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桂影(石家莊鐵道大學外語系,河北石家莊050043)
?
淺談茶文化英譯的美學意蘊與策略
包桂影
(石家莊鐵道大學外語系,河北石家莊050043)
摘要:自古以來,茶文化就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中國茶文化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對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茶文化中的喝茶與制茶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本文針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內涵,闡述茶文化英譯的美學與策略,以及對于當前茶文化中詞匯翻譯的啟發(fā)。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茶文化英譯;策略;啟示
基金課題: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編號:HB15JY018,課題名稱:《“儒法并用,德主刑輔”:西方社會所不熟知的中國法律文化淵源》階段成果。
茶文化不僅在物質方面給人以享受,而且給人們精神方面上的啟示,中國茶文化給世界文化領域補充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內容,世界各個國家的茶文化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中國。中國茶文化自神農(nóng)時代就有記載,雖并未像現(xiàn)在普及且流行,但亦有品嘗茶的傳統(tǒng)的記錄。古文“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也印證了茶的起源時間。中國茶文化自唐朝開始發(fā)展,在經(jīng)歷了宋朝、明朝、清朝后,茶文化不斷演譯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茶文化。
1.1茶文化的形成
中國茶文化自神農(nóng)氏時期出現(xiàn)后,經(jīng)過了多個世紀的不斷沉淀,到唐朝中后期便正式形成。伴隨著茶圣陸羽的作品《茶經(jīng)》的問世,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該作品闡述了歷代中國茶文化的演化歷程,發(fā)展故事,而且還總結了中國主要茶的產(chǎn)地、茶葉的功效、茶的栽種、茶葉的采摘、茶葉的制作、茶的飲用等等方面的知識。該作品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最為完整闡述關于茶文化的綜合性文學性藝術著作。對中國的茶文化的向前發(fā)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也開啟了中國人民喝茶以及品茶的先風。
唐朝繼承了先輩的制茶傳統(tǒng),以團茶為主,并且將茶餅工藝進一步的完善優(yōu)化。制作餅茶的具體順序簡言之即為:蒸、搗、拍、焙、穿、封。關于當時的飲茶的主要工藝則為煎茶法。煎茶法的具體過程則為:炙茶、碾末、煮水、煎茶、酌茶。正如做飯炒菜,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要求,比如煎茶用的水不同于平常用水,用清亮的泉水為上佳。煎茶用火要把握適度,過或不及都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當時興起了學習茶藝的浪潮,很多人都在學習如何制作出上好的茶品,飲茶之風在全國興起,人們不斷追求飲茶情趣。當時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相對繁榮、政治安定、為中國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
伴隨著飲茶風尚的不斷推進,茶具也應運而生。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茶具也變化并不斷得到優(yōu)化完善。各式茶具在茶店里琳瑯滿目,別具特色,同一茶具的不同結構有著不同的用途。茶具的發(fā)展也印證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茶具的使用也豐富了中國的茶文化。
宋朝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高潮期。中國茶文化在唐朝興起,并在宋朝興盛。宋朝的茶種除了唐朝傳承下來的餅茶外,還有散茶,其中的餅茶以團餅茶為主。宋朝將團餅茶的制作發(fā)展得淋漓盡致。唐朝飲茶的主要方法是煎茶法,然而宋朝主要運用的是點茶法。點茶法的主要要求是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鍋里煮,而是用沸騰的水進行沖泡。這也是點茶法和煎茶法的主要不同之處。宋朝的點茶法,要求是用沸水來進行沖泡末茶,水的溫度要控制的恰到好處則為至關重要,這與煎茶法中火候的控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宋朝有古人說:“沉瓶中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边@是講宋朝煮水器具與唐朝不同,用的是瓶。在其他宋朝茶人文章里也能找到相關茶文化的記載。
宋朝的達官貴族中流行著品茶與飲茶,茶文化的發(fā)展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還體現(xiàn)在另一方面就是:宋朝的茶館文化,宋朝政治積極鼓勵人民發(fā)展茶文化,促進了都市街道茶館的發(fā)展,親朋好友閑來無事也可相約茶館,談天說地,談古論今,好不愜意。宋朝的文人俠士更是將琴棋書畫和中國茶文化融匯在一起,從而將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推到了高潮。
明清時期則是中國茶文化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時期,為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朝時期的茶則呈現(xiàn)出從團餅茶到散形茶的特點,還有就是從蒸青茶到炒青茶,明朝之前,團餅茶和散形茶皆是通過按蒸青工藝加工而來,到了明朝中后期,則發(fā)展為炒青茶制法工藝。另外還有就是:從單一茶種到多類茶種。在之前的散形茶以及團餅茶都屬于綠茶,茶的制作工藝在發(fā)生改變后,也促進了其他茶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到了清朝更是發(fā)展創(chuàng)制了綠、黃、黑、白、紅、青六大茶類。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朝,街道茶館作為一種都市標志如雨后春筍,發(fā)展迅速,不斷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也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進一步成熟。
