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紅
摘要: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拓展課程,開設《跨文化交際》選修課既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又可以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以提高大學英語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出發(fā)點,立足于實踐教學的探索,探討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跨文化交際》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180-02
一、背景
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聽的能力和初步寫和說的能力。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會語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場景下,語言使用者能根據(jù)話題、說話者身份、交際目的等多種因素恰當理解和表達話語,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目前我國的“文化教學”理論多數(shù)是針對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而提出的。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而言,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分量很低,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更不用說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大學英語的工具性也體現(xiàn)在專門用途英語上,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與專業(yè)或未來工作有關的學術英語或職業(yè)英語,獲得在學術或職業(yè)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中要求把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課程單獨列出來,并按照辦學的三個層次來加以要求,即基礎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以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為目的;提高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幫助學生提升文化和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是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理論依據(jù)
跨文化交際是上世紀50年代在全球意識下興起和發(fā)展起來的跨學科研究新興領域?;魻枴冻聊恼Z言》一書的出版被認為是跨文化交際學誕生的標志。美國跨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克拉克洪和斯托特柏克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歐美將跨文化交際教學法導入外語教學。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大學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到80年代,將外語教育導入了“文化交際”課程,并在90年代蓬勃發(fā)展起來。20世紀7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Dell Hymes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它包含四個因素,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Canale和Swain把“交際能力”具體分成四個部分: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交際策略能力。Samovar & Porter(2004)認為一個有效的交際主體在交際過程中有動機并能掌握一定的知識和交際技巧,因此他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包括動機、知識、技能。國內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許國璋先生于1982年首先發(fā)表了有關語言與文化的論文,胡文仲于1998年出版了《跨文化交際學概論》,接著又有多部專著問世,包括關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學》、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以及賈玉新的《跨文化交際學》。高一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當今社會迫切需要的是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不僅僅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說的“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因為沒有這種使用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將是毫無用處的。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證實了他本人的觀點:在交際中,文化錯誤常常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際很可能會發(fā)生障礙甚至失敗。許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了闡述。賈玉新綜合不同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分類總結出四類交際能力系統(tǒng),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tǒng)、情感與關系能力系統(tǒng)、情節(jié)能力系統(tǒng)和策略能力系統(tǒng)。張紅玲也從態(tài)度層面、知識層面、行為層面等三個層面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框架。我國學者文秋芳先生在綜合了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把“交際能力”擴展為“跨文化交際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部分。其中,跨文化能力是指:(1)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2)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3)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層層遞進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從低層到高層,循序漸進。
三、課程目標設定
作為大學英語的拓展課程,跨文化交際課程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的延伸,其課堂語言應為英語,以區(qū)別于非外語學院開設的同名課程。英語作為目的語和課堂教學語言,在充分發(fā)揮其語言工具作用的同時,還能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再次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普遍不及英語專業(yè)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語言和內容不宜過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如前面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既包括跨文化能力,也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在設置課程內容之前,首先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應該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置。大學英語選修課《跨文化交際》課程目標可以簡單地設定為: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以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下面五個方面:(1)培養(yǎng)學生識別并理解文化差異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接受、尊重并欣賞文化差異的能力;(3)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文化、交流三者之間的關系;(4)讓學生學會比較和分析母語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差異;(5)培養(yǎng)學生積極對待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態(tài)度。
四、教材選用及過程考核管理
目前的跨文化交際教材大多是為英語專業(y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編寫的,由于難度和側重點的不同,并不適用于非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與英美人交往指南》、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教材是用中文編寫的,不適宜作為大學英語的拓展課程教材;竇衛(wèi)霖的《跨文化交際基礎》、Robert M.March的《跨文化商務交流》是用英文編寫但側重理論的講解,適用于英語專業(yè)或商務方向的學生;鄭曉泉《跨文化交際》和楊峰的《跨文化交際》是專為高職高專商務英語類專業(yè)學生編寫的。筆者最終選定2本教材為參考:重慶大學出版的張愛琳編著的《跨文化交際》(語言文化類)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的由嚴明編寫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程》。筆者所在學校在2014—2015學年第2學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選修課,學時為32學時。一個班為全校公選課,學生人數(shù)28人,其中2人來自廣告學院,2人來自師范學院,其余均為文理學院學生;5名學生為2011級(大四)學生,3名2012級(大三)學生,5名2014級學生(理科新生);4名學生通過四級考試,2名學生通過六級考試。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試卷主觀題50分,有判斷題、選擇題等,翻譯20分,寫作30分。該班學生平均分為69分。期中80~89分占7.14%;70~79分占35.71%;60~69分占57.14%。另一個班是面向文理學院文科大類培養(yǎng)而招收的學生,學生全部來自2014級文科生,學生總數(shù)19人。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90~100分學生3人,占15.79%;80~89分7人,占36.84%;70~79分3人,占15.79%;60~69分5人,占26.32%;不及格1人,占5.26%,成績明顯好于全校公選成績。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猶如一個橋梁,將一個國家的文化以語言的形式承載下來。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是相依存的。在交際中,往往說話者雖然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但因不注意場合,說法方式或表達不符合常規(guī),運用的語言不符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從而導致言語交際障礙。只有將語言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語言的交際價值。反之,無視文化的語言交流行為,不利于交際的順利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對跨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習慣、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有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注重跨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合理得體地處理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
總之,開設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選修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隨著社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國外文化思想滲透到中國的各個角落,造成一些學生盲目追捧的局面,而對于中國文化卻持冷漠態(tài)度,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不得不令人嘆息。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更應反思自己在跨文化傳播中所起的作用。英語教師應適時地將跨文化知識合理地設置到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覺悟,引導學生注重跨文化交際在思維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特質,及時糾正學生對跨文化思潮全盤接受極力效仿的不理智行為,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理智對待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壓縮大學基礎英語,提高語言學習效率——試論重點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改革[J].外語界,2002,(5).
[2]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