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芝
朝圣,是一場尋覓靈性意義,更是一場凈化心靈的旅程。徒步、冥想、交談,不管什么方式,不管古代現(xiàn)代,每個人都需要體驗一次精神上的流放。翻開散發(fā)著淡淡墨香的《孔子傳》,是一場心靈的朝圣的開始。
孔子是一個傳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短短38個字,是孔子一生精辟的注腳。此可謂史上最短的一篇自傳,后來幾乎成了每一個中國人心所向往之完美人生。看十五歲的孔子發(fā)奮“志于學”,就像我們今天的追夢少年一樣,意氣風發(fā),充滿理想。雖然我們與孔子之間隔著2500多年的悠悠歲月,卻絲毫沒有感到陌生和遙遠。三歲喪父,“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生活的磨礪讓他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鬃訌囊粋€貧賤少年,成長為一位“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的“至圣先師”,和他的三千弟子在春秋的時空里,氣宇軒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間,寫下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與感嘆??鬃铀_到的人生高度、寬度和厚度,2500多年來,不斷被闡發(fā);不斷激勵著每一代中國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
孔子是一支火炬。在幾千年后的一個漆黑的夜里遙遙地回望,他那微弱但頑強的光輝在四面的飆風中艱難地閃耀。孔子講過“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是一個只有專門用途的器具。他曾嚴肅地告誡學生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毙∪巳?,就是專業(yè)儒、職業(yè)儒,就是學成某一專業(yè),以此謀生的儒。君子儒,才是真正“志于學”的儒。
“志于學”的本質(zhì)就是“志于道”??鬃訉⑻骄坑钪嫒松拇蟮雷鳛樽约旱氖姑?,將研究歷史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將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為目標。從此,職業(yè)儒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退后為“小六藝”,是小學;《詩》《書》《禮》《易》《樂》《春秋》,成為“大六藝”,是大學,是文化。
孔子的“志于學”三個字,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從此以后,學術(shù)研究和道義探討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終身事業(yè),這是前無古人的。從此,學術(shù)有了獨立的價值和地位,不再是體制的附庸,道統(tǒng)開始獨立于政統(tǒng)并高于政統(tǒng)。至此,一個人,可以不做任何具體職業(yè),而專門從事學術(shù)研究。這是知識獨立、知識分子獨立的明確信號??鬃又?,無此類人;孔子之后,很多此類人。有此類人,才有百家爭鳴。知識分子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職責也不再是從事某些專業(yè)技術(shù)性的工作,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擔當天下,擔當?shù)懒x。
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鬃又v學的目的,并不在于養(yǎng)成某一家的學者,而在于養(yǎng)成“人”,養(yǎng)成為國家服務之人。所以,他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墩撜Z·子罕》中顏淵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币馑际钦f老師(孔子)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理解來約束我的行為。為此,孔子的弟子也各有所長。《論語·先進》有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庇秩缱勇分翱墒怪钨x”,冉有之“可使為宰”,公西華之“可使與賓客言”,皆能“為千乘之國”辦事。
孔子還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據(jù)《左傳》《國語》中記載,當時人物應答之辭,也常引“詩”“書”,他們交接用“禮”,卜辭用“易”??梢姰敃r至少一部分的貴族,是受過這類教育的。然而在那個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這樣的教育。而孔子則抱定“有教無類”的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大招學生,不論他們地位貴賤,只要是主動地給他一點見面薄禮的,一律教以各種功課,教讀各種典籍??鬃优d辦私學,打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使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溫故而知新”;他告誡學生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還要求把學習和思想結(jié)合起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正是孔子給自己中肯的評價。
沿著鮑鵬山的筆墨,我踏上了朝圣之路。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qū)青龍路小學校)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