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紹興到南京:文化場域的轉換與青年魯迅的“書劍”人格建構

    2016-04-13 11:35:58卓光平
    關鍵詞:書劍人格

    卓光平

    (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

    從紹興到南京:文化場域的轉換與青年魯迅的“書劍”人格建構

    卓光平

    (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摘要:魯迅文化人格的建構與他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從紹興到南京,在新舊文化場域的轉換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兩種文化在魯迅身上相互融合轉化,從而形成了青年魯迅兼具獨異性格與求索精神的“書劍”文化人格。

    關鍵詞:青年魯迅;獨異精神;求索精神;“書劍”人格

    魯迅文化人格的建構與他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從紹興到南京的求學經歷與生活體驗,對于青年魯迅文化人格的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在1898年4月離開生活了十七年的故鄉(xiāng)紹興,走上了“走異路,逃異地”的人生新路,這第一站便是南京。從紹興到南京,魯迅既體驗了家庭破落的屈辱,又經歷了對水師學堂“烏煙瘴氣”的厭惡;既受到了傳統(tǒng)書塾的教育,又接受了近代知識的學習;這些人生經歷使得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兩種文化在他身上相互融合轉化,正是在新舊不同的文化場域中建構并生成了青年魯迅的文化人格。

    一、從“S城”到“N”:現(xiàn)實砥礪中的獨異性格

    魯迅生于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出生時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在衣食無憂的幼年時期,故鄉(xiāng)紹興帶給魯迅的主要是自由自在、天真快樂的美好記憶。無論是在鄉(xiāng)下看社戲,與農村朋友的交往,還是對“義勇鬼”的向往和對“女吊”的喜歡,都使他對自由生活充滿了向往之情,而這些兒時的故鄉(xiāng)生活也成了他后來“思鄉(xiāng)的蠱惑”[1]236。

    然而,對于魯迅來說,故鄉(xiāng)紹興既是他人生反顧的情感之源,也是他心靈飽受創(chuàng)傷的屈辱之地。魯迅與故鄉(xiāng)紹興的“交惡”始于其家道中落之時。由于卷入科場舞弊案,祖父被判“斬監(jiān)候”,成為轟動一時的“欽案”。周家不得不變賣田產,年年設法營救。為躲避可能發(fā)生的株連,魯迅和弟弟也被家人送到親戚家避亂。這時家庭經濟陷入拮據,社會地位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在親戚家避亂時,魯迅變得非常敏感,所以當受到冷遇,尤其是被人稱為“乞食者”時,心靈便深受刺激。如他后來所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盵2]437從大家族的少爺淪為“乞食者”,過早地進入社會使少年魯迅的內心受到傷害。周作人也說,“這個刺激的影響很不輕,后來加上本家的輕蔑與欺侮,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與日后離家出外求學的事情也是很有關聯(lián)的?!盵3]14

    祖父科場案案發(fā)之后,魯迅父親的重病和亡故給家庭帶來了更大地沖擊,也使魯迅更受到周圍人的白眼和侮辱。由于父親長期患病,家庭經濟已落到不得不靠變賣衣服和首飾維持的地步,魯迅曾回憶說:“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辱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2]437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這讓他這個衰落家庭的子弟遭受到更多的白眼。尤其是在父親病故后,魯迅曾以家中長子的身份出席本房家族會議,當長輩們做出損害他家利益的決定要他簽字時,他沒有答應,便被本族的長輩嚴厲訓斥。周作人后來回憶說,這件事“給予魯迅的影響很是不小,至少不見得比避亂時期被說是‘討飯’更是輕微吧”[3]34。家庭敗落不僅讓魯迅遭到周圍人的歧視,而且連親戚都來欺負他,這使他受到世態(tài)炎涼的刺激,“帶給內心的創(chuàng)傷是深重的,使他從小就看清了本家長輩們的真面目”[4]95。

