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娟,崔香淑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護理人員臨床共情的研究進展
王太娟,崔香淑*
(延邊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護士的臨床共情是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條件,是實現(xiàn)臨床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重要保證。文章通過對護士臨床共情的概念、作用、產(chǎn)生機制、影響因素及提升護士臨床共情的策略進行了綜述,并對護士臨床共情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以其為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提供借鑒意義。
臨床共情;共情能力;影響因素
共情(empathy),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現(xiàn)象,能夠深入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1]。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對共情的日益認同,共情能力逐漸成為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護士的臨床共情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是提升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的保證?,F(xiàn)報道如下。
1.1 神經(jīng)科學領域共情的產(chǎn)生機制
De Vignemont F和Singer認為共情是通過觀察或想象他人情感狀態(tài)而引發(fā)的、與他人情感狀態(tài)相同的情感狀態(tài),而且共情者知道他人是自己情感狀態(tài)的來源。Singer還根據(jù)腦成像研究結果對心理理論和共情進行了區(qū)分,心理理論是指理解他人的目的,作用,意圖和信念的能力,而共情是指共享他人情緒和感覺的能力[2]。
1.2 臨床共情能力
指的是護士把共情應用于臨床的過程,即臨床醫(yī)務人員能夠識別患者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并對患者的需要及時給予回應,更好的促進臨床護理治療的一種能力[3]。護士的臨床共情有四個屬性:①情感屬性:是指護士能夠體會患者的情感情緒,分享其情感和經(jīng)歷,共情的情感屬性與同情相類似;②道德屬性:在職業(yè)道德水平上護理人員有對患者產(chǎn)生共情的內在動力;③認知屬性:護理人員通過認知,分析、判斷來理解患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能力;④行為屬性:將對患者的情感轉變?yōu)樾袆?,通過恰當?shù)姆绞椒答伣o患者[4]。
1.3 臨床共情的意義
有關研究表明,護士臨床共情能力與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共情能力越高,患者的滿意度就越高[5]。護士臨床共情能力的建立,對于改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康復以及提升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2.1 一般人口學特征
①年齡: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組的護士共情能力沒有差異[6],而鄭凡凡的研究表明,共情能力與年齡和年級呈正比,年齡越大護士的共情能力越高[7]。②性別:Quince等研究表明女護生的共情高于男性,這可能是女性感情比較細膩,與男性相比更容易覺察到他人的情感變化[8]。③學歷:學歷越高,共情能力越高。鄒清華等研究顯示,共情能力與學歷呈正相關[9]。④護齡與職稱,戚秀華等研究表明,護齡較短的護士共情能力相對較高,這可能與工作年
2.2 內在因素
①人格特征:Magalhaes,Eunice等研究表明,外向性、宜人性和嚴謹性的人共情能力更高[10]。②職業(yè)態(tài)度:護理人員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感到滿意的共情能力高于不滿意的護理人員[11],護士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③工作壓力:護士在工作中面對各種壓力,身心負荷重,社會地位低下,都能導致護士對工作的厭倦感,從而導致共情疲乏[12]??梢蚤_展有益的活動,來提高護士的共情能力。
2.3 外在因素
①工作環(huán)境: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對護患關系有重要作用,護士對工作環(huán)境的主觀感覺是影響護士共情能力的因素之一[11]。②科室環(huán)境,國內學者發(fā)現(xiàn)不同科室之間的共情能力存在差異,周晶娟等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科護士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科室[13]。③職業(yè)培訓:開展一些人文課程,人際溝通學等,研究表明參加職業(yè)培訓的護士共情能力高于未參加培訓的護士[11]。
3.1 加強臨床共情的文化建設
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建立各種獎勵制度,鼓勵護士參加各種活動,給予護士更多的關愛,提升地位,崗位合理配置,優(yōu)化服務質量,調動工作積極性,加強護理學科建設。強調臨床共情的重要性,掌握護患溝通技巧,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3.2 開展共情能力的培訓
臨床共情能力能促進護患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對臨床護士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能顯著提高護士的共情能力。 課程的培訓,相關研究者通過視頻,講座的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干預,應用JSE量表,進行前后測量,結果顯示進行干預學生的共情能力明顯的提高[14]。因此護理人員改善工作態(tài)度,加強人文知識修養(yǎng)的培訓,提高護士溝通技巧的訓練,對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醫(yī)學的迅速發(fā)展及共情能力概念的深入研究,共情能力已經(jīng)成為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概念之一,共情能力最早是在心理學中應用,引入護理領域其有著較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國外對共情的研究作了大量研究,但在降低患者的焦慮情緒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我國對共情能力的研究還處于引進階段,①應結合我國的國情探索適合我國的共情量表,測量工具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②研究對象,對社區(qū)護士的研究相對較少,應加強對社區(qū)護士的研究。③培訓方式:理論性研究較多,干預性研究較少,應加強干預性研究,構建合適的培訓方式。④缺少對比性研究,應加強對比性研究,進而探究共情的影響因素。共情能力具有可塑性,它既可以提高也可以減弱,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用各種方式對護士進行培訓,逐步提高護士臨床共情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
[1] 戚秀華,何 燕,徐瑞杰,等.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18):13-15.
[2] 席春華,汪 凱,朱春燕,靳勝春.心理理論的神經(jīng)基礎.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4):438-440.
[3] Mercer W ,William JR. Empathy and quality of care .Britiah J Gen Pract,2002,52:S9-S13.
[4] Stepien KA ,Baernstein A.Educating for empathy.J Gen Intern Med,2006,21(5):524-530.
[5] 戚秀華.護士共情能力對病人護理工作滿意度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5):1327-1328.
[6] 安秀琴.杰斐遜共情量表在護士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
[7] 鄭凡凡,王志穩(wěn),李淑元.不同年級本科護生共情與利他觀念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2):95-97.
[8] Quince T A, Parker R A,Wood D F ,et al. Stability of empathy a-mong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 at one UK medical school[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1,11(1):90.
[9] 鄒清華,王翠萍,楊玉美.護士共情能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15):1762-1763.
[10] Magalhaes E,Costa M J, Empath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evidence from the five-factor model[J].Medical teacher,2012,34(10):807-812.
[11] 馬 莉,李小寒,吳子敬.護理人員同理心現(xiàn)狀調查[J].中國誤診雜志,2010,10(35).
[12] 劉 于,黃海珊.資源護士工作壓力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調查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8,23(20):52-54.
[13] 周晶娟,孫宏玉.腫瘤科護士的共情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7):20-22.
[14] Hojat M,Axelrod D, Spandorfer J, et al. Enhancing and sustaining empathy in medical students[J].Medical teacher,2013,35(12):996-1001.
本文編輯:白 璐
R47
B
ISSN.2096-2479.2016.06.171.02
崔香淑(1967-),女,朝鮮族,吉林琿春人,博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