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
【摘要】宋代凡有入仕資格而候選于組織部門的人,都要填寫一份類似“干部履歷”的文書。而這些文書存在著年齡、身份、學歷造假等問題。宋朝有禁止履歷造假的律令,并有種種防范措施,但由于選人用人機制和運作過程本身的弊端、官昏吏狡的政治生態(tài)和懲罰措施不足以威懾等原因,造假現(xiàn)象始終不絕。
【關(guān)鍵詞】宋代 官員履歷 造假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宋代制度,凡有入仕資格而候選于組織部門(吏部)的“選人”,都要填寫一份類似“干部履歷”的文書,通稱“腳色”,即做官的“根腳”之意。《朝野類要》中記載:“腳色:初入仕,必具鄉(xiāng)貫戶頭、三代名銜、家口年齒、出身履歷; 若注授轉(zhuǎn)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奔慈绻乾F(xiàn)職官員任期已滿,要調(diào)任升遷,或因替父母服喪期滿要起復銷假,聽候組織部門重新分派工作,則還要在填表時附上推薦人的姓名、職務和薦語,以及過去的獎懲記錄等。歐陽修曾說:“國家緩急要人使用,臨時只看腳色點差?!弊阋姟澳_色”關(guān)系仕途之重要。緣此,腳色造假作弊者大有人在。
年齡造假:科舉入仕者自減年齡,直接入仕的官二代增報年齡
最常見的是年齡造假,俗稱“舉子減年,任子增年”:就是靠讀書走科舉入仕者會出現(xiàn)“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靠拼爹走“蔭補”入仕者會童顏鶴齡,甘羅早發(fā)。
先說科舉入仕者為什么自減年齡。據(jù)洪邁《容齋隨筆》稱,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一旦科場及第,自有富貴人家爭相說親,選婿當然是年紀越輕越好,故希望及早傍上“白富美”的“鳳凰男”們,多在辦理應試手續(xù)時先將年齡減去。其二,宋太祖時期留下來的制度,凡應試規(guī)定次數(shù)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六十以內(nèi)的舉人,可以別作一甲奏名,從寬賜給出身,并授官職,通稱“特奏名”或“恩科”。要滿足這些條件很困難,往往是一生潦倒場屋,總算在應試次數(shù)上達標了,但年齡已過六十了。想到可能會有這么一天,于是從剛開始填寫腳色時就減年,為日后爭取優(yōu)待留下余地,最終得搶在檔案年齡還未到六十時,弄一個官做。至于眾多通過“蔭補”便可直接入仕的官二代為何愛增報年齡,道理更簡單:制度規(guī)定,蔭補出身者必須年滿二十五歲方可注官。所以為求及早吃上一份官薪,很多人便在填寫腳色時將出生年月提前?;兆跁r,宰相王黼的兒子王閎孚年僅十四即任四品銜的殿閣待制,大家背后以“胡孫(即小猴子)待制”相稱。
由于年齡造假漸成普遍現(xiàn)象,以至官場上竟有了“官年”(履歷年齡)和“實年”(實際年齡)的講法,而且并不忌諱。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再乞引年致仕奏狀》云:“官年雖六十有六,而實年已及七十?!痹瓉肀藭r政策,年滿七十才可辦理退休手續(xù)并享受相應待遇,只想早點致仕的老先生不得已,便把履歷上的造假主動交代出來。還有知嚴州秦焴,在自請改官的申請中說:“臣實年六十五,而官年已逾七十。”神宗初,有個蔭補入仕者郭繼勛想做掌管楚州地方稅務工商的監(jiān)當官。但這種職務有年富力強的要求,而他腳色上的歲數(shù)已超過了限定。于是老郭給有關(guān)部門打報告,“自言出職日,實嘗增十歲也”。