    家庭敗落被當作“乞食者”固然感到屈辱,但流言家的造謠更讓魯迅感到憤怒。在父親去世后不久,本屬親戚的衍太太多次教唆年少的魯迅去偷家里的首飾和財物去賣,隨后又散布謠言說魯迅偷了家里的東西去變賣。魯迅便一下“覺得有如掉在冷水里”,“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盵5]302衍太太制造的流言使魯迅看清了“S城”人的嘴臉,以致使他對“衍太太”們的痛恨遠在對畜生和魔鬼的痛恨之上。他說:“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偟脤e一類人們去,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盵5]303魯迅的逃出就是為了“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而這正是對那些流言者們的復仇,所以他后來一定要到那些讓S城人討厭、笑罵的地方。

    紹興的現(xiàn)實經歷和生活體驗讓魯迅感到壓抑、屈辱、討厭甚至是憤怒,他要逃出紹興,然而到哪里去呢?當時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一是學幕,二是學經商,但是魯迅沒有選擇通常人們所走的道路,而是要進新式學堂。然而,新式學堂在當時卻是備受嘲弄的,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2]437~438。最明顯的就是當時為全城所笑罵的就是當時紹興剛開不久的中西學堂,學堂中僅因為在漢語之外又教了一些洋文和算學,便成了上至熟讀圣賢書的秀才們,下至目不識丁普通人所嘲笑譏誚的眾矢之的。但魯迅還是決意要去新式學堂,他最終選擇了去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他說:“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盵2]437魯迅產生“逃異地”的想法,正是源于紹興的屈辱體驗和對“S城”封閉的反感,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去經歷“S城”人未曾經歷過的人生。

    不過,在離開了風氣閉塞的故鄉(xiāng)紹興,當魯迅剛進入水師學堂不久,他卻對學堂內的“烏煙瘴氣”感到失望了。學堂雖然名為水師學堂,但是卻沒有游泳池,原因是以前的水池因為淹死過兩個學生,后來不僅填平了,而且還造了一所關帝廟。為了驅散淹死鬼的游魂,每年七月十五還請來一群和尚念咒。學堂的管理不善,活像一個衙門,學堂內的等級制度讓剛進來的低班生受不了,低班生不僅在待遇上遠不如高班生,高班的學生還要經常欺負新來的學生。而以福建人為主的學堂管理者又歧視非閩籍的學生,魯迅當時被分配到管輪班,這預示著將來只能在艙底工作,呼吸悶熱的空氣,“上不了艙面了”[6]401。魯迅對此很是不滿。學堂中的課程也過于簡單,新東西并不多,尤其是漢文課程比較守舊,“一整天是讀漢文:‘君子曰,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愛其母,施及莊公?!徽焓亲鰸h文:《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論》《潁考叔論》,《云從龍風從虎論》,《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盵5]303另外,由于學生在背后譏笑老師,包括魯迅在內的許多學生都受到了幾乎要被開除的處罰。整個學堂里彌漫著保守、陳舊、沉悶和壓抑的氛圍,所以魯迅感到“烏煙瘴氣”,“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這不合適來?,F(xiàn)在是發(fā)現(xiàn)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只得走開。”[5]305正因為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魯迅非常反感,于是便重新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學開礦去了。不過,魯迅在礦路學堂雖然下過幾回礦井,學習了一些近代科學知識,但依然并不滿足。1902年1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yè),雖然獲得“第一等”的畢業(yè)文憑,但他依然感到迷茫,所以還是決定要繼續(xù)尋找自己別樣的人生。

