羅馬的著述里。即是在古代希伯來的民族的文學里,它也占有重要地位。”可見,戴鎦齡是在文學的范疇里討論傳記的。他明確提出傳記作品的三個要素:
第一,它是一種記載。
第二,它是關于個人的記載。
第三,它是用畫術手腕寫成的。
所以,他認為傳記“所記載的是個人的事實,所注意的是個人內(nèi)在的性情,氣質,言行的動機和心理上種種微妙變化”。傳記家搜齊傳主的“全部事實,按年月日排起,本身還不是傳記,不過是供寫傳記者的一部資料?!瓊饔浖翼殢暮棋牟牧侠锕?jié)取精彩緊要的部分,然后加以嚴密的錘煉和完整的組織,用優(yōu)美的文辭做經(jīng),豐富的想象做緯,使最后的成品是經(jīng)過匠心制造的一件藝術成品”。
從西方傳記發(fā)展的角度看,戴鎦齡特別強調(diào)“自由的心靈”在傳記寫作中的重要性。所以,他特別推崇史特拉屈(Lyttonstpachay),認為他“回到了以前歐洲的傳記界的良好作風——對于人重行用自由的心靈作精微的心理分析”,他代讀者“打倒偶像,消除他們精神上的壓迫,恢復他們心靈的自由”。戴鎦齡最后認為現(xiàn)代傳記的發(fā)展趨向是:“用自由的心靈去探索人性,力求忠于事實”;“英雄崇拜的語氣,頌揚勸懲的意念絕不能再欺騙作者和讀者”;“保持一種適宜的簡短,用最經(jīng)濟的篇幅,表達最繁復的人生”;“敘述緊張生動,前后起伏照應一脈相通,結構巧妙而謹嚴,讀來津津有味,就賽如小說”,等等??梢?,戴鎦齡的論述始終是圍繞傳記的文學屬性展開的。
戴鎦齡發(fā)表《談西洋傳記》之后的第二年,寒曦也在《人物雜志》上發(fā)表《現(xiàn)代傳記的特征》*寒曦:《現(xiàn)代傳記的特征》,《人物雜志》1948年第2期。一文,試圖總結從史屈拉琪的《維多利亞名人傳》開始的現(xiàn)代傳記“共具”的特征。寒曦認為,現(xiàn)代傳記的第一個特征是“絕對尊重事實”,“現(xiàn)代傳記作者很少為了道德的成見,或尊重世俗的傳統(tǒng),而去隱瞞或歪曲事實”;第二個特征是“認識人性的復雜”, 現(xiàn)代傳記作者“努力從各方面,各種矛盾的瑣碎事實,試去表現(xiàn)一個復雜的活的真人物”; 第三個特征是“具有藝術的技巧”,“現(xiàn)代傳記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本藝術的作品?,F(xiàn)代傳記家把詩歌小說圖畫戲劇,甚至電影的技巧都用之于傳記的寫作”。 寒曦最后表示,“在訃文一類文字非常流行,傳記文學不夠維多利亞時代水準的中國”,他希望前面總結的“這幾點是可為我們借鏡”。
與寒曦發(fā)表《現(xiàn)代傳記的特征》的同時,湘漁(吳景崧)則在《中國建設》上發(fā)表了題為《新史學與傳記文學》*湘漁:《新史學與傳記文學》,《中國建設》第1卷合訂本,1948年。。在這近兩萬字的長文中,作者力圖廓清的是新史學與傳記文學的復雜關系。他認為“傳記就其主要的性格講,是歷史的一個支庶,是文學的一個部門”,而在古代,傳記和歷史“是形跡不大容易區(qū)分的混合物”,如史詩“是古代作家對于英雄的歌頌,一種多少帶些史跡的歷史”,但史詩在歌頌英雄時也“無形中替那位主角,作了一個小傳”。接著,作者依次辨析新史家和舊史家、歷史家與傳記家、傳記家與小說家的不同。他認為歷史家所寫的“是這一人在歷史戲劇中所演角色的動作”,而傳記家所寫的則是“那人的人格的形成”;傳記家不同于小說家之點在于“小說家的主角,不必社會上實有其人,而傳記家的主角,必然是社會中某一特有的人,而其言論行動,尤必須根據(jù)那一特有人的言論行動,符合于那一特有人的言論行動”。因此,湘漁特別強調(diào):“傳記家的最終目的,是在尋取真實,這正如科學家一樣,而不僅是完成了某種審美的任務?!绷硗?,他的文章還談及傳記的分類和資料的使用等其他方面的問題。
湯鐘琰的《論傳記文學》對西方傳記文學理論除了批判性接受之外,該文另一理論亮點是對于傳記與傳記文學的辨析。湯鐘琰認為“傳記原屬歷史的范疇”,后來“之所以把傳記歸之于文學”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古代歷史與文學原無明顯分野,寫得好的文章一概名之曰文學,不獨歷史不獨傳記而已”?!暗诙谴蟛糠值膫饔洠嘞党鲎晕氖康氖止P。中國歷代史官,均以文人充任,歷史的研究并非他們的拿手(自然更談不上史觀);其所以連正史亦多以傳記出之者,因為傳記中易于插入主觀的想象與描寫,換言之,也就較為接近文學的創(chuàng)作”?!暗谌亲詮男聜饔浖胰缢骨鸹?Lytton Strachey)、盧特威奇(Emile Ludwig)等出現(xiàn)以后,……在傳記中史實的敘述并不算十分重要,占首要地位的乃是個性的分析與描寫。傳記主角在某一個時候做了一樁什么事,這是歷史家的筆法。但是,他為什么要做,在做這樁事的過程之中他所起的心理變化如何,這卻需要文學家藝術的手腕。為了在心理上予以細膩的描寫,傳記家有時甚至不得不借重主觀的想象。這就接近文學的創(chuàng)作了?!?湯鐘琰:《論傳記文學》,《東方雜志》1948年第8號。
最后,作為“大學叢書之二”,教育圖書出版社于1947年出版了沈嵩華編著的《傳記學概論》。這是一部全面吸納梁啟超、胡適、郁達夫、朱東潤、鄭天挺等人的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著作,共含“傳記之概念”、“傳記之種類”、“傳記之作法”和“中國之傳記學”四章,主要從史學角度展開論述,但也兼及文學。但誠如編著者在《序》中所說:“在過去,關于傳記的理論,雖有散篇的論述,但是有系統(tǒng)的著作,一直到現(xiàn)在,還未曾見,這不能不說是史學界和文學界的一大缺陷?!?沈嵩華:《〈傳記學概論〉序》,福州:教育圖書出版社,1947年。所以,這一著作的出版無疑有一定的意義。而談及“傳記”一詞的解釋時,沈嵩華在追溯中外觀念演變、論述個人與歷史、英雄與歷史等關系之后,引用克羅齊“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名言闡述了傳記的“現(xiàn)代性”意義:
“真正的歷史可說都是現(xiàn)代史,現(xiàn)代性,這一點,實是一切稱為歷史者的主要特征”,這是意大利史家克羅斯(B Croce)的名論。近來美國史家赫蕭(Hcaens haw)也有“所有歷史都是現(xiàn)代史”的話。這意思應用于歷史中的偉人傳記,更見其確切。我們也可以說,一切歷史人物都是現(xiàn)代的人物,這種人物的事業(yè)是流傳不朽的,言行足垂模范監(jiān)戒,其人格歷萬古而常新的。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與現(xiàn)代生活有密切關系,尤其在當時有關民族興衰的偉人,他們的言論思想事業(yè)人格,在現(xiàn)代民族生存上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他們的重要造就,永遠保留著在其今日民族生活之中。(偉大的科學家與英雄,其精神且存在今日全世界人的生活中。)就“現(xiàn)代性”一點上說,傳記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可以略窺見一斑了。*沈嵩華:《傳記學概論》,福州:教育圖書出版社,1947年,第4頁。
總而言之,從20世紀初以來,上述作家、學者、批評家從不同的方面為傳記文學的理論建構作出了各自的貢獻。晚年的梁啟超潛心新學說、提倡新史學而屬意“人的專史”,探索“專傳”的書寫,雖少了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激情,卻多了學理思考的自覺。胡適的提倡和鼓吹以及對東西方傳記特點的思考有開拓之功,郁達夫則以“文學”自覺從理論和創(chuàng)作展開切實工作。朱東潤的探索深入而自成體系,充分體現(xiàn)其理論特征的《張居正大傳》也以厚重的特色而別具一格。之后,學有專攻的許壽裳、鄭天挺、孫毓棠、戴鎦齡等人分別從歷史或文學的不同角度,對傳記和傳記文學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這些充分體現(xiàn)出從作家到學者,從零星到系統(tǒng),從歷史到文學,從比較東西方傳記差異到提倡傳記文學,從探討創(chuàng)作手法的思考到理論體系建構的歷史流脈。而由“新史學”出發(fā)并一路走來的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雖未出現(xiàn)熱烈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震撼文壇學界的宏篇巨著,但他們的努力所彰顯的探索精神,由相互碰撞所形成的思維成果,都已經(jīng)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記文學理論積淀,并且時刻影響著中國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踐。
責任編輯:李宗剛
On the Development Stream of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Gu Yepi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The theories and views in the researches on modern Chines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MCBL) raised and advocated by Liang Qichao, Hushi and Zhu Dongrun have been more studied than those by Zhu Xiang, Xu Shoushang, Zheng Tianting, Sun Yutang, Dai Liuling, Shen Songhua and others, but the latter have not been paid due attention to. Since the scholars across generations approached MCBL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chools of theories have converged into a development stream made from writers to scholars, from fragments to systems, from history to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ces o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iography to the advocacy of biographic literature, from the discussions of creation devices to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CBL that arose from “new historiography”, though no prosperous scenes have emerged and no grand theories have been produced, the explorative spirit and speculative outcomes have, however,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ies of MCBL featured by the Chinese imprints and have always affected greatly its practice of cre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categorize the development stream and summarize the thought outcomes of MCBL of this historic period.
modern China,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theor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stream
2016-08-29
辜也平(1955— ),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為作者主持研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研究”(06BZW055)的結項成果之一。
I207.5
A
1001-5973(2016)06-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