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在一次數(shù)學教研活動中,筆者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穆軍老師執(zhí)教的“比例尺”一課。在教學中,穆老師緊扣概念的本質,精心設計具體、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概念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概念教學的過程通暢、完整,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F(xiàn)擷取幾個教學片段與大家分享。
【片段一】畫一畫
師:估計一下從宿州到碭山有多遠?
生:250千米。
……
師:課前,老師查了一下資料是150千米。
(板書:實際距離150千米。)
師:你能根據(jù)上節(jié)課學的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知識,把150千米畫在紙上嗎?(要求:畫在紙上,標出線段的長度并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結合自己所畫的圖說說表示的意思。
【賞析】“比例尺”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它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被學生直觀理解。為此,課始,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貼切的問題情境。不僅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如:“估計一下從宿城到碭城有多遠?”“你能根據(jù)上節(jié)課學的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知識,把150千米畫在紙上嗎?”這些指向性明確的問題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激活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了學生知識的生長點,有效地促使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動建構比例尺的概念創(chuàng)造了條件。
【片段二】寫一寫
師:同學們分別用15厘米、5厘米、10厘米等線段表示150千米,你們畫的都對,可是怎么能讓別人看明白5厘米、10厘米、15厘米都代表150千米呢?(生沉思不語。)
師:當你買了東西不會用時,你會怎么辦?
生:看說明書。
師:你能不能在線段的旁邊寫個“說明書”呢?
(學生活動:寫“說明書”。)
……
師:誰愿意把你的“說明書”給大家解讀一下?
【賞析】在“寫一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穆老師又獨具匠心創(chuàng)設讓學生寫“說明書”的活動。如“你們畫的都對,可是怎么能讓別人看明白呢?” 這一來源于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讓學生感受到了思維上的沖擊與挑戰(zhàn)。當學生沉思不語時,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困惑與沉默,并給予適時點撥:“當你買了東西不會用時,你會怎么辦?”“你能不能在線段的旁邊寫個‘說明書’呢?”這兩個看似隨意的問題,實質卻互為鋪墊、層層推進,直指概念的核心和關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建構了比例尺的“雛形”,為深刻理解比例尺的本質內涵——長度之比,提供直觀經驗和感性的認識。
【片段三】比一比
師:大家用文字、比號等方式對圖形加以說明,比較一下,你覺得哪種方式更簡潔?
生1:我覺得用比號簡潔,像1厘米∶10千米。
師:同意他的想法嗎?
生:同意。
師:那就把“代表”改寫成“∶”(師隨機板書)。
師:(指著板書∶1厘米∶10千米)還可以再化簡嗎?
生:10千米化成1 000 000厘米(生迫不及待地說)。
師:這樣有什么好處?(師邊改寫板書邊追問。)
生:單位統(tǒng)一了,一下就能看出圖上1 cm表示實際距離1 000 000 cm。
師:還可以再簡潔些嗎?
生:可以把單位名稱去掉,寫成1∶1 000 000,變成一個比。
師:這個比表示什么意思?(追問)
生:圖上1 cm表示實際距離1 000 000 cm。
師:這個比的前項是幾?
生:前項是1。
師:如果按這種方式寫在你所畫的圖上,是不是大家就能看明白了。
(學生改寫“說明書”后匯報展示,教師隨機板書。)
師:我們寫的這種“說明書”,專家們在畫圖時,也是這樣標出的。我們就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比例尺。
(教師完善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
【賞析】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穆老師以核心問題為引領,實施追問策略,層層推進,促使學生更本質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實現(xiàn)新知的自主建構。如“比較一下誰的‘說明書’更簡潔”,教師創(chuàng)設了給“說明書”瘦身的活動,在教師適時的追問下,學生經歷了3次改寫:一次對比體現(xiàn)比號的簡潔;一次統(tǒng)一單位體現(xiàn)“一看就明白”;一次化簡比,讓“說明書”由繁到簡,達到更優(yōu)化的目的。整個教學過程,概念的形成發(fā)展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同時展開,這種美好的“相遇”給學生帶來破繭成蝶般的愉悅和滿足,因為學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抓住了概念的本質,比例尺概念的揭示過程是那么樸素、自然,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縱觀穆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概念教學強調的是概念意義的系統(tǒng)建構。為此,我們要緊扣概念本質內涵,精心設計數(shù)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發(fā)現(xiàn),真正經歷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理解和發(fā)展中獲取了新知,不斷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數(shù)學素養(yǎng)。