    盡管說從小就受到耳濡目染的越地異端文化對魯迅獨立反叛和特立獨行的獨異精神有著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但是現(xiàn)實人生砥礪更是其獨異精神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顯著因素。從紹興到南京的現(xiàn)實人生砥礪激發(fā)了魯迅抗爭、反叛和獨立的個人意識,如其所說,“‘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的宣戰(zhàn)?!盵7]327雖然說魯迅少年時期在紹興度過了他最為怡然自得的童年時光,但是陡然而來的家庭變故以及此后的屈辱體驗深深刺激了他,使他憤然離開風氣閉塞的紹興而“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可以說,紹興的創(chuàng)傷和屈辱體驗加深了魯迅對現(xiàn)實人生的認識,激發(fā)了他的抗爭意識。所以,故家雖然敗落了,但是魯迅斷然放棄學幕或經商的舊路,卻選擇為時人所不屑的軍事學堂。而在南京,一邊是水師學堂的“烏煙瘴氣”,一邊又是對近代科學知識的不滿足。這些人生體驗和求學經歷一方面養(yǎng)成了青年魯迅堅毅果敢和抗爭到底的性格,同時也激發(fā)了青年魯迅獨立反叛和特立獨行的獨異精神。

    二、從書塾到學堂:“雜學旁收”的求索精神

    在紹興和南京的人生經歷不僅催生了魯迅反叛時俗和特立獨行的獨異個性,而且還使其養(yǎng)成了“雜學旁收”的求索精神。在紹興到南京的求知之路上,魯迅先后經歷了從家塾到書塾,再從水師學堂到礦路學堂,傳統(tǒng)文化和近代科學知識不僅開拓了青年魯迅的知識眼界,也激發(fā)了他更強烈的求知欲望。

    魯迅的求知之路,自然是從在家塾中的發(fā)蒙開始的。魯迅在紹興先后經過周玉田、周子京和壽鏡吾三位塾師。在紹興學習時期,魯迅明顯表現(xiàn)出對歷史文化知識的喜好,尤其注重對野史、雜說等書籍的“雜學旁收”。從七歲開始,魯迅先是在新臺門的家塾跟隨遠房叔祖周玉田啟蒙。周玉田是一位博學多才、善詩作文的秀才,他知識淵博,他教學生首先從學習歷史入手,所以魯迅說:“我最初去讀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讀的是《鑒略》?!盵8]140周玉田還藏有豐富的圖書,其中就有圖書本《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插圖本《花鏡》和插圖本《山海經》等,這些圖畫書也極大地滿足了少年魯迅的好奇心。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回憶說:“我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9]254

    十二歲時,魯迅又進入三味書屋讀書。三味書屋是當時“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塾師壽鏡吾是“本城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10]289,也是魯迅終生最尊敬的老師之一。壽鏡吾“方正,質樸,博學”,他不喜歡八股,所采用的課本也是當時新刊行的俞樾的《曲園課孫草》,內容較別處書塾課本要清新淺顯。而且壽鏡吾“常手抄漢魏六朝古典文學,但魯迅亦喜閱之,故往往置正課不理,其抽屜中小說雜書古典文學,無所不有”[11]34。在三味書屋,正是魯迅泛觀博覽的時期,壽鏡吾之子壽洙鄰常教魯迅一些課程,他對魯迅勤于讀書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其時我正閱覽明季遺老諸書,如亭林、梨洲、船山,及《明季稗史》《明史紀事本末》《林文忠全集》《經世文編》等書。魯迅盡閱之?!盵11]35魯迅自己也說:“余少批閱古說”[12]3。在三味書屋學習的七年里,魯迅讀書進步很快,十六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魯迅后來所說“我?guī)缀踝x過十三經”[13]138,就是在三味書屋。

    在紹興讀書時期,魯迅對大量正史以外的野史、子部雜家筆記的閱讀,不僅引導他的學問向“雜”也就是博的方面發(fā)展,而且也進一步激發(fā)了他探尋新知識的求知欲望。當時紹興剛剛開辦了私立學?!爸形鲗W堂”,可是魯迅沒有去那里,一是因為學費貴,二是那里只教漢語、算數、英文和法文等,他顯然感到并不滿足。另一個地方是祖父推薦的杭州求是書院,但也因為需要交學費而不得不放棄。他在自傳里說:“因為沒有錢,就得尋不用學費的學校,于是去南京,住了大半年,考進了水師學堂?!盵6]4011898年5月,魯迅進入南京水師學堂,但是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這里不僅少有水師方面的知識,而且就連漢文學習也是陳詞濫調,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論》《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等,毫無新意。鑒于水師學堂“烏煙瘴氣”的氛圍,魯迅便又考進了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

