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蘭
摘 要: 從興趣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解決老師“教學難”和學生“學習難”的有效途徑。政治課老師應該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 政治課 激發(fā)興趣 教學方法
同樣是思品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是一節(jié)課,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換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忽而閉目瞌睡,忽而驚覺欠伸,上課簡直成了受罪,這就是對學習有興趣和無興趣的結果。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學生只有懷著對學習強烈的興趣,才能產生探索的主觀意愿,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發(fā)初中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呢?
一、把握知識結合點,以熟激發(fā)學習興趣
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它反映了客觀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通過大量研究調查表明,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抓緊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講授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時,先給學生設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最近她的心情非常不好,為什么﹖”然后讓學生思考后回答。學生答的時候會從人口、資源、環(huán)境三個方面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問:“怎么解決?”讓學生說明。這一問正是各種知識的接合點,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一點上,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知識——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既符合認識的規(guī)律,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積極思維,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掌握比較抽象的知識。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恰當、準確地把握了各種知識的接合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二、關愛學生,以情激發(fā)學習興趣
要使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科有興趣,學生首先就要尊重這位教師,即所謂“尊其師才能信其道”。而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方式和情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想方設法地與學生進行心靈情感上的溝通。對學生要充分信任,多關懷、多鼓勵,當發(fā)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目光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膽怯、畏縮,用目光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誠懇;當學生有進步時,應換成贊許、信任的目光;同時應該經常走到學生中間,找他們談心,參與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尤其是對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要熱心、細心、耐心,多加以關愛,多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激發(fā)出來。
三、語言優(yōu)美,以樂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常識。首先,教師語言應盡量做到形象具體、生動優(yōu)美、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抑揚頓挫、有板有眼、聲情并茂,帶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yōu)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jié)、轉移和強化。其次,教師要注重運用修辭手段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適當的反問,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探索;貼切的比喻,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強烈的對比,能引發(fā)學生廣泛的聯想。以鮮明的例子或時政熱點為載體,以修辭為手段,能把實實在在的理論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教師要廣采博聞,把和教材密切聯系的成語、笑話、格言、民間諺語、故事、歇后語等引入課堂,并運用自如,以塑造形象、營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有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啟發(fā)學生思維,使他們想學、愛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四、巧設懸念,以疑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恰到好處的疑問,能引起探究知識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懸念,極大地激發(fā)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那么如何設疑?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聯系生活,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小問題,做到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除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品德得到升華和發(fā)展外,師生間還可以互相答疑、互相啟發(fā),形成師生間雙向的智慧交流,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教學全過程中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疑,關鍵問題是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問,所提的一系列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通過多媒體教學中的音樂、錄像、圖片等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從心靈深處受到強烈震憾,學生樂于接受。如在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時,如果給學生呈現甲骨文、象形文字、中國書法、十三皇陵、編鐘、四大發(fā)明、秦始皇兵馬俑、趙州橋、長城、故宮等代表了中國文字、藝術、科學技術及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們親眼目睹祖先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則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優(yōu)美的音樂同樣能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政治教學內容直觀化與形象化,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當代中國和世界豐富多彩的時政材料,將眾多反映理論問題的社會熱點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給教學注入新活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六、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知識枯燥無味,教材中的實例又離學生的生活太遠,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將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與鮮活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可以使教學內容化枯燥為趣味,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可以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熟悉感與親切感,從而帶著愉悅的心情進行學習,順利進入最佳學習與思維狀態(tài),真正實現苦學到樂學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教材整體把握,將之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課本知識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又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比較多,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