1.2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的國家,早在五千年前,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經(jīng)歷了藥用、食用及飲用的漫長過程。其中,茶品之德是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茶道不盡能體現(xiàn)制茶茶藝,還能體現(xiàn)當時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關系,反映人際關系與茶人心理狀態(tài)。其以中國傳統(tǒng)古哲學為指導理念,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闡述了茶道的深意,指導人生應淡然坦誠,人生也是經(jīng)歷一番磨難后,會苦盡甘來,終究成就人生價值,從而人生無憾。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不僅對國內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意義。
2.1茶名、茶具英譯的質樸美
中國茶文化中,在翻譯為英文時考慮的因素有很多,翻譯過程中因遵循尊重文化內涵。茶類大多以茶樹品種、茶葉顏色抑或者形狀來命名。其中茶名翻譯可用的方法又有很多,比如:直譯、音譯、音譯加直譯等方式,以此來達到簡單質樸,同時又忠于原文的含義,并且譯文能讓閱讀的人們理解接受。
茶種的命名方式有很多種的,其命名方式應當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夭栉幕膬群钜狻1热纾阂缘孛?,地名很直接的指示出茶種產(chǎn)出地,其指示作用大于其漢字的表意作用,如果意譯則會有損命名中蘊含的專名獨特性;以茶顏色以及形狀等等命名者,直接描述出茶種外表形態(tài)所具有的特征與特色,讓人們看到茶品的顏色、形狀等特性就可明了其茶所包含的意蘊。該方法一方面保留了茶本身具有的特點,而且突出了茶類的認知效果,真實地傳遞了愿意。符合翻譯學強調的重要意義的審美原則,實話實說,質樸無華,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美。
2.2茶俗、茶藝英譯的形象美
與喝茶有關的生活習性便是茶俗。只有將直譯和意譯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愿意,更能完美的展現(xiàn)出其茶藝的優(yōu)雅與內涵。維基百科有關于功夫茶藝的一段介紹:
溫壺燙杯“Warm the teapot and heat the cups.”At this point the cups and pot are laid on the table.They are then warmed and sterilized with hot water; the excess is then poured away.
鑒賞佳茗“Appreciate excellent tea.”At this point those who would partake of the tea during the ceremony examine and appreciate its appearance,smell and its other characteristics.
上述譯語雖無法展現(xiàn)原語抑揚頓挫之感,但是準確生動,勾勒出茶藝的柔美,意味雋永,令人欣喜。
喝茶與食茶是茶俗的重點,茶的品次則是茶藝的重點。品茶出的美毫無疑問體現(xiàn)在茶的色、香、味、形上,因此,主要是運用形象思維將藝術形象通過意味彰顯出來,讀者才能通過譯文切身感受到其形象美。
2.3茶詩詞英譯的意境美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的詩詞往往能表現(xiàn)出意境美,或是給人一種朦朧美,或是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感性的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富有美感的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上,比如:比喻、襯托、迭音、頂針、婉曲等等。各朝各代更是有很多的著名詩詞作家寫下了諸多的有關茶的千古名作,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茶情與茶意,內容中也體現(xiàn)茶高尚的精神品質,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欽佩之情。翻譯中譯者在充分理解了原文作者所要傳達出的深意后,運用各種手法,靈活運用修辭格式、詞匯以及語音,在保留本土韻味后,通過語境傳達出意境美。
意境美是詩詞美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茶詩詞英譯中體現(xiàn)原詩詞的意境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沒有意美,該翻譯那就不成功。所以,譯者要結合多家思想,運用各種手法,將茶詩之美在譯作之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茶文化是我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將與茶有關的著作翻譯好將是一個永久不變的話題,在進行相關英譯時,應該充分將原作內涵進行展現(xiàn),將茶文化中包含的質樸美、形象美、意境美表達出來,使茶詩詞具有生命張力,使讀者真實的感受到中國的茶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姚國坤.茶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4):93-95.
[2]張忠良.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2):13-16.
[3]徐傳宏.中國茶館[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20-23.
[4]姜欣,姜怡英.茶經(jīng)續(xù)茶經(jīng):漢英對照[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24-26.
作者簡介:包桂影(1966-),女,河北棗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國語言文學,中、西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