    相較于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不僅課程新穎,而且讀書的風氣也比較濃厚。周作人曾回憶,“功課是以開礦為主,造鐵路為輔,期限三年畢業(yè),前半期差不多是補習中學功課,算學,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應有盡有,魯也照例學過了?!盵3]56魯迅自己也說:“還有所謂格致,地學,金石學,……都非常新鮮?!盵5]305魯迅在礦路學堂的學習為其后來的醫(yī)學等自然科學的學習奠定了根基。他說:“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并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wèi)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y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xiàn)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y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fā)端于西方醫(yī)學的事實?!盵2]438南京的經歷,使得他的眼界大開,不僅對近代科學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醫(yī)學也有了深入的認識,并得出中醫(yī)多少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而西方醫(yī)學對日本的維新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梢哉f,也正是父親病死的經歷以及在南京獲取的醫(yī)學知識使他在日本最終走向醫(yī)學救國的道路和更廣闊的求知之路。

    魯迅在礦路學堂時,維新思想已經滲透進青年魯迅的內心。而魯迅能較早接受進化論這種新思想,與總辦俞明震在礦路學堂提倡新學是分不開的。當時,魯迅對俞明震有著深刻的印象,“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5]305。而新學知識的學習使他對進化論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時中國還沒有專講進化論的書,魯迅便在課外買了一本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對進化論開始了真正的接觸,懂得了“物競天擇”這些道理。從多年后的回憶文章《瑣記》來看,魯迅對當年閱讀《天演論》的情景歷歷在目,卻對當年一個長輩要他閱讀參康有為變法奏折的報紙文章“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總之是參康有為變法的;也不記得可曾抄了沒有”[5]306。而魯迅當時的生活卻是“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5]306。正是在礦路學堂的學習使得魯迅對進化論有著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對西方近代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進一步刺激了他對新思潮和新知識的求索欲望。

    魯迅在南京“旁收雜取”的閱讀,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進化論知識的癡迷,另一方面則是對林譯小說的喜愛。在南京的幾年里,魯迅利用空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報刊,他不僅接觸了《時務報》《蘇報》以及《游戲報》等大量傳播新思想的報刊,也對林紓所譯外國文學有強烈的興趣。自閱讀《巴黎茶花女遺事》以后,他對林紓的翻譯幾乎是隨出隨買,一共有近三十本。也正是林譯小說的影響,魯迅最后才走上翻譯外國文學的道路。魯迅后來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也正是得源于他從看林譯小說開始的百余種外國小說所學的技巧。

    正是在南京的學堂中,魯迅既注重對包括進化論思想在內的西方新學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注重學習文史方面的知識。魯迅這種“雜學旁收”的作風,應該說在紹興書塾讀書時就已形成,但不免僅限于中國書,只有到了南京后才更發(fā)揚光大,進而為古今中外之學。從紹興到南京,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與近代西方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古今中外書籍的“雜學旁收”使得魯迅在傳承文化根脈和融化西學新知方面達到融合。正因為魯迅注重舊學與新知的融合,才使他在日本留學時便提出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內之弗失固有之血脈”[14]57的文化主張。魯迅博覽群書,“雜學旁收”,廣泛閱讀各種報刊,特別是南京時期深受進化論和新小說的影響,這既刺激了魯迅求知的欲望,也激發(fā)了他求索的精神,同時為他之后的道路埋下了種種可能。所以在南京,魯迅雖然在南京水師學堂爬上過二十丈的桅桿,在礦路學堂下過二十多丈礦井,但他仍然感到一無所能,因此在礦路學堂畢業(yè)之時,他還是感到,“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國外去?!盵5]307

