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二戰(zhàn)期間部分遭遇海難的船只就安息在仰光河的河床上。于是自那時起,河畔的小鎮(zhèn)居民們便紛紛上陣,去打撈沉船里值錢的東西。
“尋寶者”們自己制作出潛水設備,甚至還造出了幾乎媲美專業(yè)級的潛水艇。起先他們是使用單車的打氣筒來將氧氣通過一根長長的橡膠管泵進自制的面罩,而現(xiàn)在則改用以燃氣為動力的“空氣壓縮機”來連接氧氣輸送橡膠管。當然,這種“空氣壓縮機”也是他們自己將零件拼湊起來制作而成的。就憑著這簡陋的裝備,再配上一根用來增重以幫助他們沉入水的鐵鏈,他們能下到深度達61米的水底,并且在水下作業(yè)長達30分鐘以上。
當“尋寶者”們沉入仰光河,就意味著要面對無際的黑暗:由于水體污染狀況過于嚴重,仰光河的河水呈褐色,在水底幾乎什么都看不見。他們只能依靠雙手的觸感去揣測自己來到哪里,而且他們沒有專業(yè)的潛水服,雙手就裸露在外,是他們感知水下世界的唯一途徑。他們所尋找的寶物包括銅幣、鋼鐵以及其他更值錢的金屬制品,爾后他們會將這些戰(zhàn)利品帶到仰光城的鬧市區(qū)去出售,賣給河畔那些更富裕的人,將這些金屬熔化后進行重鑄。
水下尋寶家們的單日薪水,最高有可能達到100美元,但也不乏一無所得的日子。換言之,這所謂的“日薪”,是基于他們能在水下?lián)频绞裁?。通常來說,能搶到一些公司的水下作業(yè)工作就相當于碰上了好運,這些工作往往包括打撈沉船,或是為橋梁的混凝土地樁清理水下部分的青苔等物。他們往往四五個人共坐一條船出工,一天下水兩次左右,都是順應著潮汐的漲落。這是一份危險的工作,這些水下尋寶家們更應被稱為水下探險家,因為在渾濁的河水中“尋寶”受傷便成為家常便飯,但他們別無選擇,因為養(yǎng)家糊口必須放在第一位——而水下探寶的生計就是他們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