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利 黃文娟 蘇磊
摘要:部分高校轉型為地方型、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關系著專業(yè)建設,大學物理改革也迫在眉睫。大學物理存在理論性強、實踐性少,與專業(yè)知識相脫節(jié),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基礎差,積極性不高等現象。通過優(yōu)化教學大綱,結合專業(yè)需求,聯系生活現象,提高課堂趣味,實現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物理 教學改革 應用技術型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務院頒發(fā)《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和水平,引導試點高校以培養(yǎng)生產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任務,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直接融入區(qū)域發(fā)展、產業(yè)振興和技術進步,深度融合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xù)教育,探索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的發(fā)展道路。
目前,各個高校都在積極地探索適應新潮流,其中安徽大學在專業(yè)設置中,將一些專業(yè)設置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以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我校也在積極地尋求改革之路,通過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明確培養(yǎng)目標,確定培養(yǎng)模式,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養(yǎng)面向生產、建設和服務一線為目標,培養(yǎng)出基礎扎實、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良好崗位適應性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物理學是高新技術的基礎與源泉。大學的物理學課不僅是學習科技知識的基礎課,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渠道。在我校有12個工科專業(yè)開設了大學物理課程,成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為學習專業(yè)知識奠定基礎。為適應學校的轉型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大學物理的改革顯得刻不容緩。
1教學現狀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中,強調了物理知識的完整性,注重基礎知識、理論推導等,忽略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作用,教師普遍認為課時不足,無法完成普通物理學的課程。目前我校使用的是馬文蔚教授編的《大學物理教程》,完整地給出了大學物理的系統(tǒng)理論,對經典的定理、定律都作了精辟的描述,而相關的物理學史和前沿科學卻涉及甚少,對理論的應用與當代高新技術聯系不緊密,與現代生活脫節(jié)。我校開設的大學物理總課時數為96學時,無法完成全部內容,因此,根據各個專業(yè)所需的內容開設不同的章節(jié)。
2改革的措施與結果
2.1針對專業(yè)需求,修訂教學大綱
生源是民辦高校生存之本,理工科專業(yè)中出現了文理兼收,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中學物理基礎較差,對大學物理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結合專業(yè)知識和實際工作修訂教學大綱,提高物理的課堂教學質量。
我校共有三個院開設了工科專業(yè),其中交通工程學院開設有交通工程、安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和交通運輸專業(yè),應用到大學物理主要是運動學、牛頓定律、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剛體轉動、熱力學基礎等章節(jié),與開設的工程力學等課程銜接;電子電氣工程學院開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自動化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以大學物理中靜電場、靜電場中的導體和電介質、恒定磁場和電磁感應為主要內容,與開設的電磁學和電磁波等課程銜接;計算機工程學院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網絡工程專業(yè),以靜電場、靜電場中的導體和電介質、恒定磁場、電磁感應和光學為主要內容,與開設的單片機原理與應用等課程銜接。針對不同專業(yè)需要的不同物理知識,修訂相應的教學大綱,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大學物理對專業(yè)課的作用。
2.2制作精品課件,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
我校開設的是非物理專業(yè),因為沒有考研的動力、沒有升學的壓力,加上中學物理基礎差、高數也不好、物理理論性強,所以大多數對物理沒興趣。多媒體課件能夠直觀、生動地給人感性認識,能有效的輔助教學。目前,高校的教師更多關注科研,對課件制作更多的是簡單的復制教案,起不到輔助的作用。多媒體課件是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組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感性刺激,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是來源于自然,也應該應用于自然。講述動量時,舉例:槍讓人害怕,那是因為子彈可怕,可怕的是子彈本身嗎?引入:在高速公路行駛的轎車被山上玩耍的小孩扔出的小石子砸穿前擋風玻璃砸中后排的乘客,而且擊穿了肺部導致當場死亡。將這個新聞制作成flash動畫,學生有直觀的感覺。思考:一個小石子為何也具備如此大的威力?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學生從物理走入生活,來認識生活中現象。
關注物理學的發(fā)展,引進前沿科學,通過物理科普知識展、物理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等,增強學生對物理的興趣。通過網絡及時了解發(fā)生的新聞,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闡述發(fā)生在身邊現象。
2.3弱化結果,注重過程
知識的學習主要是應用,而不應該一紙定終身,讓學生產生因為考試而學習,出現厭倦的情緒。學生學習過程中,更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制訂以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的綜合考評
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我校的大學物理總評成績=平時成績100×50% (50分)+閉卷成績100×50%(50分),平時成績中分為出勤、作業(yè)、課堂討論、科技創(chuàng)新、隨堂測驗等形式,其中出勤與作業(yè)各占40分,其它共20分。民辦高校生源質量相對較弱,部分工科專業(yè)文理兼收,物理基礎相差較大。改革后,學生感覺到更公平,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期末總成績考核充滿信心。在大學物理經過改革之后,從圖中可以看出,同一個班級在兩學期開設的課程相比較,整體的成績有所提高,不及格的人數在下降,而優(yōu)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在提高。
3結論
在當前的形式下,探索轉型之路,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通過對大學物理的改革,不斷更新內容、改進方法,扎扎實實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服務于專業(yè)課程,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項云霞.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初探[J].聊城大學學報,2004,17(3):93-95.
[2]李明.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物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探討[J].大學物理,2005,24(12):48-50.
[3]史友進,孫厚謙.大學物理課程改革實踐與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9(6):69-72.
[4]王長春.關于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08,22(3):117-119+145.
[5]全桂英.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5(3):129-132.
[6]楊爽,許琰,吳闖.應用型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3):380-383.
[7]朱世德,向安平,陳敏.《大學物理》課程改革與實踐[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3,18(3):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