    三、從“周樟壽”到“戛劍生”:魯迅“書劍”文化人格的建構

    魯迅毅然拋棄父輩和鄉(xiāng)人們所走的道路,義無反顧地離開臺門,去遠方尋找自己的新生,顯示出一種獨異、求索的精神和堅毅反抗、卓然獨立的個性性格。而在南京,魯迅不僅為自己取了“戛劍生”和“戎馬書生”等別號來激勵自己,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一些抒發(fā)個人情懷和志向的舊體詩,這些作品明顯都有著青年魯迅精神人格在其中的投射。

    在南京,魯迅為自己取過多個別號,而他的本名也是在南京被改過的。1989年5月,魯迅在進入江南水師學堂時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他在水師學堂任職的族祖父周慶蕃認為本族子弟“當兵”有辱家族聲譽,丟了祖宗的臉,不宜再使用譜名,于是將他的名字由“周樟壽”改為“周樹人”。在當時的士大夫眼里,讀書應試才是正途,即便是衰落了的人家的子弟也要么去學做幕友,要么去學經商。江南水師學堂是軍事學堂,去那里讀書不僅被認為等同于當兵,而且又被認為進的是“將靈魂賣給鬼子”的洋學堂。魯迅去水師學堂讀書便被認為是走投無路的選擇,在當時是讓人非常看不起的,因而改名“周樹人”是一種被迫的舉措。

    除了本名“周樟壽”被長輩改為“周樹人”以外,魯迅為自己取別號也是從南京開始的。他曾刻有三枚“戎馬書生”“文章誤我”和“戛劍生”等別號的印章。這些別號既是對自我人生的一種期許,也是他當時思想的自況?!叭竹R書生”是魯迅愛好騎馬的自況,頗能顯示出他當時意氣風發(fā)的風采。魯迅在南京開始愛上騎馬,并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屈服的性格,即便被摔得頭破血流還是要騎。他曾騎馬經過旗營附近,遇到旗人的攻擊,他不甘心受旗人的欺負,于是揚鞭窮追,以致墜馬摔傷了自己?!拔恼抡`我”表明了魯迅已經意識到讀科舉文章只會貽誤青春,因此他要向傳統(tǒng)科舉告別?!瓣﹦ι币彩钱敃r魯迅自命的別號,這個別號明顯帶有自我激勵的意味?!瓣蹦恕瓣┤弧敝^;“劍”乃拔劍而起之意?!瓣﹦ι币鉃槲鑴Α魟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別名是和青年魯迅的個性和追求融為一體的,是青年魯迅文化人格的一個標簽,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作者自取的筆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15]464。魯迅的這些別號一方面顯示出他對于越文化中膽劍精神和異端文化血脈的繼承,另一方面更顯示出特立獨行的獨異精神和“雜學旁收”的求索精神在其身上的內化。

    魯迅為自己所取的別號帶有明顯的自我期許和自我激勵的意味,而他也曾用“戛劍生”為筆名創(chuàng)作過一些詩歌作品。魯迅一生的筆名共有一百四十多個,其最早的筆名就是“戛劍生”。從1898年作《戛劍生雜記》一直到他去日本留學為止,他主要使用的筆名就是“戛劍生”。這一時期,魯迅創(chuàng)作了十多首舊體詩,包括1900年所作的《蓮蓬人》和《別諸弟》三首,1901年的《庚子送社即事》《祭書神文》《和仲弟送別元韻》三首和《惜花四律》四首以及1902年所作的挽聯(lián)《挽丁耀卿》等。此外,1899年12月19日,魯迅還參加過《游戲報》題為《花好月圓》的征詩活動,并獲得甲等第七名。