偽造學歷:不少人通過各種途徑騙取國子監(jiān)學籍,還有人直接偽造檔案
無論出身高低或年齡大小,當官理民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應是秦漢以來封建社會選拔干部的一條基本標準,于是偽造學歷亦是履歷造假的通病。宋代以專收七品以上京朝官子孫的國子監(jiān)為最高學府,品學上等者直接取旨授官,中下等者候選于殿試或省試。從入仕著眼,國子生既是榮耀的學歷,亦為體面的出身,遂成履歷造假的大熱門;又由于做國子生是官員子弟的特權(quán),所以學歷造假十之七八又同身份造假密切相關(guān)?!端问贰みx舉志》對南宋國子生頭銜之“冒濫滋甚”,曾一再揭述,最普遍現(xiàn)象就是形形色色不具備入學資格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冒充官員子弟騙取學籍:“在朝之士,有強認疏遠之親戚為近屬者,有各私親故換易而互牒者,有為權(quán)勢所軋、人情所牽應命泛及者,有自撰子弟非才、牒同姓之雋茂利其假手者。”其次還有頂替、轉(zhuǎn)讓與買賣:“幸皆中選,乃以兄弟承之,或轉(zhuǎn)售同族”,“或父兄沒而竊代其名,或同族物故而填其籍”,“或公然受價從鬻”,“奸詐百端,真?zhèn)文妗?。以至到了南宋后期諸路轉(zhuǎn)運司舉辦現(xiàn)任官員參加的鎖廳試時,有人驚呼,道是許多選人的身份和學歷俱為“營求偽冒”而來。
身份與學歷造假最嚴重時還數(shù)南宋初期:經(jīng)過靖康變亂后,“省部文字散失不存”,所以南渡后的宋朝必須重建各種人事檔案。在此過程中,“老吏”即資深職員的作用非常重要,登記選人是否經(jīng)過省試,甚或是否有選人資格,往往憑他們的回憶坐實。據(jù)王明清《揮麈錄》稱:有個叫劉士祥的禮部老吏,趁機“大為奸利”,“士子之桀黠者相與表里”,一方掏錢,一方作偽,“因而僥幸、遂獲推恩者,不知其數(shù)”。
此外尚有功過造假。奏功或記過,俱為履歷內(nèi)容,亦是官員候選時或平轉(zhuǎn)遷升或降秩貶職的重要參考,同樣可以弄虛作假。最常見的是“諸路奏功不實,夤緣竄名,許令到部”,靠關(guān)系虛報功績,填注履歷,“有素身冒名即為郎、大夫者”。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南侵,先頭部隊從正陽渡淮水時,宋朝的池州都統(tǒng)制李顯忠?guī)舜蛄藗€伏擊,戰(zhàn)績是“獲數(shù)人”。 然而就這么一個只抓了幾個俘虜、規(guī)模有限的小戰(zhàn)役,居然有二十個人奏功得官,全是李顯忠“心腹”,其冒濫不難想見。與冒功相對應的是“匿過”。紹興七年,監(jiān)察御史陳垓指陳銓法十弊,其中之一為“匿過居官”,就是在投遞腳色時隱瞞曾有過失犯罪,未經(jīng)赦免,便謀求差遣。
宋朝既有禁止偽冒履歷的法令規(guī)定,又有防范應對的制度措施
宋朝向有禁止履歷造假塗改的律令,明確規(guī)定選人的“家狀并署年及舉數(shù)、場第、鄉(xiāng)貫,不得增損移易”,并有種種防范措施。比如針對身份冒假,“乃命諸郡關(guān)防,于投卷之初,責鄉(xiāng)鄰核實,嚴治虛偽之罪、縱容之罰”,就是從選人遞送腳色時即通過“鄉(xiāng)鄰核實”來審核虛實。惟恐平頭百姓不敢質(zhì)疑指認,還懸賞鼓勵檢舉,“有勢家行賂、假手濫名,諭有司立賞格,聽人捕告”。又如針對學歷冒假,出臺過由有司移文學?!昂藢嵰!保约啊耙恍战Y(jié)為一保,每保不過十人,責立罪罰,當官畫押,遞相委?!保匆粋€姓氏的選人編為一保,每保不超過十人,集體商定出如有履歷造假甘愿受罰的誓書,當著官府畫押,互相擔保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