    魯迅現(xiàn)存最早的作品就是他在南京所作的《戛劍生雜記》。文中寫出了當時魯迅對遙遠故鄉(xiāng)親人的想念,可謂真情動人。以身在南京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和兄弟思念之情的作品還有《別諸弟》三首和《和仲弟送別元韻》三首等。1900年在南京所作的《別諸弟》三首是魯迅存世最早的舊體詩。此三首詩最早見于周作人1900年4月14日的日記,署名為“豫才未是草”。周作人日記1901年4月12日重錄時署名“戛劍生未是草”。這三首詩歌寫他到南京求學的思念家鄉(xiāng)和兄弟,以及離家回南京一路上的離愁別緒,“文章得失”要靠努力學習,而不能聽天由命。1901年的《和仲弟送別元韻》三首也是寫他在南京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盼望和家中兄弟一起養(yǎng)花種草,三首詩充滿感傷的情調,但卻表達出兄弟情深。這些作品從一個側面使我們看到了魯迅早期的意識和志向,他雖有無限的沉郁苦悶,但卻決不頹唐,而是如其別號“戛劍生”所意指的,要毅然吶喊著,“戛然”而起,揮劍前行,去尋找人生的新路。

    1900年所作的《蓮蓬人》是一首詠物寄情的詩,同時也是青年魯迅的一首明志詩。詩中形象地描繪了蓮蓬生長的環(huán)境、季節(jié),更襯托了它淡雅、凈立風姿的可貴,表現(xiàn)了青年魯迅高潔的內心與高遠的志趣?!陡铀蜕缂词隆芬运驮罴涝钌穸枥L了當時魯迅家中敗落后的困頓,針對舊社會而發(fā)的情感透露著作者的愛憎之情?!都罆裎摹肥且皇壮o體詩,在“錢神醉兮錢奴忙”的時候,詩人寧可冷冷清清地祭書神。這幾首詩歌雖然形式上比較陳舊,但內容上卻表現(xiàn)了青年魯迅不同凡俗的心靈境地和奮發(fā)有為的內心追求。1902年1月,魯迅為悼念死于肺病的礦路學堂同班同學丁耀卿,還作過一首挽聯(lián):“男兒死耳,恨壯志未酬,何日令威來華表?魂兮歸去,知夜臺難瞑,深更幽魂繞萱帷?!盵6]401“男兒死耳,恨壯志未酬”雖然是對同學英年早逝的惋惜,但也足可顯露即將遠赴日本留學時魯迅的遠大志向和追求。

    魯迅的這些詩歌作品正是青年魯迅思想、意志和心理特征的真實流露。他的文字中既有對家鄉(xiāng)和兄弟的懷戀之情,也有對現(xiàn)實的批判,表現(xiàn)出青年魯迅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魯迅是當時那個封建時代的叛逆者,他毅然擯棄父輩和鄉(xiāng)人們所走過的“正路”,卻偏要隱忍思鄉(xiāng)戀親之痛,去尋找人生的新路。這些詩歌習作不僅顯示了青年魯迅的精神風貌,而且標志著青年魯迅“書劍”文化人格的形成。盡管從客觀上說,魯迅以“戛劍生”為筆名的習作并沒有更多的新的文學意識,但是其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以及獨立的文化人格為其后來的人生追求和發(fā)展埋下了種種可能。

    可以說,在南京進入礦路學堂學習近代科學和接受進化論是青年魯迅文化人格建構的關鍵因素,南京也為青年魯迅提供了一個不同于故鄉(xiāng)紹興的文化人格建構的文化場域?!澳暇┣髮W時期對于魯迅的重要性在于,他思想中新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并且促使他走出狹小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而逐漸融入現(xiàn)代新潮。”[16]31正是在南京,魯迅沖破了半新半舊的障礙,他沒有被學校的小圈子所束縛,而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接觸了西洋科學、哲學、文學的著作。三年多的南京生活與求學經歷不僅打開了青年魯迅向往世界和探索未知的心扉,激起了他對新的人生道路的渴望,也促使了他現(xiàn)代文化人格的生成,因而南京在魯迅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從紹興到南京的人生歷程中,魯迅經歷了種種人生遭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兩種文化也在魯迅身上相互融合轉化,從而在新舊不同的文化場域中形成了青年魯迅兼具獨異精神與求索精神的“書劍”文化人格。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來說,魯迅離開了風氣閉塞的“S城”而來到“N”,離開了“烏煙瘴氣”的水師學堂而去了礦路學堂,他雖然爬過幾次桅桿,下過幾回礦井,但他依然不滿足,還是毅然決定要去留學外洋,魯迅身上這種獨立反叛、特立獨行的獨異精神某種程度上是受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激發(fā)。另一方面從文化環(huán)境來說,魯迅受到過故鄉(xiāng)紹興書塾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南京水師學堂、礦路學堂近代科學教育,他身上“雜學旁收”的求索精神早在紹興書塾中就已形成,到了南京后便更加發(fā)揚光大,進而為古今中外之學。因而,沒有故鄉(xiāng)紹興的經歷和體驗,魯迅不可能成為后來的魯迅,如果沒有魯迅離開紹興的“走異路,逃異地”,魯迅也不會成為后來的魯迅。從紹興到南京的這一段人生經歷不僅使魯迅形成了堅毅的性格和秉性,開闊的胸懷和視野,同時也讓魯迅既不忘情于自然科學,又非常愛好文學藝術。這些就為魯迅此后從事科幻文學的翻譯,以及去仙臺學醫(yī)和后來在東京從事文藝運動都埋下了種種潛在可能。因而南京是魯迅人生的一個新起點,但這一起點并不必然與其故鄉(xiāng)紹興相分離。

    參考文獻:

    [1]魯迅.《朝花夕拾》小引[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魯迅.《吶喊》自序[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4]俞芳.太師母談魯迅先生[M]//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杭州:浙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魯迅.瑣記[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魯迅.自傳[M]//魯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魯迅.隨感錄三十八[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魯迅.隨便翻翻[M]//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魯迅.阿長與山海經[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1]壽洙鄰.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M]//壽永明.三味書屋與壽氏家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12]魯迅.《古小說鉤沉》序[M]//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3]魯迅.十四年的讀經[M]//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4]魯迅.文化偏至論[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5]魯迅.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6]高旭東,葛濤.圖本魯迅傳[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林東明)

    From Shaoxing toNanjing: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Fields and Young Lu Xun’s “Book-as-a-Sword”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Zhuo Gu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Lu Xun’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ality environment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his cultural personality. From Shaoxing to Nanj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cultural field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s helps form his “book-as-a-sword’ cultural personality combining his unique character with his spiritual quest.

    Key words:Young Lu Xun; monoid spirit; spiritual quest; “book-as-a-sword” personality

    中圖分類號:I210.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3X(2016)02-0032-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2.007

    收稿日期:2016-01-13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地方文化資源整合的高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實踐研究——以紹興高校對魯迅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為例”(2016SCG136)、中國博士后基金第56批面上項目(2014M561745)和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Y2012259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卓光平(1982-),男,湖北隨州人,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浙江大學在職博士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主要從事魯迅研究。

    猜你喜歡
    書劍人格
    愛上杭州(外二首)
    Grain-sized moxibustion inhibits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 in 5XFAD transgenic mice
    鉚釘監(jiān)控系統(tǒng)在汽車總裝車間的應用
    汽車儀表板總成助力臂設計優(yōu)化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媽媽視頻教11歲女兒給自己打針
    科教新報(2020年9期)2020-03-03 09:00:24
    淺論孟子“浩然之氣”與人格養(yǎng)成
    論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伽师县| 从化市| 历史| 习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易门县| 义乌市| 容城县| 台州市| 永城市| 交口县| 清丰县| 法库县| 葵青区| 县级市| 鹤壁市| 贵溪市| 屏东县| 宁津县| 隆化县| 湖南省| 木里| 繁峙县| 永春县| 周宁县| 芒康县| 大安市| 乌拉特前旗| 随州市| 永登县| 清水河县| 台前县| 平陆县| 盐津县| 林州市| 买车| 连平县| 新密市| 新兴县| 枞阳县| 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